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時間管理】(3)A long time ago…

從演化論的觀點、現今考古學的證據,以及相關學者的整理推論來看,約在600萬年前,人猿始祖突變;500萬年前,人類的演化和大猿分道揚鑣,人科靈長動物正式在地球上登場,現今最古老的南方古猿化石約是440萬年前的遺留,而最有名的則是1974年在衣索比亞出土,距今約320萬年前的北非人猿Lucy,她多有名?2014年由盧貝松(Luc Besson)執導製片,由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和摩根·費里曼(Morgan Freeman)擔綱主演的電影《露西》(Lucy)便是以這位女孩為發想起點。

        時間快轉到250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人屬動物,過的是狩獵採集式的生活,住在固定巢穴中,男人們使用木矛或手斧去捕獵大型動物,女人們則會在巢穴附近採集可以食用的植物,同時也照料巢穴中的孩子。

        由前述可以知道,人類當時賴以維生的資源就是身邊能接觸到的動植物,有需要的時候再出門就行了,不需要對未來做太多的未雨綢繆;而且巢穴附近可能就有野獸虎視眈眈,真的是名符其實的「明天和意外不曉得哪個先來」。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滿足立即的需求(而且通常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是非常合理的。如果當地的資源因為天候或是某些因素開始匱乏,人類才會起身遷徙,去找尋下一個有足夠資源的地方。

        繼續快轉,約在25萬年前到13萬年前,「智人」這個物種出現了,這就是和我們現代人一樣的物種。根據化石構造的分析,科學家推測智人已經具備了語言能力,能夠運用語法,並且進行抽象或象徵性的思考。一路進化到2萬8000年前的時候,人類文化快速起飛。

        關鍵時刻發生在約1萬4000年前至1萬1000年前,當時的冰河期結束、氣候暖化開始,地球上的巨大冰塊們逐漸融化,造成了大洪水(大洪水的證據雖然存在爭議,但卻在世界各地的故事中都有出現)。為了生存,人類被迫往內陸移動遷徙,但此時的世界人口約為5-600萬人,已經達到了人口乘載力的極限,不再像過去那樣可以用游牧的方式輕鬆找到資源豐富的棲身之所。為了因應這樣的情況,減少征戰搶地盤的死傷,人類開始定居一地,並在過去的漁獵採集生活方式之外,馴化了一些動物和植物,使得農牧模式加入,才能生產比即時所需還要更多的食物來確保未來的生存(打獵也免了,出去豬圈抓一隻豬就可以準備晚餐了)。這樣的改變對人類來說是極大的進展,畢竟農業方式所能供養的人口密度是比漁獵採集還要高出50-100倍的。

        其實現今世界上還是存在著游牧民族,因為世界上並不是每個地方都適合耕作。不管是土壤、植物、雨量、氣溫……諸多原因,有些地方的農作物根本沒機會成熟;或是當地的物產資源豐富到根本不需要耕作,只要維持漁獵採集,再加上某種形式的放牧就足夠了,實在是名符其實的大自然就是我家廚房的概念。比如說喀拉哈里(Kalahari)沙漠的游牧民族,因為居住地的資源足夠,他們一個星期只需要工作19個小時去進行狩獵和採集,便能維持生存所需,其他時間都可以輕鬆度日,進行農耕對他們而言完全是多此一舉。如果以現代人的習慣換算,扣掉週休二日,平日的一天只需要工作4小時不到,簡直就是小學一年級上半天課就回家的美好時光啊。

        回到1萬1000年前,無法一天只工作4小時的人類為了生存,發揮了強大的適應力,開始加入農牧生活,而這樣的改變也帶來了一些需要重新適應的狀況。耕種使得工作變得辛苦、工時拉長,還得壓抑自己想要睡覺、偷懶、找鄰居聊八卦的衝動繼續工作;冬天的時候還不能因為肚子餓就隨便把倉儲的種子吃掉,不然隔年春天就沒得播種了。還有其他因為這種生活模式改變而產生的連鎖效應,或許可以看成是人類在演化的歷史上,頭一次要這麼刻意地練習「延遲享樂」,或是得刻意地把延遲的時間拉得比過去更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演化的強大本能出發,探討時間管理的困難何在,何以難如逆天抗神?如何在接納本能而非徒勞對抗的前提之下,使用一些具體的時間管理技巧來減少拖延、使時間的運用有效率。 接著,探討一些讓我們在時間使用上沒有效率的心魔,並探討思維轉換的途徑,讓自己擺脫糾結束縛,不使光陰虛度。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時淵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