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1|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天地有偏愛  文/傅佩榮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五章)意思是:天地沒有任何偏愛,把萬物當成芻狗,讓它們自行榮枯。聖人沒有任何偏愛,把百姓當成芻狗,讓他們自行興衰。
    在此,「仁」是指偏愛,而不是指孔子所說的仁愛。「芻狗」是以草紮成的狗,為古人祭祀時的用品。當用之時,備受重視;用過之後,隨即丟棄。《莊子‧天運》上說:芻狗還沒有用來祭祀時,裝在竹筐內,蓋著錦繡手巾,主祭者還要先齋戒才接下它。等到祭祀過後,路上行人踩踏它的頭與背,撿草的人把它拿去當柴燒了。
    天地對萬物,不是任其榮枯嗎?春天的花到了夏天還能搖曳在枝頭嗎?滄海桑田的變化又有誰可以操縱呢?因此,我們對於自然界,與其盼望或禱告,不如認識它的運行規則,並且謀求在其中平安度日。
    聖人對於百姓,不是任其興衰嗎?住在都市的可以享受工商社會的便利,住在鄉村的也不妨仔細品味田園生活。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又有誰可以強加控制呢?事實上,這兩種「不仁」,其實正是「大仁」,就是讓萬物與百姓自由去發展,形成自然的均衡狀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