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痛,永遠的愛

失去的痛,永遠的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曾經小時候我問過我母親:「我們在失去親近的人的時候會感到傷心,既然如此,是不是不要跟其他人產生更深的情感,自然就不會受傷了不是嗎?」

我記得那時候我母親回答道:「但我們也從當中獲得愛不是嗎?所以之後才會很痛。」

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最近有點找到了。

會讓我們痛的原因不是在於愛別人,痛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以為我們的愛會隨著這個人的消失而不見。

其實愛是不會不見的,因為愛永遠都在,而我們所感受到的痛又是什麼?其實它和愛一點關係也沒有。

我們不一定會因為越愛這個人,失去他的時候就會越痛。

確實,我們越關注這個人,當我們發現我們再也見不到他的時候會感覺到痛苦。

但說真的,我們有多少時候多麼愛一個人的同時,也會有多恨這個人?

比如說自己的配偶,愛得死去活來嗎?那可不一定。有時候我們對於對方的一舉一動都感到礙事,甚至希望對方能夠按照自己的希望去行動,不要擅自搞東搞西,覺得對方的出現帶給自己多少壓力,關注著對方有多麼的辛苦。但如果一天真的失去他,是不是也會感到難過?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但如果我們換個方式來想,假設配偶在眼前晃來晃去會覺得厭煩,如果今天他是出差呢?我們會感到難過嗎?可能不會,反而覺得很輕鬆。

如果他去個一兩個月?或許回來的時候我們還會覺得「啊,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多沒輕鬆自在,還不用替他擔心東擔心西,做東做西的。」

在這種情況下,難道會因為對方出差不在自己的眼皮子下就感覺到「不愛」嗎?

其實更多的狀況反而是,因為他不在,開始想起他的好,雖然也不是那麼喜歡長期跟他相處,但他不在,就是想他。

感覺好像愛一直都在,只是如果我們肉體時常在一起的時候,許多摩擦就會出現,好像愛一直被什麼東西覆蓋著的感覺,無法感受到。

那麼,一個人讓我們再也見不到的時候,難道我們就只能感受到傷心難過嗎?

那個時候我們感受到的傷心難過就是一種折磨而已嗎?

或許我們可以換個方向思考,一直以來遮蓋住愛的東西再也不會出現了,我們的愛會完完整整的出現。

但難過又是另外一回事,難過是因為我們以為我們的愛就從此沒有了一個標的,因為愛的對象消失了,但真的是如此嗎?對方的精神在我們的心中永遠存在,我們永遠都愛著他,記得他,不是嗎?而且當我們想起他的時候是一點討厭都不會有,只覺得「要是他還在就好,就算一直吵架我也願意」。

人的生命終究會消失,這是一開始就知道的,我們一個人來到這世界上,也終將一個人離開,誰都不會因為沒有誰而不能活下去,愛永遠都在,我們愛的人也永遠都在我們心中。

avatar-img
Mizuna的沙龍
17會員
93內容數
人生探尋,目標與意義,生活中的一些想法,自己試了覺得好像是這麼一回事,可以分享,可以談談,可以隨意聊聊,發現生活,發現人生不同的觀點,跳脫原本的思考框架,找到快樂與幸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izun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內觀在教什麼呢? 戒定慧。五戒、正定與智慧。 讓人過著合乎道德的生活,培養專注感知自己的感受(情緒或感受)的能力,並以自身感受到的實相(真實感受到的情緒或感受),來練習平等心(好的感受不貪求希望能夠延續、不好的感受不期望他能夠趕快結束)以獲得智慧。 十天(加上前後共12天)的課程在做什麼?
在內觀中心有幾種不同的法工,但不變的是都在服務學員和為了讓課程順利進行。 本人做過兩次全程法工,分別為事務長以及廚房法工,稍微分享自己體驗以及法工課程對於內觀修行的幫助。 有些人以為法工僅是志工,但實際上法工不僅是為他人付出,同時法工的服務也是一種課程。而要上這個課程,必須要上過全程的10日課程
原本猶豫是否該寫這篇,因為網路上的資料已經非常多了,好像自己寫出來有些多餘,但又覺得每個人的心得都不一樣,或許可以作為某些人的參考,也能夠給自己一個重新檢視自己當初去內觀的初衷做下紀錄。半年過去了,現在才寫可以避免自己太過於強烈的想法,可以以冷靜沈著的心去分享,希望能夠更客觀去做陳述。 一開始去內
內觀在教什麼呢? 戒定慧。五戒、正定與智慧。 讓人過著合乎道德的生活,培養專注感知自己的感受(情緒或感受)的能力,並以自身感受到的實相(真實感受到的情緒或感受),來練習平等心(好的感受不貪求希望能夠延續、不好的感受不期望他能夠趕快結束)以獲得智慧。 十天(加上前後共12天)的課程在做什麼?
在內觀中心有幾種不同的法工,但不變的是都在服務學員和為了讓課程順利進行。 本人做過兩次全程法工,分別為事務長以及廚房法工,稍微分享自己體驗以及法工課程對於內觀修行的幫助。 有些人以為法工僅是志工,但實際上法工不僅是為他人付出,同時法工的服務也是一種課程。而要上這個課程,必須要上過全程的10日課程
原本猶豫是否該寫這篇,因為網路上的資料已經非常多了,好像自己寫出來有些多餘,但又覺得每個人的心得都不一樣,或許可以作為某些人的參考,也能夠給自己一個重新檢視自己當初去內觀的初衷做下紀錄。半年過去了,現在才寫可以避免自己太過於強烈的想法,可以以冷靜沈著的心去分享,希望能夠更客觀去做陳述。 一開始去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