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鹿角蕨 Platycerium 品種/ 構造/ 種植

鹿角蕨屬於附生植物 (Epiphytes),在原生地多是附生於樹幹之上,靠著樹表的有機質以及雨水、露水共生,因此人為種植時多使用各式板材或盆植栽培,除了美觀之外很多是在幫他們以自然的方式生長。在生長季節時,每天都會有明顯可量度的長勢,只一個月就會發現「突如其來」的大小、形態上的變化。積累成功感之餘,無形中令人更期待迎接新一天的到來。

原生品種
鹿角蕨有18種原生種包括: 二叉、三角、爪哇、四叉、亞猴、非洲猴腦、何其美、女王、巨獸,巨大、安地斯、皇冠、圓盾、象耳、立葉銀鹿、蝴蝶、深綠、愛麗絲。 這些最初的品種葉的形態各有特色,建議新手們先以這些原生種為入手優先考量,等到養殖技經驗值和信心增加後,再往下挑戰高價位的特殊的品種。以目前市場上的單價,三寸盆至六寸盆或是已上板的植株 價格區間落在NT$250 -1200。當然物以稀為貴,不同品種、板材或植株完整度,在釋出時價位都會有所差異。基本上大部分原生種種植都沒有太多差別,除了一些特殊品種鹿角蕨才需要特殊的技巧或設備,如果是栽植新手在沒有把握前,真的建議大家別花冤枉錢。

鹿角蕨構造
鹿角蕨是水龍骨 (Polypodiales) 家族的成員,特色就是不段的走莖,鹿角蕨的芽點會一直朝向光源生長,芽點每經過長臉與手的循環後,會繼續向光源處生長。 如果將它剖面,會看到類似洋蔥般層層相疊的構造。 原生於樹幹中間層與石縫中的鹿角蕨,不像一般從土中生長的植物,沒有介質可以吸收養分,因此演化出了營養葉的構造。 鹿角蕨的葉片有兩種不同型態。所謂的「臉」,指的是鹿角蕨的營養葉,不會有孢子囊群,因為種類的不同而有褐色與綠色的差異,能收集枯枝落葉,再吸收藉由其他生物分解後所產生的養分,也被稱為腐植質收集葉。這種葉子通常位在植物體的基部,外觀呈現圓盾形看起來真的很像人的臉,所以被叫「臉」 。至於「手」,指的是鹿角蕨的繁殖葉,孢子囊群會著生在葉背,也被稱為孢子葉。鹿角蕨這個名字就是因為孢子葉常呈現鹿角狀而來。從不同角度看,鹿角蕨的孢子葉跟下垂的人手真的也有幾分神似,被叫做手自然也不會讓人太意外。尤其是掌葉鹿角蕨,孢子葉沒有其他種類長,分叉短,整體外觀圓短,看起來就更像人手了。

種植環境
鹿角蕨主要原生在雨林內、依附在樹上或是岩石上, 並由營養葉去收集落葉 動物糞便等作為養分,因此高濕度及陰暗的散光是較好的種植環境。 當然種植在室內室外、陽光的強弱和是否通風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以臺灣種植環境都是偏濕熱,尤其梅雨季節對鹿角蕨是一大挑戰,濕又熱的環境下,人工種植不像原生的依附環境,必須用水苔包覆著根,若是沒有通風幫忙帶走多餘的水分,根系很容易沒辦法換氣造成水傷、爛根或發霉 ,所以遮陽和通風是首要條件。 若鹿角蕨不小心生病,就需要用藥或是將染菌的部分切除,並將整株水苔更換,不過如果受傷的地方是芽點,那救回的成功率就會大幅降低,因為除了根系,芽點就像是鹿角蕨的心臟,受了傷就很難復原。 鹿角蕨因不同品種或個體,對於種植環境的反應多少會有不同,在種植的同時 記得要觀察鹿角蕨的反應 若有不良反應出現,就要思考環境是否合適,或者將鹿角蕨換個地方種植,鹿角蕨若在適應的環境生長速度與型態很快就會反映出來。
種植重點 「高濕 / 散光 / 通風」
光照 長在雨林深處的鹿角蕨沒辦法承受太強烈的陽光,但畢竟它還是植物必然需要一些明亮的散射光來進行光合作用。建議將鹿角蕨放在家裡最明亮卻又不會被陽光直射的角落。
水分 鹿角蕨僅貼附於樹皮表面生長,因此它的根部較淺,若給予過多的水份容易造成根部腐爛,因此務必記住澆完水要不要讓多餘的水份留在盆底。最適合幫鹿角蕨澆水的方法有兩種:噴霧和浸泡。由於鹿角蕨可以從葉面吸收水份,朝葉面噴水不但可以提高環境溼度外也可以順便澆水。除了噴霧之外,若是已經上板的鹿角蕨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可以將鹿角蕨整株浸到水中直至水苔充滿水分。平時可以注意,若發現根部變黑有可能就是太多水了,相對如果孢子葉頂部變咖啡色或變乾有可能就是水不夠。
溫度 在冬季時,雖然鹿角蕨可以短暫的耐寒,但還是盡量讓他們維持在10°C以上的環境,建議寒流來時還是拿進室內種植過冬,避免凍傷。在夏季時,要注意環境通風,避免密閉空間,溫暖又潮濕的空間才是最適合他們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