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18|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王媽媽來拉保險﹙上﹚

    星期一晚上八點,王媽媽來家裡,希望爸爸簽下保險契約,在房子貸款的沈重壓力下,爸爸不敢答應她。
    王媽媽的一對雙胞胎孩子和亦珣讀同一所幼稚園,我們認識有好些年了,爸爸與她不熟,但媽媽和她討論了幾次孩子的教育問題,雙方理念蠻接近。因為篤信佛教,她也來拜訪過「同修」的奶奶。
    八月九日,爸爸下班回家,久沒聯絡的王媽媽和一位陌生的叔叔坐在客廳與媽媽談話,原來她進了保險公司當業務,似乎是不成文的規矩,一個人一旦去拉保險,首先會想到「造福」親戚朋友,爸爸目前已經加入的保險,多是這樣「託福」來的。爸爸認為她和媽媽有一定交情,又想起媽媽當推銷員的辛苦,不忍立刻加以回絕。
    他們很仔細的詢問我們家的經濟狀況,好正確計算出萬一爸爸不幸「掛掉」時,應該為「心愛的家人」留下多少「保障」;雖然對於把自己的財務曝露給外人感到不太習慣,爸爸還是大體忠實的一一回答了。過程中,他們有意無意的強調著:「我們公司比起別家來,更帶有一種禪味!」或「我用一生照顧自己的孩子,但沒有辦法照顧孩子的一生。」「當走出這個家門時,想到朋友的未來,已經有了很好的保障時,我就感到心安了!」等等十分「感性」的話,但爸爸已是超過四十歲的人,不太容易被這些「說話的藝術」感動了,爸爸能夠接受保險的觀念,但也明白,它絕不是慈善事業,拉保險的人也不是宗教家,說穿了,這只是一門將本求利的生意。國人的平均壽命和意外、癌症、重大疾病的死亡率,都經過精密的統計推算,確定保險公司的收入會大於支出,那差額就是利潤。
    爸爸的課長林爺爺最反對保險,對任何保險經紀人都不假辭色,他認定保戶一旦死亡,保險公司一定會想方設法逃避理賠,這當然有些偏激。媽媽前一陣子,忽然因為「我在外面賣書,跑來跑去的,容易發生意外!」而跟二姨丈買了保險,也誤解了保險的精神;她好像以為保了險就比較不會出事,而現實上說,媽媽是我們家的精神支柱,不是經濟支柱,就算有了個「旦夕禍福」,並不致於影響其它家庭成員的物質生活,若真要買保險,應該集中在爸爸身上。台灣人又喜歡保儲蓄險,希望能「活得越久,領得越多」,也扭曲了保險的真正意義。
    89.9.7 星期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這些是寫在女兒國小到國中聯絡簿裡的文字,但不止是「聯絡」而已!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