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8|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乾隆是一個好皇帝嗎?

    外表
    1
    皇帝真是一種奇怪的動物,因爲他們長得都差不多。從漢代到清代,都是「貌奇偉」「龍睛鳳頸」「日角龍顏」「天日之表」,臉上從來不會長麻子、粉刺或者老年斑。
    原因是,描寫皇帝的外表很難。因爲理論上皇帝應該長得很神奇,而實際上絕大多數皇帝長相平庸得掉渣。爲了不犯錯誤,史官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以「龍顏天表」「鳳姿日章」之類搪塞。
    《清史稿》關於乾隆皇帝的外表只戰戰兢兢地寫了四個字:隆準頎身。而《清高宗實錄》則說他「生而神靈,天挺奇表。殊庭方廣,隆準頎身,發音鏗洪,舉步嶽重,規度恢遠,嶷然拔萃」。
    據考證,乾隆身材並不高大。英國使臣馬戛爾尼目測說,乾隆帝身高約五英尺二英寸,約一米六。這是八十三歲時的身高,估計年輕時比這要高一些。根據現存的乾隆夏天所穿的十二章朝袍的長度,可以大致推測乾隆身高在一米六六至一米六八之間。
    好在乾隆皇帝酷愛畫像,至今留下的畫像不下百張。由於西洋畫法的引進,那個時代的肖像畫纖毫畢現。這讓我們對他的外表有了二維的認識。戴逸先生這樣描述肖像中的乾隆:「身材勻稱,豐腴而略矮,身高約一點六公尺。臉龐呈長方同字型,兩腮稍削,皮膚白皙,微帶紅潤,眼睛黑而明亮,炯炯有神,鼻稍下鉤,體態文雅,外表和平。青年時代是一位英俊瀟灑的翩翩佳公子,老年時代,則顯示出尊嚴、和藹和慈祥。」
    畫像雖然傳神,畢竟是靜態的,無法全面傳達一個有血有肉的立體形象。朝中大臣天天陪王伴駕,卻不敢留下關於皇帝外表的一個字。好在乾隆時期,機緣巧合,一些外國及中國邊遠地區的使者都見過皇帝並寫過回憶錄。這些人大腦的格式化程度遠低於朝中大臣,因此留下了一系列相當生動傳神的皇帝印象。因此,乾隆皇帝是中國古代史上極爲罕見的留下過大量可信的音容笑貌細節記載的帝王。
    2
    在外國人中,朝鮮人與中國接觸可以說最多。作爲最忠實的藩屬國,朝鮮每年冬至、正月、聖節、千秋等時節都要派使臣去北京朝賀。
    1780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五年,朝鮮人樸趾源隨朝賀乾隆皇帝七十大壽的使團前往承德。他記載當年八月十一日見到乾隆皇帝的情景說:
    皇帝出自正門……肅然無譁。先令回子太子進前,未數語而退。次命(朝鮮)使臣及三通事進前,皆進前長跪……皇帝問:「國王平安?」使臣謹對曰:「平安。」皇帝又問:「有能滿洲話者乎?」上通事尹甲宗以滿話對曰:「略解。」皇帝顧視左右而喜笑。皇帝方面白皙而微帶黃氣,鬚髯半白,貌若六十歲,藹然有春風和氣。
    對於乾隆皇帝,朝鮮人的評價總的來講還是比較高的。乾隆皇帝的和藹可親善於交往,使使臣們對他的個人印象都不錯。
    每次回國後,朝鮮小朝廷君臣都要關起門來,好好聊聊這次中原之行。使臣往往要給國王介紹些小道消息、奇聞逸事。君臣在深宮之內對天朝上國大皇帝可以肆無忌憚地品頭論足,因此留下了一些相當真實的評價。比如對繼位初年的乾隆,一位使臣做出這樣的評論:「政令無大疵,或以柔弱爲病」,「政令皆出要譽」。另一位則說:「雍正有苛刻之名,而乾隆行寬大之政。以求言詔觀之,不以論寡躬缺失,大臣是非,至於罪臺諫,可謂賢君矣。」(《朝鮮李朝實錄》)這些史料,顯然因其情境的特殊而具有與中國史料不一樣的價值。
    3
    丹津班珠爾出身於十八世紀西藏最爲出名的貴族家庭多仁家族。他身爲首席噶倫,由於在1788年至1792年間西藏與廓爾喀的衝突中處理不力,被乾隆召到京城予以處罰。在《多仁家族史》中,他對這次朝見「文殊師利大皇帝」的經歷進行了描述。
    179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秋天,他們一行四人經過長途跋涉來到北京。9月22日晚上,理藩院衙門的兩位侍衛前來通知明早覲見。
    東方發白之時,丹津班珠爾被帶到皇宮中門過道上等候。太陽昇起時,大皇帝及隨從駕到。丹津班珠爾記述道:「皇帝高高坐在外裹黃氈的八人大轎上。抬轎的八人同上述徒步人員的裝束一樣。皇上身着一件黑貂皮大氅,華麗而珠光寶氣。尊容很像普覺寺的上師強巴的樣子:長臉,一副威嚴狀,一見就會讓人情不自禁地充滿敬意。」
    皇帝的轎子到了他們附近時,稍稍停了一會兒,和他們做了簡短的談話。皇帝問丹津班珠爾說:「你是不是班第達之子?」接着問扎西頓珠,「你這胖子是不是班第達之子的同事?當噶倫的?」然後,又問兩個漢人是不是四川成都府人氏。最後,皇帝特地召丹津班珠爾到跟前來問道:「你會不會漢話和蒙古話?」他回稟說:「漢話只會幾個詞,拼成句就不懂意思了,而蒙古話說得不太好。」皇帝在轎上擺擺手,用蒙語說道:「可憐可憐,來來,到這兒來。」於是,他走近轎子跪下。
    乾隆皇帝對丹津班珠爾在藏廓衝突中的經歷深表同情,表明丹津班珠爾的罪責將會予以赦免,但是他不宜繼續擔任噶倫之職。皇帝又說,你等藏人可暫時合住黃寺,由朝廷內庫撥給薪俸,等新年盛宴之後再回西藏。
    對乾隆皇帝的寬宏大量,丹津班珠爾深表謝意。大皇帝面展笑容,點了點頭。
    這是藏文資料中關於乾隆皇帝音容狀貌最詳細的一則。
    4
    所有關於乾隆皇帝外表的記載中,英國人所作的是最詳細傳神的。
    大約在丹津班珠爾到達北京的同時,馬戛爾尼使團也正從英國出發。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七月底,英國使團抵達承德,在這裏覲見了八十三歲的乾隆皇帝。
    這一天英國人半夜兩點就起牀了,梳洗穿衣。在萬樹園邊上的一個小帳篷裏,他們等了兩個多小時。直到太陽出來,園中響起了音樂聲。那位歐洲人心目中非常神祕的東方大君主終於要出現了。「太陽剛剛出來,從遠處傳來音樂聲和人的吆喊聲,說明皇帝快要駕到了。不久以後,皇帝從一個周圍有樹聳立的高山背後,好似一個神聖森嚴的叢林中出來。」
    英國人描述說:「皇帝坐在一個無蓋的肩輿中,由十六個人抬着走,輿後有警衛執事多人手執旗傘和樂器。皇帝衣服系暗色不繡花的絲綢長褂,頭戴天鵝絨帽,形狀同蘇格蘭軍帽有些相似,帽前綴一巨珠,這是他衣飾上所帶的唯一珠寶。」
    皇帝所過之處,所有人都紛紛下跪。英國人也沒有機會仔細打量這位亞洲的主人。匆忙中掃了一眼,唯一的感覺是皇帝精神矍鑠,遠遠比他的年齡年輕。赫脫南說他只有「五十來歲,動作敏捷」,「風度翩翩」。
    皇帝在萬樹園中的大幄前下輿,緩步走入大幄。英國使臣隨即進入,跪在寶座之側。借這樣近距離接觸的機會,英國人終於得以觀察這位地球上統治着最多人口的君主。馬戛爾尼的回憶錄,雖然經劉半農翻譯成半文半白,讀起來不太暢快,但仍然可以看出乾隆的風貌:「餘靜觀其人,實一老成長者。形狀與吾英老年紳士相若,精神亦頗壯健,八十老翁,望之猶如六十許人也。」
    巴羅的記述更爲傳神:「八十三歲的乾隆毫無一絲龍鍾老態。有着一個身體健壯、精神矍鑠的六十歲人的外表。他的眼睛漆黑,目光銳利,鼻子鷹鉤,即使在如此高齡,面色仍相當紅潤。我估計他身高約五英尺九寸,腰板極其挺拔。雖然八十三歲的他既不算肥胖也不算強壯,但不難看出他曾經有過一副強壯的體魄。他的精力充沛,一生的操勞都沒能令其衰弱。像所有的滿族韃靼人一樣,他熱愛狩獵,從不錯過每年夏季舉行的操練。」
    乾隆皇帝情商很高,善於與人打交道,雖然在爲人行政中常有暴烈苛刻之舉,但禮儀性接觸中極少會給人留下不良的印象。副使斯當東回憶覲見皇帝的一刻說:「自始至終皇帝看來非常愉快自如,絕不像外間描寫那樣陰鬱沉悶。他的態度很開朗,眼睛光亮有神。至少在接見特使的整個時間,他的表現如此。」
    禮節性拜會後,宴會就開始了。三位英國人以及他們的翻譯被邀請坐在「皇帝左手一張桌子前的坐墊上」。英國人注意到,「皇帝進餐時候,意態非常舒適,表現胃口極好」。「皇帝在整個典禮中對英國客人的照顧心情始終未減。在飲宴時,皇帝命執事官從自己桌上取下盛饌數色送至特使桌,宴會完畢,皇帝命人召特使等至御座前,各親賜溫酒一杯,有些近似馬德拉的次等酒。皇帝問及英王陛下的歲數,特使據實回答。皇帝說,他今年八十三歲了,身體仍然很健康,希望英王陛下也能同他一樣長壽。他看上去確是很健康,不像已經統治國事五十七年之久的樣子。典禮結束後,皇帝精神矍鑠地從寶座上走下,健步走上肩輿,毫無衰老狀態。」
    雖然這次出使慘敗而歸,但是奇怪的是,英國使團的成員們無一例外地對乾隆印象良好。通過與中國官員的大量交談,他們這樣總結他的性格:「他頭腦的活力和思維的敏捷也不遜於他的身體。他心思縝密,行事果斷,所以似乎無往不勝。他善良愛民,就像在所有面對臣民的場合所顯示的那樣。他在災荒時期減免賦稅,救濟饑民,同時對他的敵人睚眥必報,殘酷無情。急躁而固執,有時候使他斷事偏頗,處罰過嚴。」
    這一總結,考諸中國史料,應該說相當準確而深刻。
    5
    乾隆時代,宮中仍然生活着許多萬里遠來的傳教士。除了對紅毛人的體味有點討厭外,皇帝對西洋人的誠實、認真、不慕名利十分欣賞。和康熙皇帝一樣,他對那些身懷異能的西洋人總是很尊重,教士王致誠回憶說:在給皇帝畫像的時候,「天氣很熱。他(皇帝)發了慈悲,讓王致誠脫了帽子坐着作畫」。不要以爲這是不值一提的細節,因爲在通常情況下,「在皇上面前只能跪着或者站着,即使工作也不例外」。
    傳教士們對皇帝的印象也大抵很好。汪宏達說:「皇上高大英俊,而且和善,又令人肅然起敬。如果說他對臣民很嚴肅,我認爲那不是他的性格所致,那是因爲對於中國這樣幅員廣闊的帝國,他無法以其他方式來維持他的統治,盡他的責任。因此大官們在他面前都要發抖。而每次他和我說話都態度和藹,使我產生一種信任感……他是一個偉大的君主,他親自過問一切,不管冬夏,天一亮,他就上朝,開始處理政務。我不明白他怎麼能夠做得那麼細緻……從他的性格來看,他無所不爲而且都能成功。他無所畏懼,思路敏捷,能隨機應變處理突發事件。」(《傳教士眼中的中國朝廷》)
    總體來講,乾隆皇帝是一個外表精彩,風度翩翩,充滿自信,富於精神活力的人。他擅長與人相處,知道怎麼樣恰到好處地表現他的威嚴和善意。對於接觸不多,特別是第一次見面的人,他是迷人的,富於魅力的。但是,那些常伴身邊的大臣近侍們卻清楚地知道,這不過是皇帝性格的冰山一角,水下的部分遠比這複雜。
    性格
    1
    沒有哪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生活在濃重的歷史感中。相對於生命的短暫,中國人更重視的是聲名的久遠。所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當準確地表達了中國人重視身後名甚於生前樂的價值觀。
    可是,很多時候,歷史人物的身後聲名與他的真實面貌相差甚遠。比如那個雄才大略的曹操,在歷史上只留下了一個白臉奸臣的形象。六戰六敗的二流軍事家諸葛亮,卻成了戰無不勝的戰神。
    乾隆皇帝肯定是歷史上自我評價最高的皇帝,他自稱爲「千古第一全人」。也就是說,全人類歷史上,他是最偉大的帝王。
    2
    乾隆皇帝雖然自我評價甚高,然而和他那位不幸的父親一樣,民間野史中的乾隆皇帝與歷史真實同樣離題萬里。在老百姓眼中,乾隆是一個出身不正、熱衷享受、沉迷酒色、糊里糊塗的皇帝。
    老百姓解讀歷史,自有他們的一套價值標準。第一條原則是離奇。所以,乾隆的出身就被樂於捕風捉影的老百姓毫無來由地蒙上了層層迷霧。
    一個流傳極廣的傳說是說乾隆乃是漢人的後代。據說康熙年間,海寧陳氏一家連續出了許多大官。陳元龍、陳世倌、陳詵、陳論父子叔侄,多人位極人臣,因此與雍親王府過往甚密。有一年,陳氏之妻與雍正之妃同時生育,陳氏產男,雍正之妃產女。抱子心切的雍正遂以女易男,換來了日後的乾隆作爲自己的兒子。
    這個傳說有鼻子有眼,還有許多旁證。據說,乾隆當了皇帝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於是借六次南巡之機四次臨幸海寧陳家,並以孩子對父母的口氣爲陳家寫了愛日堂、春暉堂等匾額。
    這個傳說當然不值一駁。雍正的生育能力早有證明,乾隆帝出生之時,他正在壯年,且已經連得四子,絕對沒有必要採取這個做法。再說,即使萬般無奈,滿漢分界極嚴的雍正也不會要一個漢族孩子。乾隆四次臨幸陳家是事實,不過爲陳家書寫宅匾的是康熙皇帝,而並非乾隆。陳氏的極盛,在康熙一朝,而並非乾隆時期。
    事實上,乾隆皇帝是清代皇帝中滿族血統較佔優勢的帝王。清代第一、第二代皇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是血統純正的滿族人,第三代皇帝順治的生母是蒙古人,博爾濟吉特氏,也就是史上著名的莊妃。所以順治身上,滿蒙血統各半。康熙的母親佟佳氏本是漢軍旗人,姓佟,貴爲太后之後才被抬入滿洲鑲黃旗,並改姓佟佳。經史學家考證,其祖佟氏一族確係漢族。這樣,清代皇帝血統中就羼入了漢族血統,滿族血統降爲25%。及至雍正、乾隆的生母皆爲純正的滿族人,滿族血統才連續上升。乾隆皇帝身上有81.25%的滿族血統,6.25%的蒙古族血統和12.5%的漢族血統。
    老百姓編撰歷史的第二條規律是投射原理。在物質享受極爲貧乏的老百姓印象中,「皇帝」這兩個字就意味着可以無節制地享受,無節制地喫「豬肉燉粉條」。所以,太平天子乾隆,成了老百姓投射他們對享受的想象力的主要方向。他們羨慕他閱盡人間春色,享盡了人間之福。小說家、戲曲家極盡演繹編撰之能事,將他塑造成一個處處留情的風流天子形象。
    傳說中,乾隆皇帝日日笙歌宴飲,十分好酒,到處私訪,處處題詩。人們傳說,乾隆的皇后富察氏,就是因爲皇帝南巡途中到處留情,甚至與皇后的嫂子私通,一氣之下,投河自盡。
    還有一個著名的傳說,說乾隆的妃子香妃是在乾隆平定回部之亂的時候俘虜來的。香妃與乾隆既是敵人,誓死不從,懷揣利刃要刺殺乾隆。皇太后察覺之後,命香妃自盡,才免了乾隆的橫禍。
    3
    其實,乾隆皇帝性格中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自制力強。他一生生活都特別有節制,不喜飲酒。他一生寫了幾萬首詩,從不以「酒」字入詩,也從不暴飲暴食。即使舉行慶節賀宴,也日落而止,從不舉行夜宴,「凡曲宴廷臣,率不過未申時」。他處事很有條理,不躁不亂,很有涵養。他自己說:「事煩心不亂,食少病無侵,此二語爲予養心養身良方,原別無求養生之術也。」朝鮮人這樣描述乾隆皇帝的生活起居:「皇帝寢食起居,自御極後,無論四時,卯時而起,進早膳後,先覽中外庶政,次引見公卿大臣與之議決,至午而罷,晚膳後,更理未了公事,間或看書、制詩、書字,夜分乃寢。平生不飲酒,不嗜異味,朝夕進食,不過數匙,體力康旺不衰。」
    乾隆是一個相當重禮法,感情也比較專一的皇帝。乾隆時代的後宮,管理非常嚴格,沒有任何妃子敢於恃寵而驕,胡作非爲。事實上,香妃是歸順朝廷的回族貴族之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被選入宮,初封貴人,病逝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享年54歲,正史記載得明明白白。
    當然,關於乾隆的傳說中,最爲人們所津津樂道的當然是劉墉劉羅鍋的故事。據說劉墉是皇太后的乾兒子,乾隆的幹兄弟。所以他連皇帝都敢捉弄。在老百姓的設計下,乾隆皇帝對這個精明狡黠又一身正氣的劉羅鍋又愛又恨,被他耍得團團轉卻又無可奈何。這些傳說,寄託了老百姓反抗政治權威、消解政治威嚴的心理需要。然而,把這個傳說安排在乾隆時期,特別不合理。因爲乾隆是中國歷史上最爲精明、苛刻的皇帝之一,他極力推崇皇權的威嚴,乾隆朝紀綱至爲嚴肅,君臣相隔如天地。乾隆朝的大臣,即使貴爲軍機大臣,見了皇帝也如同老鼠見了貓,大氣都不敢出,誰還敢起意戲弄皇帝!
    4
    乾隆皇帝擁有多重角色。他既是卓越的政治家,高明的軍事家,又是資深收藏家,涉獵廣泛的學者,同時還是作品最多水平不高的詩人,平庸卻自負的書法家,偉大的旅行家,出色的射手和獵人。他的真實形象,與野史傳說實在風馬牛不相及。
    他的性格非常複雜。他情商很高,風度翩翩,很善於討取別人的歡心,常使人感覺「藹然有春風和氣」;他又高己卑人,內心深處很少有瞧得起的人物,施政過程中經常峻烈嚴酷,刻薄寡恩。他爲人節制,平生飲酒不過數杯;他又窮奢極欲,花起錢來如沙似海。他富於同情心,常常因民生困苦而潸然落淚;他有時又像野獸一樣野蠻,製造了一起起慘絕人寰的文字獄,甚至在戰爭中進行種族滅絕。他早年富於自知之明,謙虛謹慎,把盛世推上了頂峯;晚年卻剛愎自用,自我膨脹,聽不進任何意見,親手毀了這個盛世……
    歷史上很少有人像他這樣有如此多的側面。
    對母親,他是一個極爲孝順的兒子。戴逸先生在《乾隆帝及其時代》中說:「乾隆對他的母親,感情深摯,發自天性。故禮敬有加,始終不渝。」
    對嫡妻,他是一個深情而專一的丈夫。他17歲與出身名門的富察氏結爲夫婦,兩人感情極好。皇后不幸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去世後,他悲痛欲絕,追念終生,寫下百十首感情真摯的悼亡之詩,見證了他是一個深情重義的男人。
    對女兒,他慈祥可親,甚至俯首甘爲孺子牛。
    對兒子,他卻一直板着面孔。爲防止歷代爭儲故事重演,乾隆對皇子們管束極爲嚴厲。限制之嚴,待遇之低,超過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他的長子因爲在嫡母的喪禮上表現得不夠悲痛而受到他的嚴厲斥責,並因此驚懼而死。
    對大臣,他早年彬彬有禮,寬大仁慈。乾隆十三年後,他卻一反常態,頤指氣使,任意挫辱,比雍正還要殘忍苛刻。乾隆時期是清代誅殺大臣最多的時期。
    對「順民」,他「愛民如子」,經常爲民間疾苦而動容落淚。他慷慨地普免天下錢糧,豁免窮困百姓的稅賦,在災荒之時,不遺餘力放賑救災。
    對敢於反抗的「刁民」,他卻蠻不講理。老百姓無論被貪官污吏如何壓榨剝削,走投無路,也只能聽天由命,不得「越級上訪」。對於羣衆聚衆抗議,維護自己的權利,他總是視如大敵,一再強調要「嚴加處置」,甚至「不分首從,即行正法」。
    對知識分子,他前期寬容大度,爲雍正時期的幾起文字獄翻案,增開特科、恩科,增加入學名額,一時讓人感覺春風拂面。後期他卻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殘忍、最瘋狂的文字獄製造者。許多精神病患者在發病之際隨手亂畫幾個不知所云的字,也會被乾隆定性爲大逆不道,本人凌遲,親人連坐……
    當然,不管乾隆的性格多麼複雜,不離兩個背景:一個,他是在尊榮至極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天潢貴胄,一生順遂,在天資和智力上很少遇到對手,因此自視極高,高己卑人是他註定無法避免的缺陷。另一個,雖然身份多重,乾隆的本質卻是徹頭徹尾的政治動物。他一生爲人行事,一舉一動,都是圍繞着「政治利益最大化」,圍繞着「建立大清王朝萬代永固之基」這個大局出發。爲了這個大局,他可以柔如絲,也可以堅如鋼;可以最仁慈,也可以最殘忍。他是一個高明的演員,許多時候,他的性格變化,完全是基於政治需要。
    最有福氣的統治者
    乾隆皇帝晚年精選和田玉,鐫「十全老人」之寶。在歸政時,他說自己「今明足授受,爲千古第一全人,不特三代以下所未有,以視堯舜,不啻過之」。也就是說,全人類歷史上,他是最偉大的帝王。
    確實,乾隆統治下的中國,縱向比,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人口最多、國力最盛的時期。橫向比,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稱之爲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盛世,毫不爲過。乾隆朝人自己評價說:「覲光揚烈,繼祖宗未經之宏規;轢古凌今,覲史冊罕逢之盛世。」(《素餘堂集》)《清史稿》這樣評價乾隆:「運際郅隆,勵精圖治,開疆拓宇,四徵不庭,揆文奮武,於斯爲盛。享祚之久,同符聖祖,而壽考則逾之。自三代以後,未嘗有也。惟耄期倦勤,蔽於權倖,上累日月之明,爲之嘆息焉。」戴逸先生說:「傳統觀點認爲漢、唐是真正的盛世,無論國力還是文化等諸多方面都達到極盛,而清朝已經開始衰落,不如漢唐。我則以爲,康雍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發展程度最高、最興旺繁榮的盛世。」
    在把國家推向歷史最高點的同時,他個人也創造了許多紀錄:
    第一,他是世界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君王。
    乾隆皇帝二十五歲登基,八十六歲禪位後又做了三年掌握實際權力的太上皇,在位時間六十四年,其長度居世界統治者之首。
    有人說,統治紀錄的創造者應該歸爲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因爲此人在位七十二年之久。然而衆所周知,太陽王五歲登基,一介童蒙並不懂得什麼叫作「統治」。事實上,他二十二歲纔對統治國家產生興趣。他的實際掌權時間不過五十年。
    伊朗國王沙普爾二世與此相似。沙普爾二世是霍爾米茲德二世的遺腹子。他還未出生時,貴族們在他的母親肚子上放上王冠。他統治時間雖然長達七十年,親自理政年限不超過六十年。
    維多利亞女王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時間長達六十三年,與乾隆皇帝相當,不過那時的英國已經進入虛君時代,君主的權力與中國帝王根本無法同日而語。
    第二,他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君王之一。
    從公元前22世紀到1911年,從夏禹開始到末代皇帝溥儀爲止,中國曆代君王近五百名,其中活到七十歲以上的僅有九人,分別是漢武帝、梁武帝、唐高祖、武則天、唐明皇、宋高宗、忽必烈、朱元璋和乾隆皇帝。其中,又只有梁武帝、武則天、宋高宗、乾隆活到了八十歲,乾隆以八十九歲高齡在這四個人中又拔得頭籌。更何況梁武帝被餓死,武則天被逼退位,宋高宗也被迫提早二十多年禪位給宋孝宗,唯有乾隆直到最後一刻仍然有力地掌握着權力。不過,要是放到全世界來說的話,他就要排第二了,因爲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活了整整九十歲。
    第三,他是世界上運氣最好的君王之一。
    乾隆天賦極好。他天生身體底子就好,加上嫺於騎射,武功高強,一生沒有遇到大災大病。他智商奇高,讀書過目不忘。他不但是中國帝王中傳統文化素養最高的帝王之一,而且是唯一懂得5種語言的皇帝。他具有超一流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素質,爲人理智,反應敏捷,處理問題果斷迅速,自制力在歷代帝王中更是無與倫比。
    由於雍正成功的祕密立儲及英年早逝,乾隆得以在二十五歲、最年富力強的時候繼位。與他的祖先們不同,他獲得最高權力的過程既無血腥,也無陰謀,毫無波折。在統治六十年之後,他又成功地舉行了禪位大典,既博得了禪讓的美名,又做到了終生保持權力。古今中外,權力交接如乾隆這樣平穩順利的專制者並不多見。
    他在一個恰到好處的歷史節點登上帝位,順理成章地把大清盛世推上了頂峯。在此之前,兩位偉大的皇帝——康熙和雍正經過七十多年的統治,已經給他打下了史上最好的統治基礎。他即位之時,政治安定,經濟平穩,既無內憂,又無外患,舞臺的所有佈景都佈置妥當,只等他上演最輝煌的統治之劇。中國人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多福多壽多子孫」,乾隆皇帝在多子孫這一點上也是獨佔鰲頭。乾隆一生育有二十七個子女,孫輩一百多人,重孫玄孫不計其數。特別是歷代帝王之中,身親七代,得見玄孫者,他是獨一無二者,即以全體中國人來看,歷代有文字記載者也只有唐朝錢朗到明代文徵明等六人見到過玄孫。
    第四,他是世界上最會享受的君王之一。
    在專注政治的同時,他也從來沒有忘了犒勞自己。他不但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權勢和最豐厚的財富,還擁有世界上最敏感的味蕾和最挑剔的眼睛。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專門派人測量了天下諸泉的輕重優劣,喝水非「天下第一泉」玉泉山玉泉之水不飲。就連他的餐具,也是歷代皇帝中最講究的。他的窮奢極欲,在古今帝王中,罕有其比。
    從文的方面來說,他兼具學者、詩人、藝術家氣質,詩詞、曲賦、書法、繪畫、音樂都有很深的造詣。他還是古往今來蒐羅最富的收藏家和鑑賞家,幾乎所有中國曆代古畫古帖的極品都經他寓目,蓋有他的鑑賞印和題跋。他精通音律,可以設計唱腔、戲中串戲;他對園林藝術的熱愛,更直接導致了集天下建築大成的圓明園的完成。
    從武的方面來說,他繼承了先祖們終生征戰鍛煉出來的良好身體素質和武勇精神,愛好騎馬、射箭、圍獵、冰嬉、摔跤,樂此不疲。他還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旅行家之一,生性好動,被稱爲馬上朝廷,六次南巡,四次東巡,還有無數其他巡幸,領略了中華大地各處奇景。他這一生,可謂每一分鐘都沒有虛度。
    因此,稱他是世界上最有福氣的千古一帝,確實名副其實。
    只不過,他的福氣在生前都已經被透支淨盡,沒有絲毫存留,在創造了一個個歷史紀錄的同時,他也埋下了太多隱患。他絕對不會想到,在他的時代之後,大清王朝就滑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落後捱打,其慘狀也創了歷史之冠。他自己,也在百年之後遭遇墳墓被炸、屍骨無存的慘劇,給後人留下「十全天子骨難全」的慨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