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音樂劇|無劇透心得|2023鐵達尼號倫敦十週年限定巡迴版(Titanic the Musical)──美夢的碎片

演出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演出日期:2023.8.31-9/10 (自發文起還有9/8午+晚、9/9午+晚、9/10午共五場)

售票頁面 

因為這次的演出時間與前陣子的鐵達尼號電影音樂會時間點上實在太近了,消息放出來時就連在音樂劇相關群組裡也有人一時沒分清。所以還是提醒一下,本劇與電影是完全不同的作品喔。鐵達尼號音樂劇更偏向群戲,呈現船上形形色色的人各自的故事如何在這艘巨輪上交織……與碰撞,其中乘客姓名都是真實乘客姓名。

在看完9/6的晚場後,覺得應該來寫點什麼推薦一下,因此在兩天的外出行程結束後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將感想稍作陳述。所以,應該也不會提到太深入的部分,這點還請海涵。


不包含劇透的心得

(北藝的座位和動線令人匪夷所思,這和劇無關,所以就提這一句。)

個人認為整齣劇的表現從開始到結束逐漸提升,最後的收尾給人很強的餘韻。一開場約有三首歌的時間有點入不了戲(整齣共25首),但後來角色各自演出後就逐漸將觀眾拉進每個角色的人生背景和當下的行動、想法。

交錯的故事或多人各懷的心思在同一首歌中表現的手法雖然在音樂劇裡不算新鮮事,但用在這齣劇裡個人認為張力很高,演員的掌握度也很好。感情線很多條(雙方皆在場的伴侶共有四組),但各自面對的課題都很有辨識度,基本上也都能在有限的篇幅中說服觀眾──甚至使人揪心。除了感情線,其他人物背景與動機大多也能在短時間內抓住觀眾的心,偶爾還有點小幽默。細節上也呈現得很好,不論是口音、語氣或用詞,該有的味道都沒有少。

而最終,這些故事匯集成了唯一的一條,這之後的呈現無論是角色互動還是整體表現我都很喜歡。激動與沉寂相互交映,卻都是夢碎的震撼。


舞台設計和服裝道具都很精緻,我個人很喜歡。開演前的無聲劇場現在想起來實在為整齣劇又添了醍醐味,所以如果有餘裕的話在開放入場後就可以盡快入場囉。此外,本劇演員下台的次數蠻多的,多是從舞台左側下台(觀眾視角的左側)的路線,會繞到一樓席位的後方,但以我的座位視角無法判斷下台後有沒有和觀眾互動,有興趣購買一樓座位的話可以參考。不論是不是坐在一樓,劇中其實一直都有和觀眾互動,而且不是強制性的,是比如船出航時將觀眾作為岸上的人揮手這種,在劇中有好幾處,有留意到的話會更添趣味。

稍微提一下,在音效上有部分道具敲擊的音量有點大(相對來說我覺得這部分或許不是劇情必須的大聲?),稍微有點心理準備比較不會嚇到。不知道這部分有沒有辦法平衡?此外,第一幕前半段有一兩首多人合唱的曲目感覺有些混雜,或許調音上可以再更好?但整體來說還是挺出色。

另外提一個與劇有關但與演出無關的問題,就是本劇字幕稍微有點太……流行?輕鬆?尤其個人認為劇情本身已經強調階級差異了,翻譯上卻會讓上流階級也說出近乎俗氣的感嘆詞句,如果照實表現部分詞彙(如Bloody)不同階級都會說也就算了,但另外選詞彙卻沒呈現出來,個人覺得比較可惜。而且也有些原劇中較嚴肅的地方字幕卻有點搞笑或輕鬆之意,這也是比較讓人困惑的地方,但整體而言瑕不掩瑜。


主要演員功力都很好,情緒很有穿透力。看到最後還是哭了……哎呀。

這部分不含劇透所以其他個別曲目就不提了,但我個人很喜歡終曲的呈現。


說起來,台灣站是100%全倫敦卡司!台北是鐵達尼號音樂劇的亞巡首站,據說有部分演員演完台灣站會更換,所以以亞巡來說,應該只有這一站可以看到全倫敦卡。音樂也是現場演奏,對於國際巡演的劇目來說真的不是每次都有,有興趣的人可以把握。

(9/8午場前100個買節目冊的人演出後還可以和演員合照,實測在不影響拍照進度的前提下照完如果抓緊下一位上來的時間約有1~3句話的空檔可以迅速表達對演出的喜愛🥰但還是以不要拖延到演員下班為重,真的來不及就照完簡單謝謝就好)

(接下來是盡量不包含劇透但還是會稍微提到曲目和部份劇情的概述)



盡量不包含劇透但還是會稍微提到曲目和部份劇情的心得

鐵達尼號的結局應該是眾所皆知的事了。

或許這也是我在第一至三首時總是無法完全入戲的原因之一。「關於劇場,其中一個我最喜歡的部分是:當觀眾知道台上角色的秘密,而角色在故事中尚未察覺的時刻」售票頁引用了詞曲作者Maury Yeston的話。這話在某方面來說確實沒錯,但以我自己來說,或許一開始心裡實在是太容易反覆想到這些人的結局了,所以反而阻礙了自己投入其中,總覺得詞與曲都話中有話。

(和看同一場的無尾熊君討論,他沒有在開場這段中多想,但覺得某一首微妙地格格不入──但看到最後會發現這首確實有出現在接近開頭處的必要性,事實上我們看完都在體感上覺得這首是第一首,直到翻節目冊才發現不是。)

另一個我無法在開頭完全入戲的原因,則是混亂感。劇情上必須體現出三個階級的距離感與斷層感,卻也必須使這齣劇維持一體性。個人認為這部分本就是個兩難的取捨,在開頭尤其如此。因為此時正是這些人差異最大的時候(尤其相對於出事後),卻又得讓他們挨著出場,讓觀眾在短時間內認識。因此混亂感幾乎是必然,或許也是必要的呈現。回想起來,或許因為此時的混亂,才對比整齣劇尾聲的「和諧」吧。


雖然開場如此,但當角色開始各自表現時,觀眾就很容易逐漸將心放在角色身上了。每個人多少都對未來有所設想,對某些人來說這次出行只是眾多出行之一,但他們也依然心繫生活中大小事物;而對更多人來說,他們更是抱著某種期望才踏上船,不論是為了愛情、為了生計或為了理想;還有某些人,鐵達尼號本身就是他們的理想──那理想甚至超過現實所及。

這時候,劇情又時不時將我們的視角帶到一些並不突兀的「炸彈倒數計時」,讓人看見一切在載歌載舞中又是如何無可避免地穿過瑞士起司模型。


我個人很喜歡劇中從一開始就強調鐵達尼號的特殊性,那個時代的理想與成就似乎全匯集到了這個傑作上。

就如同過去所有年代,人總想要以自己的方式更接近神(雖然沒有講得這麼白,但舉例時以金字塔和哥德式建築為開頭很有那個味道),而鐵達尼號就是這樣的傑作──或是承載了如此希冀的傑作──所以才會篤信其「永不沉沒」吧。在前幾首曲目中,我們看見她承載了工藝上、科技上的力與美;但在其他曲目中,我們也能看見其中聚集了生而為人對未來所能抱持的各種嚮往,這又何嘗不是那個時代另一個面向的理想與成就呢,而這一切全都在其懷抱之中。

正是如此,其破碎才會令世人緬懷至今吧。

從另一方面來說,其悲劇有部份也是肇因於此。畢竟若無如此期許,或許很多事都會不一樣。


事發後其實沒有將太多戲份放在上救生船的逃離過程上,在逃難前留了一部份呈現剛撞上冰山時一切尚在確認中的詭譎不安,逃難後接著表現留在鐵達尼號上的人作何反應──對我個人來說這段震撼得令人落淚。最後才回到那些劫後餘生者身上(這裡的細節也很好,台詞重點放在他們看見沉沒與後續哀悼,沒有特別說明他們當下的狀況,但每個人身上都已經披著救難船的毛毯),接至終曲。

整齣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畫面應該是第二幕中的一段。沉默地沉沒,無聲勝有聲。場景簡化,意象卻很精確,演員簡單的動作還帶著一點溫柔,有那麼點像是卸職、休息一般,將一切定格在那裡。


終曲前後呼應,雖然節目冊中的劇情梗概說是「回憶」,但在觀看時感覺並不只是如此。因為對這些遠去的夢唱出這首詞曲也同樣合適,甚至更為合適。這也是為何我們在看完後都覺得第一幕的某一首確實必須出現。在人事已非時頭尾呼應雖然不是罕見手法,但本曲中一話兩說的力道確實足夠強勁,餘韻也很強。
(這裡也必須說一下,我蠻喜歡這首的翻譯。)

總而言之,雖然剩下的場次不多,但還是將鐵達尼號音樂劇推薦給大家。

劇組在演出前上The Taipei Tonight Show的訪談和小活動,
其中包含兩首歌曲,完全不想被劇透的人請自行斟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