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訊】美國地質學家宣佈,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與猶他州交界處發現了一個「恐龍舞池」,在這個1萬7,400平方公尺的遺址上,有大片恐龍足印和恐龍尾巴拖動的痕跡,據估計至少有1,000隻恐龍在此聚集。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報導,來自猶他州大學的馬喬里‧陳教授表示,這裏至少有1,000隻恐龍留下的足印,彷彿是一個恐龍的「社交舞池」。
此處遺址早在2005年便被發現,不過,當時這些淺洞痕跡被認為是地表化學腐蝕所造成的。經過長期的研究與化驗後證實,這些痕跡包含了很多恐龍的特徵,例如:明顯的腳爪、腳趾和腳跟部的痕跡,因此這是實實在在的恐龍腳印痕跡。
科學家不僅在此處發現留下足跡的恐龍數量眾多,而且恐龍種類至少有4種,分佈不同年齡,從未成年恐龍至成年恐龍。地質學家溫斯頓‧蔡爾教授說:「這些76公分到0.5公尺不等的痕跡彷彿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恐龍媽媽領著許多年幼的小恐龍的場景。」蔡爾教授還在1.6平方公尺範圍內隨機劃分出10個區域,共計算出473個足印。因此,他們推測這裏的足印應該有數千個。
另外,科學家還罕見的在此發現一處約73公分寬、7.3公尺長的恐龍尾巴拖動痕跡。有別於此前世界上發現的十幾個恐龍足印遺址。科學家還發現了用四腳行走的恐龍留下的足印。
地質學家則認為,該處遺址,在如今看來是乾旱的荒野,不過,在1.9億年前極可能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爾後,再變成熱帶地區,成為大陸漂移分裂前的整塊陸地的一部份。
蔡爾教授在《世界古生物學》期刊(Palaios)上發表文章認為,這裏與撒哈拉沙漠的形成有相似之處,都是由風吹動沙丘形成的。而在遠古時候,這些沙丘之間可能存在池塘。從留下的痕跡分析,有數量眾多的恐龍曾經來到這裏飲水。
恐龍在這裏留下的腳印會被風沙覆蓋,最後成為一種沙巖。岩石逐漸被侵蝕,最終顯露出這些痕跡。蔡爾教授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痕跡也將會慢慢被腐蝕。
侏羅紀恐龍足跡化石群現蹤
【大紀元訊】中國與德國古生物學家昨天宣佈,在新疆吐魯番盆地鄯善地區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群,是目前中國境內發現規模最大侏羅紀恐龍足跡化石群。
據中央社引述新華社報導,在新疆吐魯番盆地鄯善縣以東約30公里處,發現「恐龍腳印化石牆」,「化石牆」主要露出部分高約3公尺,長近100公尺,上面的恐龍腳印大部分密集排列,最大的長達33.6公分,最小的11.4公分,每個腳印都是由3個大而向前伸出的腳趾組成,並且都有尖銳爪子痕跡。
中德古生物與地質聯合實驗室成員、國際著名恐龍專家董枝明說,這批足跡來自至少兩種類型的獸腳類恐龍,這批恐龍生活在距今約1億6,500萬年前侏羅紀中期,身長約5至6公尺,屬於群居小型肉食類恐龍。
恐龍足跡化石的發現者之一、德國圖賓根大學地質古生物學院恐龍專家維恩斯博士說,這批恐龍足跡化石是中德科學家在2007年9月的一次野外聯合科考中偶然發現。
維恩斯說,當時在這附近發現一個鳥類化石,在整理過程中,突然發現身後的岩石上竟有更大的驚喜。這麼大規模的恐龍足跡化石,實在太驚人。
專家認為,目前已露出化石數量相當驚人,是中國已知的侏羅紀時代規模最大、保存狀況最佳的恐龍足跡化石。如果繼續細緻發掘,可能會有更多的恐龍足跡化石出現。
據報導,世界各地侏羅紀中期恐龍骨骼化石發現較少,恐龍足跡化石尤為罕見,先前僅在少數國家和中國四川盆地零散地發現過。
專家推斷,這一區域在侏羅紀中期水草豐美,河湖相間。從恐龍腳印的方向和排列方式來看,曾有成群的恐龍在此生活。
中德古生物與地質聯合實驗室中方主任孫革說,新疆是中國恐龍化石資源極豐富地區,已發現多個時代恐龍化石,從恐龍骨骼到恐龍蛋都有,但發現恐龍腳印化石尚屬首次。◇
河南農民挖出亞洲最大恐龍化石
↑恐龍化石 (網絡圖片)
【大紀元訊】河南汝陽發現的恐龍化石震驚世界,其挖掘工作揭開了河南恐龍的隱秘世界。
汝陽縣劉店鄉一位蓋房子的農民找石頭時,偶然發現了一塊石頭掩蓋下的狀似肋骨的龍骨石,裏面有一個龐大的身軀。這個消息讓專家大為吃驚:河南竟然還有恐龍化石?隨後陸續的發掘逐漸展開河南恐龍的隱秘世界。
↑地層中發現恐龍化石 (網絡圖片)
據《東方今報》報導,汝陽縣劉店鄉劉富溝村的村民李錘在4年前的3月份,要在溝底蓋一座漂亮的新房。按照當地的習慣,蓋新房要用大量的石頭填充房基。李錘粗略估計了一下,他的房基需要30多車的石頭。
一天李錘忽然想到裏溝最深的一處尋找。在裏溝的一處拐角,山坡的坡度並不陡峭,他順著最高處往下滑,剛好蹬著了一塊幾十斤重的大石頭。
這塊石頭半截深埋在岩土中,穩穩當當。他費了好大的勁兒才把石頭挖出來。石頭滾入溝底,李錘卻發現石頭掩蓋的凹槽內,露出白生生的一段石頭來,這塊石頭中間厚,兩邊薄,還有一些彎度。
↑長達18米的恐龍化石。(網絡圖片)
好像是龍骨石,李錘下意識的想到。他拿起鐵鍬,向裏面又挖了一下,果然不錯。他敲下一截兒,發現裏面還有很長的一截兒,就順著向裏挖下去,挖了一尺多長,終於把它挖了出來。
這塊龍骨石跟以往見到的不一樣,寬三寸多,長一尺多,很像動物的肋骨。他們經常把這樣的東西叫龍骨石。
天天說龍骨石龍骨石,都傳說這是龍的骨頭,但村民都沒有見過龍。難道這裏深埋著傳說中的龍嗎?他又往裏面挖了挖,發現似乎有一個龐大的骨架。
他趕緊將挖出的凹槽填起來,做了記號以後悄悄離開。
劉富溝盛產龍骨石
劉富溝盛產龍骨石,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村民幹活的時候,牛犁犁一下,或者鋤頭刨一下,就能刨出龍骨石來;夏季暴雨沖刷之後,溝沿兒或溝底,就會出現大塊大塊的龍骨石。
當地村民已經形成傳統,勞作的時候碰傷了身體,就拿一塊龍骨石碾碎,敷在傷口上,有止血的作用。
老曹就是收這種藥材的人。李錘將自己的發現告訴了他,並將自己懷疑它是一條真龍的想法也說了。
老曹說他有北京的朋友是古脊椎動物專家,他可以聯繫一下,以便弄清真相。
復原出恐龍的原形
老曹是個細心人,早在1989年,他從收購的龍骨石中發現了其中的蹊蹺,便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寫信報告,當時的恐龍研究專家董枝明見到信後立即派自己的學生前來調查,並帶回了一些化石標本。
2006年2月18日,李錘的新房終於動工。老曹氣喘吁吁的跑來找他,說專家們來了。
專家們找來施工人員,以李錘發現肋骨的地方為中心,從山坡頂部開始向下挖,他們開了個兩米多寬、三米多長的口子,向下挖到五、六米深,就見到了龍的身體,接著清理出很長的肋骨、頸椎、跟鍋一樣大小的盆骨等。
李錘放下手頭的活計,專心致志的觀看傳說中的「龍」的真面目。他眼看著專家用石膏包裹起一塊塊的龍骨石,再纏上四、五層麻布,堆起了7大堆,然後再一一扛上汽車。最大的一塊竟然需要10個人去抬。
2007年11月,省地質部門又進行了第二次挖掘,挖出了拇指粗細、長七、八釐米的龍牙等。「但還是沒有找到龍的尾巴,那尾巴肯定很長。」李錘說。
這之後,省地質博物館專家根據出土的化石,復原出恐龍的原形,牠被命名為汝陽黃河巨龍。這個巨龍身長有18米,光一根腳趾就有20釐米長,前肢較長,肩部高度為6米,肩寬達3米;臀部高度為5.1米,臀寬達2.8米,而頭部高度則有8米左右。牠成為目前已知亞洲最高大、最肥胖的「亞洲龍王」。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董枝明認為,根據化石的密度以及骨架結構推測,這條汝陽黃河巨龍活著的時候,體重應該在60噸左右。這重量相當於10頭大象的重量。而且牠生活在白堊紀晚期,距今已有1億8,000萬年的歷史。
改寫先前的汝陽地層結構的斷言
此前,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為籌備建館事宜,特意前往北京走訪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這裏,他們偶然聽說汝陽發現了恐龍化石,感到很驚奇,因為幾十年來,汝陽的地層結構一直被斷定為新生代,這個時代落後於恐龍繁盛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所以根本不可能有恐龍的化石出現。
不過他們還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前往調查,結果證明當初的地質斷定是錯誤的。
劉富溝一帶,被山環繞,形成一個錯落的盆地,這裏比較特殊的紅色泥土,在塊塊麥田的襯托下,格外顯眼。「亞洲龍王」的出土地,紅土已經填滿溝壑,與一側的麥田平齊,紅土之下,用腳一踢,就可能出現海生貝類的殘片。
在這一帶,除了已經發現的「亞洲龍王」以外,專家隨後還發掘出巨型蜥腳類、中型蜥腳類、甲龍類(洛陽中原龍)、似鳥龍、大型食肉類恐龍等5種恐龍化石。
而在欒川的秋扒鄉和潭頭鎮一帶,也已經發現了20餘處化石殘存點,專家推測至少有四個化石層,除了發現的欒川盜龍以外,還有零星的蜥腳類、甲龍類和肉食恐龍化石等。這裏的恐龍以小型的獸腳類恐龍為主。
「亞洲龍王」的出土,不但打破了數十年河南省無恐龍化石的地質年代斷言,而且牠逐漸鋪開了億萬年前地球霸主在河南省的神秘生活軌跡。
南韓發現數十個恐龍腳印 |
【中廣新聞報導】南韓南部慶南昌原地區,首次發現了數十個恐龍腳印。 南韓慶南昌原大博物館表示,在慶南昌原市精兵山龍墜溪谷、發現了數十個疑似恐龍腳印的化石,估計在約一億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形成。 由於大部份腳印呈圓形,因此可能是食草恐龍──蜥腳類恐龍留下的,但同時也發現了一些疑似食肉恐龍留下的三枝槍形狀的腳印。 發現腳印的龍墜溪谷一帶地質屬於慶尚漏層群鎮東層,與發現大量恐龍腳印的慶南固城郡和鹹安郡及河東郡等南海岸一帶,同屬於白堊紀時期形成的沉積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