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3|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2023-01-09 書架

    『請問你挑選書的依據是?』

    「這些書對我來說都是某個時刻的轉折,有些是思想上的改變或陪我渡過生活的變動。」

    他選靠近書櫃角落的位置,看著前方的鄭問、周作人、大友克洋、川端康成。我很喜歡舞鶴,那種文章流暢又將生活化的語言轉為文字印上書,也許朱少麟也陪過我短暫的時光,轉頭看看佛陀。

    「這邊是日本,旁邊有台灣及華人作家的部分。那邊是思想類還有歐美作家。」
    『這樣看起來你看書似乎沒有邏輯??』

    『有拉,從現代文學慢慢的尋找脈絡往回看啊!我也是有看達文西密碼的喔!』

    『魔戒推薦直接去看電影就好了,小說實在是......。』
    「要看原文,作者對語言學很有研究!」

    『喔喔這我知道,我年輕時還有研究精靈文然後刻成印章。』

    說完就翻找以前的印章照片。

    「喔喔喔!」

    『歐美的目前大概看到莎士比亞,日本就川端康成,至於華人的部分就...我喜歡舞鶴的書寫方式。』

    其實大多數內容都看完就忘記了,像是吃飯那樣可能留下些養分給大腦,然後其他就排出體外。一天讀一點,一年讀一點累積起來成為現在店內擺設,許多人的疑惑是怎麼看得完,其實就是不要認真看就好(?)。有一年讀思想類的書也跑去問問書店老闆,他的回答真的讓我寬心不少。

    「讀得懂就是哲學家,讀不懂就當思想家吧。」

    許多讀不懂的部分就找找維基百科的名詞解釋,再不懂就網路查該片段的資料,也許是這樣就沒有參加讀書會的那個過程。所以就變成偏差解讀了吧,畢竟書上許多的經歷是需要靠很多人分享經驗才能得到較為客觀的答案。不過也許這就是我的養成,我思故我在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大多是生活或開店時的遭遇與心得。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