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3/13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從中俄戰略協作到促成沙特伊朗復交:中國外交發生什麼變化?

近期的中國外交,有兩大熱點引人注目。
第一,是3月7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記者會,中國外交部長秦剛於上任後的首次公開亮相中,針對俄烏衝突、中美關係等14個問題進行答覆,闡述了中國外交的重點方向與思路,其中針對中俄關係的表述尤為重要。
彼時俄羅斯塔斯社記者提出一系列問題:中俄關係是世界關注的焦點,如何看待兩國關係發展走向?中俄關係能否為國與國關係提供新的範式?中國國家主席是否將於兩會後訪問俄羅斯?未來中俄雙邊貿易中是否有可能放棄使用美元或歐元?
對此,秦剛的答覆體現了穩定中俄關係作為多極化支柱的思維。其指出,中俄互動樹立了新型國際關係的典範,「有的國家習慣用冷戰結盟的濾鏡看中俄關係,看到的不過是自己的倒影。中俄關係創建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基礎上,既不對世界上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也不受任何第三方的干擾和挑撥。」秦剛強調,中俄攜手,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係民主化就有了動力,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就有了保障。「世界越是動盪不安,中俄關係越應穩步向前。」
第二,是中東場域的進展。3月10日,伊朗及沙特阿拉伯(又稱沙烏地阿拉伯)在北京宣布恢復外交關係及互相重開大使館。
據中國外交部表示,在中方支持下,沙特和伊朗於3月6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對話,並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在3月10日主持北京對話閉幕式。王毅指出,沙伊恢復外交關係,是對話的勝利、和平的勝利,「為當前動盪不安的世界提供了重大利好消息,傳遞了明確訊號。」王毅更表示,沙伊改善關係為實現中東地區的和平穩定打開了道路,也為通過對話協商化解國家間矛盾分歧樹立了典範,中國支持中東國家堅持戰略自主,加強團結協作,擺脱外部干涉,真正把中東的前途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
上述兩起事件看似毫無關聯,其實皆是中國面對外部挑戰,有意調整對外布局側重、塑造新形勢的努力。

中國面臨何種挑戰
綜觀中國當前面臨的外部挑戰,不論是周遭國家的印太戰略化、台海問題的惡化、第一島鏈的再軍事化、產業鏈的被迫脱鈎與封禁、輿論場域的無數博弈,皆可歸結至同一根源:美國不願喪失單極優勢。
蘇聯解體後,美國着手形塑新國際格局。在此格局中,美國成了全球權力核心,並借自由主義話語、金融優勢、軍事霸權的文攻武嚇,宰制了亞非拉多國的政治意志,再而滲入前蘇聯空間。
從表面來看,這一格局以聯合國、國際法為秩序基礎,主權平等為原則,展演了太平治世的風華盛景;其實細究內裏,殖民時代的主從關係仍在繼續,主權平等僅具宣示意義,國際規範雖扮演一定角色,但所謂「規範」本質仍是美國主導的羈縻規訓,為的是鞏固西方中心的優勢地位,例如金融貨幣政策與國際法體系,以及涉及技術優勢的知識產權規範。
然而伴隨中國崛起、俄羅斯興兵,美國的單極霸權逐漸鬆動。在中國一側,其以驚人的經濟成長、市場優勢、技術突破,改寫了西方中心的全球發展格局,嚴重衝擊了持續百年的西方優越意識;而在俄羅斯一側,其國力成長雖不如中國,顛覆意識卻頗為強烈,欲以軍事干涉尋求後冷戰時代的民族復興與全球地位,從發兵敘利亞到俄烏戰爭,皆是此一思維的體現。
但國際關係的發展並不只有結構因素,更會受各國的動態互動所牽引。從結構來看,中俄的現行路線確實衝擊美國主導的單極秩序,從而招致後者的戰略壓迫;但從細部動態來看,中俄之所以與選擇現行路線,很大程度是源於美國對單極優勢的過度執着。
以美俄關係為例,美國多年來為追求地緣空間的絕對優越,多次推動北約東擴與顏色革命,從結果來看,其確實在前蘇聯空間取得新優勢,卻也親手扼殺了俄羅斯的親西方路線:莫斯科本對西方大家庭充滿温馨幻想,甚至表態有意加入北約與歐盟,卻在苦等不到歐美對等回應下,憤而走上日漸激進的反西方路線,俄烏戰爭爆發便是此一力道的體現。
中美齟齬亦是此理。自奧巴馬(Barack Obama)提出「重返亞洲」後,美國的對華圍堵日漸進逼:軍事上以印太戰略為核心,積極動員諸如日本、印度等中國周邊國家,成立四方安全對話(QUAD)、澳英美同盟(AUKUS),同時推動武裝台灣;在經濟場域,打造諸如印太經濟框架(IPEF)等排除中國的區域機制,佈局半導體與供應鏈戰場,希望降低中國的市場、產業鏈與技術優勢;在輿論場域,美國攻勢從未停歇,從「新疆種族滅絕」到近期的「中國氣球監控全球」、「中國即將軍援俄羅斯」,可謂五花八門、層出不窮,目的同樣是干擾他國與中國的實質往來。
中國曾在2004年提出「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台」的對外布局,並在此布局下首重中美關係穩定,強調與西方國家的往來合作;但情勢發展至今,圍繞中國數十年的和平外部發展環境已不復存在,脱鈎與衝突的風險持續上升,面對美國裹挾各方發起對華圍堵、步步進逼,中國雖仍維持上述四個布局,卻已着手調整戰略側重。

中國正在調整對外布局
首先,在大國關係上,中國當然不會放棄與美國的溝通與合作,卻也不完全寄望美國能對管控衝突、訴求合作言而有信。在此思路下,另一組大國關係成為對外布局新重點:中俄關係。
回顧過往,中俄在歐亞大陸存在競爭關係,俄羅斯更是一心要加入西方大家庭,對東方的潛在合作對象興趣不高,但美國的冷面拒絕迫使俄羅斯「轉向東方」,俄烏戰爭更是推動了中俄關係的迅速升温:俄羅斯深陷烏克蘭戰場、與西方形同陌路,靠向中國是必然之舉;中國同樣需要抗衡美國的戰略壓迫、布局多極化全球秩序,自不會拒俄羅斯於千里之外。
但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提升中俄戰略協作的初衷,是希望讓中國擁有更安全穩定的國際空間、抗阻美國進逼,而非讓自己見罪各方、更加孤立,故儘管中俄關係持續升温,北京面對戰爭問題依舊維持中立底線:既不軍援,也不在對烏領土訴求上支持俄羅斯,即便美俄雙方皆多次渲染中國的「特殊角色」。
然在其他場域,中國可謂全面推進了中俄的戰略協作。根據中國海關資料,2022年的中俄貿易額逼近1,90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中國的對俄進出口佔了中國整體貿易額的3%。在能源場域,根據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的資料,2022年中國透過「西伯利亞電力」管線進口的俄氣,增加至少50%;全年前11個月的俄油輸入也增加約10%,達到約8,000萬噸。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也順利運作,自2019年12月2日正式投產通氣至2022年10月底,俄方累計向中國供氣突破270億立方米。12月21日,俄羅斯科維克塔凝析氣田與「西伯利亞電力」天然氣管線的科維克塔—恰揚達段正式投產運行,標誌着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的全線貫通。
眼下中俄正在完善遠東管道專案,並就中蒙俄管道合作開展交流。據俄方消息顯示,習近平將在春季訪俄,不論屆時俄烏戰場如何發展、美國立場如何,中俄的戰略協作趨勢都將進一步深化。秦剛在兩會記者會上的表述,其實便是回答這一時代之問:要維持中美的戰略平衡與穩定,中俄關係不可或缺。
而促成沙特與伊朗復交,則體現了中國對「多邊關係」的側重調整,相較改革開放以來對西方互動的重視,如今的中國外交「南南合作」色彩漸濃。
而這一趨勢同樣是對國際現實的回應。中國無意逆轉改革開放進程,也不會停止倡議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但面對美國已對中俄擺出全面壓制姿態,中國不能只有「和平與發展」一種思維,而是要面對現實,嚴肅考慮競爭乃至戰爭的到來,即便自己無意發起。在此情境下,中國不得不重新審視對外布局:哪些國家較易合作,哪些相對難被拉攏? 從眼下的全球戰略格局來看,有意耕耘多極化外交、抗衡美國戰略裹脅的亞非拉國家自是首選。
此外新時代的「南南合作」也比過往更具現實基礎。首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力有所成長,1980年發達國家GDP佔全球的78.9%,而發展中國家僅佔21%;2021年,發達國家佔全球GDP的比重跌至 57.8%,發展中國家則上升至42.2 %。其中,亞洲重新成為世界經濟重心,1980年亞洲的發展中國家GDP僅佔全球的 12.7%,2010年上升至 20.6%,2021年則達到31.2 %。全球貿易和投資重心也不斷向亞洲轉移,亞洲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由1980年的15.7%提高到了2020年的36%。
此次中國之所以能讓沙特與伊朗共赴北京宣布復交,除了美國退出中東的大趨勢外,關鍵還是其與雙方的經貿合作基礎:中國是沙特與伊朗的最大貿易夥伴,原油品項尤其關鍵。此外綜觀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經貿互動成長,雙方在2000年的貿易額僅有152億美元,至2018年已達2,443億美元,不到20年增長了16倍,這也是中國何以能召開中阿峰會的基礎。
從穩定中俄戰略協作到強化在中東的政經存在,中國顯然是在「被全面脱鈎」的未雨綢繆下,主動進行了對外戰略佈局的調整,希望塑造足以對沖美國施壓的新型國際體系。在可見未來內,中國將在大國關係上,繼續與俄羅斯的戰略協作,並在中東、非洲乃至拉美的多邊關係中,進行更加有為的「南南合作」布局。常言道,時勢造英雄,但中國所要做的,並非逞一時英雄,而是要為國家與全球的可持續發展,造下一個百年時勢。
原文發表網址:
2023.3.14
從中俄戰略協作到促成沙特伊朗復交:中國外交發生什麼變化?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87665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劉燕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