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受挫下的上合峰會:若美國無法拖垮俄羅斯,中俄合作上不封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9月15日,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第二十二屆元首峰會於烏茲別克登場。綜觀時局,峰會的召開乘載了兩重特殊背景。
第一,這是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上合組織的首次「完全線下」元首峰會,且俄羅斯一方提前釋出消息,指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又譯作普丁或蒲亭)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吉爾吉斯總統扎帕羅夫(Sadyr Japarov)、土庫曼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Gurbanguly Berdymukhamedov)、伊朗總統萊希(Ebrahim Raisi)、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Shehbaz Sharif)、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Ilham Aliyev)等人會晤。顯然與會元首除來自8個成員國外,還包括伊朗這一「準成員國」,以及土耳其、阿塞拜疆等「對話夥伴」。
第二,俄烏衝突持續延燒,且俄軍恰好於峰會召開前夕遭逢滑鐵盧。9月10日起,烏克蘭戰場出現2月以來最大一次「烏進俄退」:烏軍在東北部的哈爾科夫(Kharkiv)地區連下多個俄控居民點和重鎮,據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13日表示,烏軍已收復約8,000平方公里領土。雖說就實際戰場形勢而言,網上渲染的「戰略轉折」遠未到來,但伴隨烏克蘭與西方持續進行輿論宣傳,普京承受的政治壓力正在上升。
在此局面下,「俄羅斯」成了上合組織峰會焦點,各界不僅留意普京發言與動向,也同步關注中俄元首互動,以及後續的中俄關係變化。尤其上合組織身為「歐亞整合」代表,中俄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受此脈絡牽引,各界對兩國互動的關注,其本質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對歐亞秩序是否生變與重組的探究。

催生「歐亞」的並不只有中俄交好

然而影響中俄於歐亞互動的因素,並非只有兩個當事國。由歷史視角觀之,美國對中俄的戰略壓迫、在中亞與中東的介入失敗,才是促成中俄協調「歐亞秩序」的真正根源。
就中俄兩國的外交傳統來看,相互結盟並非常態。俄羅斯長期希望融入西方世界,故往往更重視與歐洲、大西洋國家的互動;中國則受自身地緣位置影響,更關注太平洋地區的秩序格局。總體而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後冷戰年代的中俄外交政策主軸,皆是融入自由主義國際體系,同時增加自己的國際政治權重。然局勢之所以沒有照此趨勢發展,美國的政策僵化與誤判可謂關鍵。
首先,美國的對華、對俄政策仍帶有強烈的冷戰色彩,缺乏應對新時代中俄關系的靈活性,面對中俄希望融入世界體系的渴望,其選擇在歐亞兩側的台海與東歐持續施壓,導致兩國湧現「遭到包圍」的焦慮;而在國際權力格局層次,美國忽視了「多極化」秩序的成形,認為自己仍是1990年代所向無敵的單極霸權,故在施壓中俄上無所畏懼,眼中只看到「和平演變」的發生概率,卻未留意中俄在歐亞背靠背的實際可能。
簡言之,綜觀美國在後冷戰年代的外交政策,其既無法深層次改變中美俄關係,也無法讓正在崛起的中俄融入國際體系;正如華盛頓對歐亞兩側的施壓,不僅未能遏制中國與俄羅斯發展,甚至還為中俄和解創造了最佳條件。
在此情況下,身處歐亞核心區域的中東、中亞,也在經歷美國介入又退出後,出現了秩序崩塌,從而給了中俄協調機會。
2001年,美國以「反恐戰爭」之名入侵阿富汗,成功推翻了塔利班政權,又於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終結薩達姆(Saddam Hussein,又譯作海珊)時代。然而風頭無兩的美國並未提出可支援中亞、中東發展的大型專案,也未設法推動自貿協定、打造共同市場,而是日漸身陷反恐戰爭的軍事泥淖,並讓自己與域內各國持續離心。
2010年,「阿拉伯之春」於北非爆發,美國對此大力支持,但此一變局的直接結果,除了顛覆原有政權外,便是催生遍地內戰與伊斯蘭恐怖主義,導致了區域不穩與混亂;2014年起,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開始在於伊拉克與敘利亞攻城掠地,但美國對此變局幾乎一籌莫展,西方聯軍在漫長纏鬥中損失慘重,最終真正由伊拉克、敘利亞兩方向遏制「伊斯蘭國」擴張的,還是伊朗與俄羅斯的軍事精鋭。
綜上所述,美國在中東與中亞的多年「經營」,大抵可總結為兩點:在經濟建設場域,美國提不出歐亞版本的「馬歇爾計劃」,也沒有制定歐亞中部國家的合作議程;在軍事政治場域,美國強行闖入歐亞中部,摧毀舊有政治和社會結構,卻又在「重返亞洲」、「印太戰略」的考量下任意離去。簡言之,便是反恐無能又任意退出、策動顏色革命又無力治理。
如今外界觀察中俄如何協調歐亞秩序時,往往會以「修正主義」的口吻描繪兩國,將中俄形塑為世界秩序的挑戰者。但由歷史視角觀之,中俄的相互靠近,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國錯誤戰略壓迫的結果;而歐亞之所以出現「可被協調的空間」,也大體來自美國任意進出所導致的秩序崩潰。

「歐亞」的存續仰賴中俄協調

在此脈絡下,觀察往後的中俄互動與歐亞整合,兩大機制堪為關鍵:美國的戰略壓迫、中俄的分歧化解。
而與眼下的俄烏戰爭相結合,或可如此總結:美國對中俄的戰略壓迫短期難止,如若普京政權因俄烏戰爭垮台,中俄在歐亞大陸的協調關係將有高概率生變,但美國也已無力重返,歐亞中部可能重演混亂、發生權力重組;而若美國持續施壓,卻無法在烏克蘭徹底拖垮俄羅斯與普京政權,則中俄在協調歐亞秩序上將更能合作無間。
綜觀中俄兩國近年的歐亞互動,可謂合作中帶着防範,但這一防範伴隨美國的戰略施壓,正在持續消解。早在2003年,中國便曾提出創建上合組織自貿區、上合組織發展銀行等倡議,但俄羅斯始終不願回應;2013年,中國啟動了橫跨歐亞的地緣經濟倡議「一帶一路」,俄羅斯隨後提出了「大歐亞夥伴關係」,欲與「一帶一路」倡議分庭抗禮。然而伴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美歐俄關係陡降,2022年的俄烏戰爭更是重創莫斯科與西方的全面互動,俄羅斯開始放鬆對中國的種種「顧忌」。例如中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三國於1997年簽署的「中吉烏鐵路備忘錄」,曾在普京反對下延宕多年,卻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於2022年5月迎來普京點頭,如今該項目有望於2023年正式動工。
對北京來說,並從不反對成為既定的全球治理體系和經濟體系的一部分,只是希望中國能在其中擁有與自身實力相匹配的一席之地。在此脈絡下,經緯歐亞秩序更多是「長期防禦」的思維體現,意即在抵禦美國施壓的考量下,希望締造「相對不受美國干擾」的政治與經濟空間。在此情況下,與俄羅斯協調溝通自是必行之舉。
而對俄羅斯來說,其在經營歐亞上具有地緣與歷史優勢。從文明經緯來看,俄羅斯是歐洲與亞洲的匯融;從歷史積累來看,通過蘇聯的長期統治,俄羅斯在高加索、中亞都具有維和潛力,對許多有意抗衡恐怖主義的歐亞國家來說,俄羅斯是重要的區域安全保障。
但與此同時,俄羅斯也有必須克服的障礙。第一,俄羅斯長期以來都將歐亞當作「反西方」外交政策的籌碼,不論是增加或減少對此地的戰略挹注,其執念根源都是對西方的擁抱與拒斥,往後若要真正深化自己的歐亞國家角色,便要在戰略思維上真正將歐亞當作主體來對待;第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俄羅斯太想成為「獨立於中國」的歐亞影響力中心,未來若要在歐亞深化與中國的協調合作,其對華取態就必須有所改變,既要推動俄羅斯的擅長議程、發揮己身優勢,也不能過度排斥北京的經濟與政治存在。
而俄烏戰爭的爆發,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上述兩大障礙的消融。俄羅斯如今成為西方公敵,轉向歐亞已非過渡政策,而是必走之路;面對美歐的戰略施壓,中國與非西方世界是其理所當然地爭取對象。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中俄對於多極化世界具有同樣的嚮往,在抗衡美國壓迫上形成了共同利益,歐亞大陸可謂是其天然合作場域。如若普京與俄羅斯能撐過此次俄烏戰爭,中俄協調歐亞未來的趨勢將可大致底定。
原文發表網址:
2022.9.15
俄軍受挫下的上合峰會:若美國無法拖垮俄羅斯 中俄合作上不封頂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81508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385內容數
國際時事與政治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劉燕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01年9月11日,基地組織(al-Qaeda,又譯作阿爾蓋達或蓋達組織)劫持了4架民航客機,對包括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在內的目標發動恐怖襲擊,造成近3,000人死亡、超過6,000人受傷。
9月7日,關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親身出席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峰會的消息接續傳出。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新聞(Sputnik)引述,哈薩克外交部發言人斯馬迪亞羅夫(Aibek Smadiyarov)於9月5日表示,應哈薩克總統托卡耶夫(Kassym-Jomart Tokayev,又譯作托卡葉夫)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9月14日出訪哈薩克,期間計劃簽署一系列合作協議。
細究此次憲法修正案內容,更動之處涉及35個憲法條文,約佔全部憲法條文的三分之一(原有憲法共98條),具體內容共56項,主要可分為國家機構、人權、總統三大領域的修改。
8月21日凌晨,俄羅斯莫斯科州發生汽車爆炸案,女記者杜金娜(Darya Dugina)當場身亡。俄方隨後指控烏克蘭特勤部門策劃此事,並要求愛沙尼亞引渡烏克蘭籍嫌疑犯,但愛方政府並未應允。而伴隨追兇調查一同引爆熱議的,還有杜金娜之父、俄羅斯學者杜金(Alexander Dugin)的地緣政治主張。
8月20日,俄羅斯學者杜金(Alexander Dugin)之女達莉婭·杜金娜(Darya Dugina)遇刺身亡。
2001年9月11日,基地組織(al-Qaeda,又譯作阿爾蓋達或蓋達組織)劫持了4架民航客機,對包括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在內的目標發動恐怖襲擊,造成近3,000人死亡、超過6,000人受傷。
9月7日,關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親身出席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峰會的消息接續傳出。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新聞(Sputnik)引述,哈薩克外交部發言人斯馬迪亞羅夫(Aibek Smadiyarov)於9月5日表示,應哈薩克總統托卡耶夫(Kassym-Jomart Tokayev,又譯作托卡葉夫)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9月14日出訪哈薩克,期間計劃簽署一系列合作協議。
細究此次憲法修正案內容,更動之處涉及35個憲法條文,約佔全部憲法條文的三分之一(原有憲法共98條),具體內容共56項,主要可分為國家機構、人權、總統三大領域的修改。
8月21日凌晨,俄羅斯莫斯科州發生汽車爆炸案,女記者杜金娜(Darya Dugina)當場身亡。俄方隨後指控烏克蘭特勤部門策劃此事,並要求愛沙尼亞引渡烏克蘭籍嫌疑犯,但愛方政府並未應允。而伴隨追兇調查一同引爆熱議的,還有杜金娜之父、俄羅斯學者杜金(Alexander Dugin)的地緣政治主張。
8月20日,俄羅斯學者杜金(Alexander Dugin)之女達莉婭·杜金娜(Darya Dugina)遇刺身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美烏雙邊安全協議 今天早上看到一則新聞... 美國總統拜登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於6月13日在義大利簽署雙邊安全協議,拜登表示,目標是強化烏國長期且可恃的防衛及嚇阻能力,主要是提供武器和彈藥、情報共享、代訓烏軍,以及強化烏克蘭軍隊和北約軍隊之間的軍事互操作性,而不是派遣美軍到烏克蘭作戰。;澤倫斯
本報導有前後矛盾之處,如南非與巴西尚未決定,就說是,從而是中俄主導的抗衡西方抗衡陣營的成功而拒絕參加。另外,一處寫沙烏地阿拉伯,一處寫沙特,判斷是編譯時的疏失。 俄中缺席…烏克蘭和平峰會 逾90國將參與    聯合 20240611 瑞士10日
Thumbnail
因爲他們使用邏輯來判斷,就是國家利益。我不確定他們是否曉得,中國在外交上已經陷入到了非正常的外交關係裏,這有點像冷戰時期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外交狀況,在本質上是非理性的。
Thumbnail
2024/5/9 歐盟歷來自詡為「規範性強權」,重視能把歐洲的「規範」與「原則」向世界傳佈。但從暖化危機、疫情到上述兩場戰爭以降,這樣的信用遭到「雙重標準」的質疑。許多發展中國家可以辯稱:「共享價值不等於共享優先事項。」西方集團有自己利益的優先事項,南方國家何嘗不能依據本國利益,自己決定優先事項?
Thumbnail
習近平跟美國失敗的關係策略,現在已經是個遙遠的記憶。他於二○一三年提出這個宏圖大略時相對只是個新手領導人,初任共產黨總書記未滿一年,而如今,習近平已深信美國要往死裡打壓中國。先是歐巴馬的轉向亞洲政策,緊隨著是川普的貿易和科技戰,要和敵意如此之重的國家重新建構一段新關係
Thumbnail
法國提出向烏克蘭派遣地面部隊的建議,受到俄羅斯的強烈反對。 烏克蘭與俄羅斯及北約之間的衝突加劇,引起歐洲盟友及國際社會的關注。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會議上的評論可能引發地區局勢進一步惡化。
Thumbnail
2021/6/4 拜登「更深層、更廣泛、更精準、更有系統」的對華競爭,尤其表現在量力而為用於焦點。美國形勢天成的離岸地位,正好有助於進行重點的輪替。「再平衡」與「印太」完全是邏輯一脈相承。在地緣政治上就是抓大放小,需謀求與俄國改善關係。雖然拜登、布林肯等必須靦腆說是「追求對俄可預期、穩定的關係」?
Thumbnail
2024/1/18 柯林頓、雷克等東擴派天真以為推進民主是善意,但乘弱勢的俄國葉爾欽之危的結果,卻是累積莫斯科的反感。2014年烏克蘭「廣場事件」的政變後,莫斯科不得不與發起「一帶一路」旗艦型地緣戰略的中國更加靠近。以米氏的角度回頭看蘇利文提倡的「戰略決策」,當年華府持續壓縮俄國,是重大的決策失誤。
Thumbnail
2021/05/29 根據會後釋出的厚重公報,外長會的議題依序區分為俄羅斯、烏克蘭、中國、白俄羅斯、印度太平洋地區、北韓、東海與南海等項目。儘管拜登就職以來多次說中國是美國本世紀最重要的競爭者,公報卻把「俄羅斯」放在首章,中國則排在第六章。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美烏雙邊安全協議 今天早上看到一則新聞... 美國總統拜登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於6月13日在義大利簽署雙邊安全協議,拜登表示,目標是強化烏國長期且可恃的防衛及嚇阻能力,主要是提供武器和彈藥、情報共享、代訓烏軍,以及強化烏克蘭軍隊和北約軍隊之間的軍事互操作性,而不是派遣美軍到烏克蘭作戰。;澤倫斯
本報導有前後矛盾之處,如南非與巴西尚未決定,就說是,從而是中俄主導的抗衡西方抗衡陣營的成功而拒絕參加。另外,一處寫沙烏地阿拉伯,一處寫沙特,判斷是編譯時的疏失。 俄中缺席…烏克蘭和平峰會 逾90國將參與    聯合 20240611 瑞士10日
Thumbnail
因爲他們使用邏輯來判斷,就是國家利益。我不確定他們是否曉得,中國在外交上已經陷入到了非正常的外交關係裏,這有點像冷戰時期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外交狀況,在本質上是非理性的。
Thumbnail
2024/5/9 歐盟歷來自詡為「規範性強權」,重視能把歐洲的「規範」與「原則」向世界傳佈。但從暖化危機、疫情到上述兩場戰爭以降,這樣的信用遭到「雙重標準」的質疑。許多發展中國家可以辯稱:「共享價值不等於共享優先事項。」西方集團有自己利益的優先事項,南方國家何嘗不能依據本國利益,自己決定優先事項?
Thumbnail
習近平跟美國失敗的關係策略,現在已經是個遙遠的記憶。他於二○一三年提出這個宏圖大略時相對只是個新手領導人,初任共產黨總書記未滿一年,而如今,習近平已深信美國要往死裡打壓中國。先是歐巴馬的轉向亞洲政策,緊隨著是川普的貿易和科技戰,要和敵意如此之重的國家重新建構一段新關係
Thumbnail
法國提出向烏克蘭派遣地面部隊的建議,受到俄羅斯的強烈反對。 烏克蘭與俄羅斯及北約之間的衝突加劇,引起歐洲盟友及國際社會的關注。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會議上的評論可能引發地區局勢進一步惡化。
Thumbnail
2021/6/4 拜登「更深層、更廣泛、更精準、更有系統」的對華競爭,尤其表現在量力而為用於焦點。美國形勢天成的離岸地位,正好有助於進行重點的輪替。「再平衡」與「印太」完全是邏輯一脈相承。在地緣政治上就是抓大放小,需謀求與俄國改善關係。雖然拜登、布林肯等必須靦腆說是「追求對俄可預期、穩定的關係」?
Thumbnail
2024/1/18 柯林頓、雷克等東擴派天真以為推進民主是善意,但乘弱勢的俄國葉爾欽之危的結果,卻是累積莫斯科的反感。2014年烏克蘭「廣場事件」的政變後,莫斯科不得不與發起「一帶一路」旗艦型地緣戰略的中國更加靠近。以米氏的角度回頭看蘇利文提倡的「戰略決策」,當年華府持續壓縮俄國,是重大的決策失誤。
Thumbnail
2021/05/29 根據會後釋出的厚重公報,外長會的議題依序區分為俄羅斯、烏克蘭、中國、白俄羅斯、印度太平洋地區、北韓、東海與南海等項目。儘管拜登就職以來多次說中國是美國本世紀最重要的競爭者,公報卻把「俄羅斯」放在首章,中國則排在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