2023-01-1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誰是心理師:諮商中的態度與信念

我在督導或教學的時候,時常會分享幾個概念,包含:「心理師是以自己作為改變的工具」、「諮商是互動的過程」等等。一位心理師的態度與信念會體現在與案主互動的過程裡,許多不經意的話語會影響到兩人在諮商之中隱而未顯的關係、以及諮商能帶來多少改變。
我自己在實習的時候,曾經因為在諮商中心外與朋友大聲談笑而被案主拒絕。因為案主當天的感受相當低落、而他無法和一位他親眼看到在談笑風生的人晤談。
一位心理師可以寫出許多支持性別多元的文章、引導許多同志伴侶面對他們的伴侶議題;但他如果在心中仍以男女戀愛做為主要的價值觀,他可能在遇到男性案主來談伴侶議題、提到伴侶的時候,不自覺的脫口說出「所以你太太…」等的用語,而忽略了案主的伴侶有可能是男性的狀況。
是我們的態度與信念讓我們成為一位心理師,而不是我們所使用的技術。
一位只有技術的巧匠和按照程序運行的電腦沒有差異。這樣一份面對「人」的專業,「人心」格外重要。而這顆「人心」包含了一位心理師的人性觀、價值觀、世界觀,這些引導他選擇了與之相符的學派,再更進一步形塑了所選擇的技術。
當我說我是一位完形學派的心理師,這不僅表示我使用完形的概念來做個案概念化、或使用如空椅法等完形的技巧,更表示當我看見一個人的時候我希望能看見他和他互動的關係與環境、我在乎他的感受、並會邀請他多去覺察自己的感覺。
當一位心理師相信世界是因為人的觀點不同而轉變的時候,他可能會選擇認知行為學派,並試著引導案主覺察他對事件的觀點、並思考其他可能的視角。
當一位心理師相信諮商的目的是在解決案主的問題的時候,他可能會給案主很多的建議、認為心理師需要全數承擔案主問題解決與否的責任、積極要求案主必須做些什麼、或案主需要同意心理師的個案剖析。
在成為一位心理師的過程中,除了琢磨技巧以外,覺察自己的態度與信念並調整他們、尋找和自己有共鳴的一條路、並以你自己的方式來走他非常重要,這也就是榮格所說的「英雄之旅」。
「諮商是什麼?」、「心理師該在晤談中做些什麼?」這些重要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只有相對合適的「態度」與「信念」作為一位心理師前進的方向與依據。至此,態度與信念體現在督導或教學之中的過程非常奇妙而一致:一位督導(或心理師)抱持著如上的態度與信念,在督導(或諮商)中並不去提供學生(或案主)確切的答案,而是試著提供回饋、引導他反思自己的選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