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8|閱讀時間 ‧ 約 19 分鐘

中國歷史上“大禹九鼎”真的存在麼

    2017年,河南發現了一座超級大墓。
    而最新研究顯示,該墓竟與「九鼎」的下落,密切相關。
    據《史記》記載:
    所以歷代王朝,都將九鼎視爲王權的最高象徵。
    但遺憾的是,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九鼎卻不慎遺失,直到今天仍是下落不明。
    原本這個千古之謎還會繼續延續下去,然而世事有時就是這麼出人意料。
    2017年偶然發現的一座大型古墓,竟讓九鼎下落之謎再次浮現在世人眼前……
    這座新發現的大墓,處處都透着不尋常。
    同時它的名字也非常奇特,叫作「不見冢」!
    2017年初夏的一天深夜,河南南陽市石橋鎮夏莊村的野外,突然傳來一聲巨響。
    附近村民家的窗戶,被震得「嘩嘩」作響。
    村民中很多人都被這聲巨響驚醒,個個驚疑不定,不知發生了什麼事。
    直到次日一早幾個村民下田鋤地,才弄清了昨晚巨響的來由——村民們在田裏,發現了好幾處盜洞。
    有人盜墓!
    村裏立刻將此信息上報了當地的石橋鎮派出所。
    警方當即趕到事發地,經現場勘查,證實昨晚巨響確係盜墓賊炸墓發出。
    不過慶幸的是,盜洞還沒有打到墓底,這表明珍貴的文物很可能還未被盜。
    不過即使是這樣,古墓的狀態還是令人擔憂。
    警方隨即拉起了警戒線,並在現場安裝攝像頭,對古墓加以保護。
    南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以及南陽市文物局,對這座突然出現的古墓非常重視。
    立即委託了2名專家,對該墓進行初步探查,準備摸一摸古墓的情況。
    兩名專家,均來自國內研究機構「中國先秦史學會」。
    兩人接到委託後,當即前往夏莊村進行實地調研。
    趕到地頭後,兩位專家在盜洞附近進行了仔細勘查。
    他們發現盜墓賊從地下帶出的土中,混有大量細小的碳粒。
    二位專家本就是經驗豐富之輩,立即聯想到了考古學上一種著名的墓葬形式——
    積炭墓。
    所謂積炭墓,是指墓主爲了防潮,在墓室內填充大量木炭而形成的一種墓葬形制。
    目前發現的積炭墓,最早可達西周晚期。
    這個發現讓兩位專家欣喜異常,當即將收集到的多組碳粒樣本送往中科大進行碳14鑑定。
    最終測定結果表明,該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屬戰國中早期墓葬。
    在戰國那個生產力低下的年代,有能力使用積炭墓的大多爲上層貴族階級。
    很顯然,夏莊村裏的這座古墓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但令人奇怪的是,像這種貴族大墓,通常上方會有巨大的封土堆存在。
    然而現場卻是一望無際的平坦農田,它的封土堆究竟去哪了呢?
    或者說,這座大墓一開始就沒有封土?
    懷着這個疑問,兩位專家進入村裏走訪,希望能從村民處打聽到一些情況。
    而正是這次走訪,讓他們找到了關於此墓的重要線索。
    據夏莊村村民反映,大約半個世紀以前,古墓的上方並非是現在這樣的農田,而是確實有個巨大的土堆存在。
    村民們描述,那個土堆高約20多米,共分3層,頂部建有廟宇,中間有條道從堆下直通堆頂。
    在上世紀70年代時,這處土堆都還存在。
    後來夏莊村人口日增,便有人家從堆上取土建房。
    再後來更是家家戶戶,都去挖土。
    久而久之,這土堆竟是被挖得一乾二淨,成了今日這般平坦的模樣。
    兩位專家聽完村民所言,心中很是惋惜。
    不過村民接下來提供的另一個消息,卻又讓二人興奮起來。
    村民們表示,雖然土堆已經不復存在,但土堆頂上的那座古廟卻在後來被人重建。
    專家一聽這消息,喜不自勝,當即趕往村民口中的小廟。
    廟裏,現在還有位廟祝。
    據他講,小廟是1996年重建的,如今廟裏還保存着當年堆頂上殘留的一塊石碑。
    有碑?
    這個消息讓兩位專家大喜過望,又馬不停蹄地趕到了石碑所在處。
    經二人對殘存碑文的辨認,此碑立於清道光時期,內容爲某文士的一篇小文。
    這些倒也罷了,關鍵是,碑文上特別提到了這處封土堆的名字。
    這個名字不但證實了土堆下是一座大型陵寢,而且名字本身也透着一種說不出的古怪——不見冢!
    「不見冢(見通現)」這三個字裏到底蘊含着什麼深意,至今仍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但如果只從文字的表面意思去理解,倒是可以理解爲「不能出現的墓」或者「不願被別人看見的墓」這兩種含義。
    有意思吧,但我要告訴你,更有意思的還在後邊。
    按理說此類有名有姓的大墓,史料上都會有所記載,墓主也通常是歷史上的著名人物。
    比如一說起乾陵,都知道是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
    又比如南京明孝陵,一提起都知道是朱元璋的埋骨之所。
    但這個「不見冢」卻是詭異的很,專家們翻遍了史料,也沒找到它的墓主是誰。
    唯有1994年的《河南文史資料》中提到,1927年2月17日,在不見冢的位置曾出土過一口古編鐘。
    經摸排調查,專家們驚喜地發現,這口青銅編鐘居然就保存在南陽市博物館。
    據瞭解,此編鐘出土後一直在當地流傳,1975年南陽市博物館向社會徵集文物,這口編鐘就是在那時被捐獻到了館內。
    編鐘這個具體實物的存在,無疑再一次證明了「不見冢」的高規格,而「不見冢」墓主能擁有編鐘這等重要禮器隨葬,其身份定然是非同小可!
    2019年3月,爲配合西氣東輸工程,南陽市有關方面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正式展開對「不見冢」的考古勘探工作。
    在考察之初,考古人員心裏便有了心理準備,知道這是一個罕見的大墓。
    但在初步勘查完成後,「不見冢」顯露出的龐大規模仍是讓專家們大喫一驚。
    經測量,此墓爲甲字型豎穴土坑墓,其總長約66米。
    其中僅地宮就長40米、寬38米,面積比3個標準籃球場加起來還要大。
    除此之外,考古隊還在大墓周圍發現了數十座同時期的陪葬墓。
    同時,又於該墓西側約20米的地方發現了一個長達75米、寬近10米的巨大車馬坑。
    所有這一切都表明,「不見冢」的墓主身份極爲驚人,他究竟會是歷史上的哪個著名人物呢?
    問題的答案顯然只能通過考古發掘來揭開。
    但大墓的發掘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從2019年開始,「不見冢」的發掘工作就一直在持續進行。
    2021年,「不見冢」裏終於有了第一個重大發現!
    考古隊挖出的是一架馬車,只不過這架馬車與其他馬車不太一樣,它一共配置了6匹駿馬。
    「不見冢」裏出土的正是著名的「天子駕六」。
    而且這個「天子駕六」的規格,與2002年洛陽出土的「天子駕六」幾乎完全一樣,其車衡都是4.5米。
    這個發現可以說是極其驚人的。
    早在初步探明「不見冢」規模的時候,就有衆多考古學家懷疑它是一座天子規格的帝陵。
    只是當時沒有確切的證據來證明。
    如今「天子駕六」的出土證實了這一猜測,「不見冢」很可能是一座東周時期的帝陵級墓葬!
    「天子駕六」的出土意義不可謂不重大,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衆所周知東周王朝的首都在洛陽,所以歷代周天子駕崩後大多葬在洛陽附近,而南陽與洛陽僅直線距離就有200多公里。
    爲什麼會在南陽,也出現了一個疑似「周天子墓」呢?
    目前歷史學界,包括考古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爲。
    這很可能,與先秦史上,一起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有關......
    公元前520年,東周第12任天子周景王駕崩,王位空懸,於是東周王朝立刻陷入了諸子爭位的情形。
    當時周景王諸王子裏有能力爭奪王位的共有2人。
    一是周景王庶長子姬朝,又稱王子朝。
    其人在周王朝根深蒂固,極有勢力。
    二是周景王嫡長子姬猛。
    其人大義名分在手,頗受國人擁戴。
    兩人經一番龍爭虎鬥後,最終姬猛在國人的支持下繼位,史稱「周悼王」。
    按理說王位歸屬已定,爭位這事就該劃上句號了。
    不過王子朝並不甘心失敗。
    周悼王登基不久,王子朝就發動政變奪取了洛陽。
    在政變過程中,原本擁護周悼王的貴族紛紛出逃。
    周悼王,被趕來支援的晉國大軍救下。
    不過悼王被救後也沒活多久,幾個月後病死。
    此時王子朝,已自立爲天子。
    晉軍不服,旋即發動猛烈攻擊。
    接下來雙方展開大戰。
    5年後,王子朝一方戰敗。
    於是王子朝,將周朝八百年來積蓄的典籍席捲一空,率衆南逃投奔楚國,史稱
    「王子朝奔楚」。
    「王子朝奔楚」是中國先秦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
    目前普遍認爲,正是因王子朝奔楚,其攜帶的周室典籍從此流散於天下,間接促成了後來諸子百家的興起。
    同時也是因爲王子朝敗於晉軍之手,自此周王朝權威一落千丈,諸侯國的力量全面興起,不久後就進入了戰國時代。
    再有,王子朝奔楚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關鍵性事件。
    目前難以查究的周室典籍下落問題、老子辭周隱退、《山海經》作者之謎,都隱藏在這一歷史事件之中。
    若能搞清楚王子朝奔楚的實際情況,這些謎題都能得到進一步的解釋,甚至徹底揭開真相。
    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年代久遠,加之史料缺失,王子朝的最終下落至今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
    目前觀點認爲,王子朝及其殘部當時很可能南逃到了今南陽一帶,而今日恰好也在南陽發現了「不見冢」這個天子級別的大墓。
    二者如此巧合,讓人不得不懷疑「不見冢」就是王子朝的陵寢。
    事實上「不見冢」被發現後,在史學界、考古界內部引發了極大的轟動。
    無數人都在等一個答案,等待「不見冢」裏考古實證的出現。
    以上情況就是「不見冢」牽扯到的宏大歷史背景。
    瞭解了這個背景,接下來要講述的九鼎下落一事,才能更加理解得明白。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2次提到九鼎下落,分列如下:
    這兩段記載看起來沒毛病。
    但我得告訴你,這兩段記載是完全矛盾的。
    第一段中講秦昭襄王五十二年時秦國掠走了九鼎,此時爲公元前255年。
    但第二段中又講九鼎不見了,時間爲「宋之社亡」,這時爲公元前286年。
    兩段話講了九鼎的兩個結局,而且時間還不一樣,這隻能證明一點——
    太史公對九鼎的下落,也不清楚。
    所以乾脆把自己得到的信息都寫上去。
    具體什麼情況,留給後人自行判斷。
    此外,司馬遷在講到秦始皇時,又提到過一次九鼎:
    這段記載就是著名的「泗水撈鼎」典故。
    講秦始皇經過彭城(今徐州)時,曾派人到「泗水」打撈過九鼎。
    換言之,在秦始皇之前九鼎就已經沉沒在了「泗水」河裏。
    綜合《史記》中這3次提到九鼎下落的記載,我們不難發現「周德衰……鼎乃淪沒」與秦始皇打撈九鼎一事存在明顯的因果關係。
    所以兩條記載相比,「周德衰……鼎乃淪沒」這條記載比另一條「秦掠九鼎」更爲可信些。
    但可惜的是,司馬遷只說了「鼎乃淪沒」這個結果,至於九鼎是如何「淪沒」的,卻是隻字未提。
    後來歷代史學家經過對先秦史的梳理,認爲九鼎很可能在東周末期時就已丟失,如果是這樣,那麼這一時期裏的「王子朝奔楚」事件很可能就是導致九鼎丟失的直接原因。
    九鼎,自古以來就代表着「天命正統」,王子朝是個篡位之人,可以想象他對「正統名分」的在意程度,所以他逃亡時極有可能將九鼎一塊帶走。要知道此人連典籍都能席捲一空,比典籍更爲重要的九鼎顯然更不會放過。
    而好巧不巧的是,就在不見冢所在的南陽市,當地恰好也有一條小河叫「泗水河」。
    此「泗水河」是否就是史書上記載沉鼎的「泗水」呢?
    由於沒有確切的證據,現在還不敢肯定,專家們也只能是高度懷疑。
    此外,《史記》中還記載了一起歷史事件,由於這起事件也可能涉及九鼎,因此需要辨析清楚,否則王子朝奔楚帶走九鼎一事就仍需思量。
    這件事不少人都知道。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贏蕩入周,在洛陽與人比賽舉鼎,結果氣力不支,把自己砸死了,這就是著名的贏蕩「舉鼎絕臏」事件。
    《史記.秦本紀》原文:
    那麼贏蕩舉的究竟是否九鼎呢?
    遺憾的是,太史公本人對此關鍵點也是語焉不詳,如前所述,《史記》中只有含混的一句「王與孟說舉鼎,絕臏」,至於贏蕩舉的什麼鼎,從頭到尾就沒說明。
    如此關鍵細節,司馬遷身爲史家,斷然不可能忽略,那他爲何不講?
    唯一的答案,只能說太史公也不清楚。
    所以贏蕩所舉之鼎究竟是否九鼎仍是個未知數。
    分析至此,難道我們就真的不知道贏蕩舉的什麼鼎了嗎?
    這倒也未必,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其實是可以得出一些結論的。
    據史料所述,贏蕩此次舉鼎是與一名叫孟說之人比賽,這實在是一件很奇特的事。
    贏蕩身爲秦王,據地千里,撫民百萬,乃當時最頂尖的幾大諸侯之一,但就是這麼一個君王級別的人物,他居然跑去和人比力氣,這是喫得太飽撐的嗎?
    贏蕩這個做法,如果換在今天來看,等於是白宮向全世界通告,說拜登要參加奧運會舉重比賽,若真有此事,我相信很多人能笑得背過氣去。
    但就是這麼一件無論怎麼看都搞笑無比的事,贏蕩不但真去做了,而且還被當場砸成重傷,沒多久就一命嗚呼。
    因爲此事,秦武王在歷史上評價不算高,甚至有不少人將其當作二貨看待,這個看法應該說是有失偏頗的。
    實際上贏蕩這個人,不但一點都不二,而且從其所作所爲看,稱之爲世之梟雄也不爲過。
    如《史記》所述,贏蕩此次洛陽之行,乃是攻破宜陽,斬首六萬後,方纔得以帶兵入周,而在此次大戰前,秦武王就曾對當時的秦左丞相甘茂講:
    所以武王此次進兵,實有掌控周室,「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想法。
    從這個角度看,秦武王洛陽舉鼎一事便有了另一層含義。
    鼎者,國之重器也,自古以來就是最高王權的象徵,所以武王舉鼎,哪裏是要和人比賽,他真正的目的,是要以西秦君主之身份,試試鼎之輕重,忖量一下秦國是否能爲天下共主!
    當然,這次舉鼎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武王被大鼎砸死。
    這個結局怎麼說呢,非常有戲劇性,但也暗合了當時的形勢——那時的秦國國力,確實還無法承擔九鼎之重,換言之,秦武王時代的秦國,還沒有統一中國的能力。
    因此秦武王舉鼎,並非是他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含義的。
    接下來我們繼續推演,既然武王此舉有「問鼎之輕重」的意味在內,那麼他所舉之鼎很可能就不會是一般的青銅鼎,而有極大的可能是九鼎,畢竟九鼎,才能代表周天子的權力。
    如此問題就來了,若贏蕩在前307年舉的是九鼎,那前516年王子朝奔楚時帶走的又是什麼呢?
    兩種解釋:
    第一:王子朝只帶走了九鼎的一部分,剩餘的鼎仍保存在周王室裏。
    第二:王子朝確曾將九鼎全部帶走,武王所舉之鼎爲周王室後來重新鑄造的新鼎。
    無論哪一個解釋,都與王子朝帶走九鼎不矛盾。
    這樣一來,整件事只剩下最後一個問題——不見冢究竟是否王子朝墓?
    若是,那麼南陽那條泗水河就非常有價值了!
    截至目前,不見冢墓主身份在史學界尚有一些爭議,不過包括先秦史學會在內的主流觀點認爲,不見冢就是王子朝墓。
    學者們的判斷,主要來自兩點原因。
    第一:地理位置高度符合。
    目前傳世的史料上雖然找不到「不見冢」這個墓名,不過王子朝墓的地址卻是有明確記載的。
    除了這兩條,其餘類似的還有不少,此處就不一一節錄了。
    從上述史料看,王子朝墓的具體位置是在南陽西鄂縣,西鄂縣爲古縣名。而考古調查顯示,這個西鄂縣,其治所位置恰好就在發現不見冢的石橋鎮附近——在石橋鎮的西南方向,考古隊發現了一座古城遺址,此城呈正方形,邊長約300米,城內有房基、古井等設施,有大量瓦片殘存。結合史料上對西鄂縣方位的記載,基本可以確認該遺址就是歷史上的西鄂故城。
    第二:不見冢的規模、規制,均與王子朝身份相符。
    王子朝雖最終兵敗逃亡,但他畢竟是當過幾年周天子的,不見冢規模宏大,陪葬墓衆多,車馬坑內也陪葬有符合周制的「天子架六」,這些情況與王子朝曾爲周天子的身份具有明顯的對應關係。
    因以上兩點,所以大多數學者認爲不見冢就是王子朝墓。
    當然,除了正方外,還有一些學者認爲不見冢的墓主需要商榷,這些反方學者也給出了合適的理由。
    從2019年開始,不見冢陵區就展開了搶救性發掘,截止目前,發掘工作已持續了3年,不見冢主墓也已發掘大半。
    反方學者所給出的證據,其實就出在這座已經挖開的主墓裏。
    下圖是不見冢主墓揭頂後的景象。
    各位請看,上圖那個上寬下窄,四壁有大量臺階的墓坑是不是很有特色?
    非常遺憾地告訴您,這種甲字形的、口大底小的豎穴土坑墓,並不是東周王陵的形制,而是標準的楚國高等貴族墓制。
    下面這張圖是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的景象,兩張圖一對比,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不見冢主墓是一座典型的楚制大墓!
    所以反方專家認爲,不見冢並非王子朝墓,而是春秋時期楚國某位封君的墓葬。
    應該說,反方學者們給出的理由同樣足夠強大,如此一來,不見冢墓主的身份更加撲朔迷離,那麼它到底是不是王子朝墓呢?
    坦白說,如此重大問題我無法妄下論斷,不過《漢書》中倒是有一條記載,或許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上文中的「王子鼂」,即王子朝,「鼂」字通「晁」。
    這條記載極爲重要,因爲它指出了關鍵性的一點——王子朝是「楚之後也」,即王子朝本人有一半楚國血統!
    如此一來,王子朝兵敗之後爲何會逃往楚國就有了合理解釋,因爲王子朝的母親是一名楚國貴族。
    所以不見冢大墓有一部分是楚制也就說得通了,因爲王子朝本人身兼周人和楚人兩邊血統,他的墓既有周制的「天子架六」,又是楚墓的甲字形豎穴土坑形制,特別符合他周楚後人的身份,可謂是兩邊的葬俗他都沒拉下。
    因此,不見冢爲王子朝墓的可能性較大一些。
    當然,如果不見冢裏最終能出土實物證據,證實墓主確爲王子朝,那這一切爭議都將煙消雲散。
    到目前爲止,「不見冢」仍在持續發掘之中,先期發掘的周邊陪葬墓中出土了大批量的青銅兵器,其中甚至不乏弩機這種當時最先進的武器。
    在東周時期,這些精良的武器可以說只有最精銳的部隊纔有資格裝備,這一點也與王子朝當過一段時間天子的身份相符。
    隨着不見冢信息的普及,現在該墓的發掘,已逐漸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如果最終證實它確實就是王子朝之墓,那將是一次極其重要的考古發現,甚至可躋身「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相關成果之列,其意義絕非尋常古墓所能相比。
    目前該墓的發掘工作大約已進入收尾階段,從現在情況看,預期怕是不樂觀,畢竟不見冢在歷史上盜擾極其嚴重。
    再有,南陽那條小小的泗水河,是不是也應該調查甚至去試着打撈一下?
    要知道秦始皇都曾泗水撈鼎,可見他當時以舉國之力收集到的情報,表明九鼎就在泗水。
    無論怎樣,贏政的判斷還是值得信賴的,只不過當時的他很可能選錯了地方,跑到了徐州泗水,秦始皇可能不知,在王子朝兵敗後落腳的南陽,還另有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泗水,或許,這個地方纔是真正的沉鼎之處。
    後記:此文是在下開寫考古專欄以來,查閱覈對史料最耗心神的一次。
    原本以爲三兩日就可查閱完成,結果用了近半月時間,這還是我知道哪些史料可能有用,節省了大量時間的前提下。沒辦法,先秦史的辨析考證就是這麼複雜,一切都要通過史料說話,否則就是空口白話。
    另,爲確保本文足夠嚴謹,一些似是而非的史料本文並未採納。
    比如宋元時期的胡三省在《資治通鑑注》中稱秦武王所舉之鼎爲九鼎之一的「龍文赤鼎」,這條史料就值得商榷,比他早1300年太史公都不知道的情況,他難道就瞭解了?所以胡三省之言看看便可,不足爲信。
    其實類似情況還有很多,多爲後世揣測,此類史料本文均未納入,特此說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