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英語詞語philosophy(拉丁語:philosophia)源於古希臘語,意思為「愛智慧」,有時也譯為「智慧的朋友」,追求智慧是一個無止盡的積極探索過程。胡適稱「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也有一些人認為哲學是對問題本身過程的審查。不管如何解釋哲學,哲學就是要我們不斷思考且沒有標準答案。沒有標準答案並不是無法學習,而是要透過探究偉大的哲學家的理念,來釐清自己的信念;投資就如同哲學一樣。
在資訊爆炸的現代,資訊取得非常容易,而市場上投資人汲汲營營取得內線消息,有時已經落後或沒有價值,更慘的是有可能讓自己身陷官司(如同疫苗內線)。學投資其實是學到如何建立良好的思考技巧,良好的思考與不斷檢視思考的過程是否嚴謹,才能避免犯錯、控制風險。一般人在投資時,常常將很表面的現象當成投資聖旨,例如EPS很高、本益比很低,或是將各種題材跟獲利預估草率的拼湊在一起,天真地認為必定會發生。
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的數學教授包洛斯(John Allen Paulos)提到人們常常無視於量化數據與質化事物間的連結。例如吹噓題材的人常常無法導入合理的數據來替故事辯護,而引述數據(例如損益表)的人,就不會給予這些數據脈絡及意義。真正有智慧的投資人會結合質化的事物與量化的數據,這些數據是用來解釋、摘要、補充與總結公司的本質。
台灣某家健身器材商每年的營收都持續創新高,尤其在每年第四季營收都特別亮眼,這也帶動股價有所表現,此時市場都會開始說公司競爭力有多強,隔年獲利會多少,然而在每年營收創新高的背後,每年獲利卻沒有辦法提升,說故事的人卻沒有導入這些數字來替隔年獲利辯護(質疑)。而另一間因假帳下市的製藥公司,為了詐騙投資人,每年的財務報表都做出穩定獲利,這導致許多投資人看到穩定的數字而投資,然而這數字卻沒辦法賦予合理的脈絡與意義,例如同業相同產品無法達到如此毛利率。這兩個例子都是投資人最常犯的錯誤,也是沒有將質化事件與量化數據結合的兩個極端例子。
人最難承認自己錯誤,在投資世界沒有人是完美,我們必須替自己可能犯錯做準備,透過與團隊成員間的批判性思考,用與眾不同的方式來詮釋所得的資料,就能看得更多、理解更多,最終成為成功的投資者。我們正在招募新血,別於同業只挑商學背景人才,我們不限背景,只要願意學習思考技巧且能不斷思考的人,就是我們想要招募的對象。
資料來源:羅伯特.海格斯壯(2017)。操盤快思X投資慢想:當查理.蒙格遇見達爾文。寰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