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7|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談未開悟要如何即生成佛

雖然說開悟並不是特別困難的事情,但實際上能真正開悟的修行者卻非常少,原因以前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其實就是沒有腳踏實地的觀修,或是放錯修行重點,不知道自己在修什麼。

有些人修行了幾十年乃至窮極一生也未能開悟,那該怎麼辦呢?難道就此放棄嗎?答案當然不是,還是必須繼續修行下去,但修行的重點可以不用放在開悟上,因為開悟與不開悟最大的差異是在對於究竟見地的信心,就如同禪宗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直接體驗過見地的人肯定是要比只聽說過的人更深信不疑。

開悟固然可喜,但開悟之後,修行其實與未開悟前差不了多少,因為開悟究竟上來說也只是一種覺受而已,對於修行者的本質並沒有任何影響,這可見於蓮師的開示,蓮師在《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中說:

一切所現只是心的境界:

外器世間現為冥頑之物亦是心;

內有情世間現為六道眾生亦是心;

現為上界天神安樂的境界亦是心;

現為三惡道的苦惱亦是心;

現為無明煩惱三毒亦是心;

現為自然智慧之覺性亦是心;

現為善念涅槃亦是心;

現為魔鬼作障亦是心;

現為佛、神和悉地亦是心;

現為各種清淨境界亦是心;

現為無分別、專一而住亦是心;

現為形相顏色之萬物亦是心;

現為無相離戲境界亦是心;

現為一多不二亦是心;

現為非有非無亦是心。

所以沒有任何境界不屬於自心。

佛陀在《圓覺經》也說:

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花相。

又說: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花。

在《金剛經》也說: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所以開悟也好,不開悟也好,通通都是虛妄的,並沒有開悟就比較了不起這種事情,如果有一個修行者認為自己開悟是一件特別了不起的事,那說明這個修行者其實並沒有開悟。從佛陀上面的開示,可以知道比起開悟這件事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去修持幻觀三摩地,因為修持幻觀是所有修行中最安全、最簡單的修行方式,佛陀在《圓覺經》中說:

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

覺性如虛空,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所以我們只要修持幻觀就如同諸佛菩薩的修持。我們所能感受到的一切,不論是形狀、顏色、聲音、氣味、味覺、觸感、思維、情緒,本來就是虛幻的,並不是在修持幻觀之後它們才變成虛幻,而是打從一開始這些「相」就是虛幻的,所以佛陀在《圓覺經》中又說:

知幻即離,不假方便;

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只要我們能清楚一切的見聞覺知都是虛幻,就是遠離無明,保持覺知,也不需要再借助其他方法。不過要怎麼修幻觀呢?除了時時提醒自己所見所聞都是虛幻之外,我們還可以用觀察「諸法無常」的方式來修行。諸法無常是三法印之一。三法印是佛陀教導後來修行者用來辨別所學習的佛法是否為真正佛法的依據,所以修行諸法無常也是三法印的修行,既然是三法印的修行就肯定不會走錯路。

以前談過,「法」就是我們所能夠感受的一切,不論是外在的人事物,還是自己內心的思維、情緒,這些都是法,而法也叫相,法與相是同義詞。生活之中,我們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切人事物都是不斷在變化,隨時在變動,沒有一個例外;「動」是諸法無常最容易被察覺到的特徵,因此也是我們修行諸法無常最好的依據,只要見到會動的事物,我們都應該立刻聯想到諸法無常,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提醒自己去認識到這一點,這就是修行。

既然一切都是在改變的,所以諸法無常已經說明它們都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換句話說,它們的本質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諸法性空,也叫諸法無我,這也是三法印之一;雖然說諸法性空,我們卻依舊能夠感受得到,這不就說明我們感受到的只是幻相而已,所以修持諸法無常就是修持諸法無我,也是修持幻觀三摩地,這樣的修行不是非常容易嗎?佛陀也說了:

若多修無常,已供養諸佛;

若多修無常,得諸佛安慰;

若多修無常,得諸佛授記;

若多修無常,得諸佛加持。

猶如眾跡中,大象跡最勝,

如是佛教法,所有修行中,

唯一修無常,此乃最殊勝。

在重複一次,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不散亂,我們總是能一再察覺到諸法無常,一再有這種覺受,這個就是修行。當我們修行諸法無常的時間慢慢累積到一定成程度之後,對於諸法無常的感受也會越來越深刻,我們就會自然而然放棄世俗上一切快樂的追求,對於周遭很多事也不會過於執著,因為我們知道一切的追求與擔憂都只是多餘的,它們都是虛妄的,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就能不負責任的過日子,每天擺爛什麼也不做。如果是這樣,那是對諸法無常的理解錯誤,因為佛陀也說了:

世人所為作,各自見其行;

行善得善報,行惡得惡報。

雖然一切的顯相都是虛妄的,但只要我們還沒有達到法相滅盡的終點,在我們的感知之中,這一切顯相都還是會依循著因果律出現,我們依舊會感到快樂與痛苦,因此千萬不要捨棄修行。佛陀也在《圓覺經》中說明修行的重要,他將修行比喻成冶煉黃金:

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

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

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

我們的本性就像金礦中的黃金,雖然黃金一直存在金礦之中,但也必須藉由修行才能將金礦中的雜質剔除乾淨,恢復黃金的本貌;只要沒有修行,我們絕對不可能從這一切的虛妄中醒悟過來。所以佛陀在《金剛經》也說了: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所以雖然這一切種種顯相,包括修行在內,都是虛幻的,但我們必須以幻除幻,才能將這一切的虛幻滅盡,當幻相都消失之後,真正的覺悟自然就會現前,佛陀在《圓覺經》中說:

諸幻從覺生,幻滅覺圓滿,

覺性不動故。

又說:

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

這裡的木頭是指幻相,而火則是指修行幻觀,因為虛妄還在,我們就必須修行幻觀來滅除對虛幻的執著,一旦虛妄不再出現了,當然也就不需要再修行幻觀。因此在法相未滅盡之前,我們還是必須老老實實的修行,座上的功課依然要做,座下則是精進修持諸法無常,依靠觀察諸法無常來提醒自己一切都是幻相,都是虛妄的,放鬆但不散亂地過日子,若能精勤修持幻觀到死亡之際,在臨終中陰時,無論是四大消融,抑或是意識消融,我們的覺知都能不為所動,就如同老人看著小孩的遊戲一般,等到虛妄滅盡之時,我們自然也就認識到自己的本來面目,蓮師在《口訣要義》說:

對內苦樂諸心境,及外六入諸塵境,

勿生冀怖緣執心,若能恆持於自心,

將於中有證本來;此刻精勤無散亂,

保任修持為最要。

所以要怎樣才能對各種境相不會生起希望與恐懼的情緒,乃至於無有執著而平等看待呢?就是必須修行幻觀三摩地,而修行幻觀則是從察覺日常生活中諸法的無常入手最為容易便捷,若是能這樣行持,套句蓮師的話:「若能如是而行持,此身雖為凡夫身,此心已同於諸佛」,這樣今生肯定能夠達到圓滿究竟的佛陀果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這是一本關於佛法的著作,特別是關於認識心性教法的著作,包括從禪宗、淨土宗、密宗等等諸多教派觀點切入來學習心性的修持,閱讀此書你將能了解認識心性是如此簡單,連許多上師都未必知道的秘密都在本書之中揭露無遺,是冀望獲得即身成就之佛法修行者必讀之書,十分殊勝可貴,望有緣讀者珍之重之,也願有緣讀者能因此認識自己本來的面目!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白雅欽哲利美傳承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