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說]當親媽變成後母

[媽媽說]當親媽變成後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八年前的發願文如下,但是眾所周知,就是人生故事的後來是我投降了。

在他們可以讀幼幼班年紀我就雙手送出去,但是這過程兩兄弟也讓我熬了五年全職媽媽生涯,兩個調皮搗蛋的小男孩讓我母愛完全用盡枯竭...。

後來找工作是因為沒有後援,也一樣要忙準點接送小孩臨時請假照護問題,加上實在不想繼續坐辦公室盯電腦,於是就近在朋友的服飾店上班,重點是還可以天天把自己打扮美美的去上班(欸~我好膚淺。

我還是可以親自接送,自己煮飯熬湯或是市場買熟食加熱,而不是讓大家扒便當的。

然後呢,發願說要拿小黑板教功課,可是疫情封城我自己教哥哥注音時,他的頭一直被我巴來巴去,彷佛親媽變成後母一般邪惡,連我自己都受不了。

發現再這樣教下去只有兩條路:不是自己中風,就是他變豬頭。

為了彼此關係和諧,還是送安親班好,有些事還是要花錢交給專業的來做。

易子而教還是有差的,教別人小孩和教自己親生的,就是差別在恨鐵不成鋼,我只要下班和他們聊聊天教講講故事還比較能維繫親子關係。

所以啊,人生不要太早發願或是給自己下註解,能過好每一天比較實在又實際。

文末寫到這裏,你說我在寫文章他們在幹嘛呢?他們在看新聞直播火箭發射倒數543,我只能關在房裡寫文章,不要看那滿地的玩具,滿桌的碗盤眼不見為淨地才能平靜心裏的那一把火。

你問那個小黑板呢?抱歉,我送人了.....。

人生啊,哪有什麼完美與絕對,我們就是要學會在生活的槍林彈雨中平安穿越,這就是完美。

===八年前發願文=== 選擇當全職媽媽好嗎? 說服自己的理由有很多種,可是小孩是自己心頭肉確只有唯一。

會請育嬰假是覺得上班好忙好累,尤其大月忙到要喝水時間都沒有,回家只能趕緊哄小孩睡覺自己扒便當好喘口氣,我已經沒力氣和他互動,所以現在兩個多月我選擇全職媽媽生涯,辭退保母我親力親為了。

現在嬰兒還好,可是那以後呢?

自己小時候父母忙著家計,成長印象中都是在工廠渡過的,那時父母白手起家得全力拼事業,大概可以想見自己都在柵欄內居多。

等到國小了就當鑰匙兒童,三個姐姐都還在國高中的校園內拼聯考,我總是第一個回到家,然後洗米收衣服等大家回來,考試成績要是進了前十名就打電話到工廠跟媽媽說,忙碌的媽媽也只能誇獎我兩句匆匆掛電話。要是忘了帶鑰匙就去奶奶家借窩ㄧ下,父母已經盡力給我最好的了,可是這樣的童年總有那麼點孤單。

等到我當媽咪了,想著要是維持雙薪,那很多事情都得用金錢解決,可是世界上唯有『教養』無法用金錢去打發。

如果行有餘力總希望可以全家人在飯桌上吃晚餐的,而不是扒便當,大概是印象中電視那個金蘭醬油廣告畫面,全家人坐在餐桌上吃飯溫馨感受。而且我還幻想可以給先生小孩帶愛心便當,雖然我煮的也沒多好吃。小孩從小可以吃到我手做的副食品,而不是買罐頭食品來餵養,而且我還可以自製玩具天馬行空的陪他玩耍。

等他唸幼稚園我可以牽著他的手去上學,接他回家聽他講學校的事,然後唸國小下課後我可以接他回來,牆壁掛ㄧ個小黑板幫他安親,跟他講好多好多的歷史故事。

等他長大國中以後呢?不知道,還在想,計畫永遠趕不上時代變化。

每一個人的每一個選擇都沒有絕對和完美,可是所有的選擇都縈繞著最初的過往、最當下的情境以及對未來的描繪,每個人的回憶有好多好多,故事也好多,未來的藍圖也好多,能否實踐還是勿忘初衷呢?

avatar-img
風動心動幡動
13會員
39內容數
文字記錄如是我聞亦如我所見,也許是風花雪月的悸動或許是你我她柴米油鹽湯湯水水人生故事,寫作文寫感觸就請不要問真假,這是世界本來就是真假難辨。你喜歡我就請按讚鼓勵,感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風動心動幡動 的其他內容
歷史從來是勝利者的歷史,成王敗寇無論古今中外皆然 有人說原住民才是正港台灣史需要研究,可是大多數的原住民語言少有留下文字記錄,有得只是口傳歷史去拼湊,再由讓殖民者去轉譯述說。 就如同日治時期的土地調查,也不僅讓人聯想到16世紀在英國人在愛爾蘭進行土地測量,因為那是「文明戰勝野蠻的重要利器
想像一下騎機車等紅燈,想要滑手機又要眼角餘光看紅綠燈是否紅轉綠,可是卻總是錯失慢一步而被後面車按喇叭..... 那是因為你週邊視覺是枕葉裡的桿細胞處理,而這時候你看手機螢幕是桿細胞處理,周邊視覺就會呈現色盲狀態,所以想要同時看手機又看紅綠燈是不可能。 (這大概可以解釋人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除非
聊齋是一本可以在人性、靈魂、精神上成為傳奇的小說。透過閻連科「聊齋的帷幔一書」緩緩展開指引讀者去了解: 人間的所有榮華之場地,皆為人世之地獄。 人活著真正的日常-吃飯穿衣、柴米油鹽、男歡女樂、富貴欲求、生老病死。活著和更好地活著展開來。 這也是那些非人來到人間他們最大的崇拜與追求。從這角度來說
5/5書籍
歷史從來是勝利者的歷史,成王敗寇無論古今中外皆然 有人說原住民才是正港台灣史需要研究,可是大多數的原住民語言少有留下文字記錄,有得只是口傳歷史去拼湊,再由讓殖民者去轉譯述說。 就如同日治時期的土地調查,也不僅讓人聯想到16世紀在英國人在愛爾蘭進行土地測量,因為那是「文明戰勝野蠻的重要利器
想像一下騎機車等紅燈,想要滑手機又要眼角餘光看紅綠燈是否紅轉綠,可是卻總是錯失慢一步而被後面車按喇叭..... 那是因為你週邊視覺是枕葉裡的桿細胞處理,而這時候你看手機螢幕是桿細胞處理,周邊視覺就會呈現色盲狀態,所以想要同時看手機又看紅綠燈是不可能。 (這大概可以解釋人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除非
聊齋是一本可以在人性、靈魂、精神上成為傳奇的小說。透過閻連科「聊齋的帷幔一書」緩緩展開指引讀者去了解: 人間的所有榮華之場地,皆為人世之地獄。 人活著真正的日常-吃飯穿衣、柴米油鹽、男歡女樂、富貴欲求、生老病死。活著和更好地活著展開來。 這也是那些非人來到人間他們最大的崇拜與追求。從這角度來說
5/5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