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7|閱讀時間 ‧ 約 13 分鐘

開悟其實沒有那麼難

大恩上師白雅祖古仁波切蔣揚索朗旺波尊者祈請文

文殊真身上師攝受者,累世福德自在珍寶王,

利樂之源金剛總持尊,蔣揚索朗旺波前祈請,

祈請上師加持吾心續,恆時住於離念無造作,

從今直至證悟菩提間,願不分離至尊上師您,

恆享語密訣竅之甘露,自他二利任運圓滿成。

頂禮大恩上師與一切證悟者!

我,仁巴絨波,2015 年在大恩根本上師 至尊金剛總持 白雅仁波切 蔣揚索朗旺波尊者座下受法,由於上師的無量慈悲為我直指心性,當下立即認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有鑑於眾多金剛師兄雖入門多年,卻依然不知如何修行,縱使勤奮努力,亦是盲修瞎練,徒然白費力氣與光陰,離解脫之道甚遠,令人感到十分惋惜。因此,現在我將根據自己的修行體會,以淺顯的文字,採問答的方式,簡要說明如何開悟之道,願此文能利益後來有志於今生獲得開悟解脫的行者。


問:如何開悟?

答:開悟之法有二,一是具證上師直指,一是反觀自心;以多數人的因緣而言,反觀自心較為容易成功。


問:如何反觀自心?

答:反觀自心之法雖然簡單,但常人甚難學會,必須先有無念而覺醒之體驗才有可能學會。


問:什麼是無念而覺醒?

答:常人因為妄念甚多,心受遮蔽,故難以認出自心本貌,必須先平息內心妄念。心無任何妄念時,稱之為無念。


問:無念與愚痴有何分別?

答:愚痴屬於無念之一類,因心於無念時,可能清醒,亦可能不清醒。若在無念時,不清醒而無覺知,此為愚痴,即是無明;若在無念時,能保持清醒,則有機會認出自心本貌而開悟。


問:如何達到無念而覺醒?

答:佛陀所授方法甚多,以現代人因緣而言,但最快速者莫過於修持具足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之無上瑜伽法。


問:什麼是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

答:生起次第即是吾人主動讓心生起念頭的練習,又稱為進行觀想;而圓滿次第則是主動讓念頭消失的練習,又稱為收攝觀想。


問:既讓觀想生起,又讓觀想消失,有何用處?

答:這正是生圓二次第巧妙之處。因凡夫心雖能生起妄念,但並非毫無限制。凡夫心有一特點,即是在短時間內,從事大量觀想之後,便容易感到疲憊而不願意再生起念頭,此時心自然而然會處於無念狀態,且因前面大量觀想的緣故,即使處於無念也不易昏沉,因此能輕易達到無念而覺醒之狀態。行者須謹記這一修行原則,十分重要。


問:修持生圓二次第的目的為何?

答:承上所言,其目的是為了讓吾人能體驗到無念而覺醒的狀態。


問:為何多數人修持生圓二次第時並無此覺受?

答:此因多數人在修持生圓二次第時,只是念誦儀軌,對於觀想僅僅是走馬看花,隨意觀觀而未下功夫,如此當然無法使凡夫心疲憊,所以在進入安住階段時,內心依然妄念紛飛,當然不可能體驗到無念而覺醒的狀態。


問:如何成功修持生圓二次第?

答:須根據上述凡夫心之特性來修。生圓二次第修持是否成功,在於觀想是否踏實仔細;若能依照儀軌,每一步驟都仔細觀想,於持咒環節亦盡力專注於觀想,如此用盡身心修持,直至進入安住階段時,凡夫心自然感到疲憊而無念。此時便可知道:心除念頭之外,尚有一「能知」存在,此一能知即是覺性,或稱明性。


問:生圓二次第對於心的作用為何?

答:生圓二次第之修持可助行者將原本日常庸俗之念轉為清淨本尊之念,再收攝清淨本尊之念達到無念而覺醒。然而並非僅密宗無上瑜伽有如此作用,吾人應知所有大乘法門之修行,在開悟之前皆是以此為目的,即是由染念轉淨念,由淨念達無念,比如禪宗話頭禪、淨土宗念佛,亦是如此。此外,生圓二次第尚有許多殊勝之處,其一是藉由生圓二次第之反覆練習,能讓吾人逐漸深信自身所感受之一切對境,均由自心所生起,最終復歸滅於自心,如此能逐漸清除吾人將對境執以為實的輪迴習氣。


問:具足生圓二次第的本尊法之間有何差異嗎?

答:在了解修持生圓二次第的目的與原理之後,即能知曉凡是具有生圓二次第之本尊法之間並無實際差異,無論是寂靜尊或忿怒尊,一面或三面,單身或雙身,其目的都是幫助行者獲得無念而覺醒的體驗。


問:為何有行者認為忿怒尊的本尊法更具加持力?

答:這是因為忿怒尊的外相能讓行者更容易專注,同時觀想更加繁複。凡夫心的特性是越複雜的觀想,越容易感到疲憊;而疲憊的程度越強,在安住時無念而覺醒的狀態越能自然延續,這就是忿怒尊或是極密修法更具加持力的緣故。


問:能舉例說明嗎?

答:比如觀想一種子字,行者會覺得十分容易;若換成觀想六字咒輪,行者或許尚覺不甚困難;倘若再換成觀想咒輪快速旋轉,同時放出五色光行上供下施,相信多數行者不須多時內心即會感到疲倦,什麼都不願意再想。


問:是否應該求取忿怒尊或極密的修法?

答:對於已經知道修持目的與原理的行者而言,任何本尊法都沒有差異,並不會把時間浪費在求取其他本尊法的灌頂上,因為他已深知「一法通,萬法通」的道理,我個人在獲得無念而覺醒狀態的體驗時,所修持的只是《龍欽心髓前行》的〈金剛薩埵修誦〉,因此若能正確理解生圓二次第的修持目的與原理,就能不被密法乃至八萬四千法門所束縛,於法而能得自在。


問:獲得無念而覺醒的體驗有什麼用?

答:如果體驗無念而覺醒的狀態,次數能越來越頻繁,時間越來越久,行者就逐漸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認出內心的念頭與情緒,能夠分辨有念與無念的情況。


問:分辨有念與無念有什麼用?

答:當行者能清楚分辨出有念與無念的狀態,就很容易學會反觀自心。當無念時,行者去看是誰在知道無念;當有念時,行者去看是誰在知道有念。「去看能知者」的這個動作就是反觀自心;若能學會反觀自心,開悟當下可得。


問:學會反觀自心如何能開悟?

答:若能學會反觀自心,在反觀那一剎那,就能見到自心本貌,清清楚楚,沒有任何遺漏,所以稱之為明心見性。


問:大圓滿覓心法與反觀自心有關係嗎?

答:大圓滿之覓心法就是反觀自心的初步練習,它是觀察念頭的生、住、滅。當行者一再反觀自心,對於自心本貌的認識就會越來越清楚,越來越能確定,不再存有疑惑,也能堅信認識自心本性是徹底斬斷煩惱的唯一方法。


問:為何說認識心性是斬斷煩惱的唯一方法?

答:因為煩惱來自於迷惑,迷惑即是無明,而無明即是不認識自心本貌為何。


問:無明與明到底有何差異?

答:當行者開悟時,方知所謂的能知者根本不存在,此為見到心之空性;能知者雖不存在,卻依舊能知,此為見到心之覺性。清楚了知覺性的本體是不存在的,就是明;不認識此者,就是無明。


問:怎麼理解外在世界是心的顯現?

答:開悟之後,行者已經很清楚知道只有心才具有感受的能力,如果沒有心,則所有的感受將無法顯現。因此所謂的外境,既能被心覺察到,亦不過就是一種感受而已。如此就能更進一步知道,心除了具有感受的能力,同時也有顯現的能力。


問:如何讓外在的顯相消失?

答:既然知道一切顯相是由自心所生起,行者就不應該再去分別取捨,產生愛惡之心,如此方能避免執著外境實有的習氣持續養成。若能時時處在放鬆無散亂之中,過去所積累的習氣便會逐漸耗盡,最後達到「法相滅盡」的境界。


問:為何是「法相滅盡」而非「法性滅盡」?

答:翻成「法相滅盡」才是正確的,因為法性本來無有,又何來可滅。但是諸法之相在行者到達究竟證悟之前,確實能感受得到。當行者越來越習慣於放鬆無散亂,過去積累的舊有習氣會逐漸耗盡,行者內心就會出現法相逐漸消失的感受,直到所有的現象完全消失,只剩下空的能知--覺空無二之狀態,故稱之為法相滅盡。


問:何謂法相?

答:法相,又稱外境、對境、顯相、現象、法塵、念頭、覺受…等等;總之,行者所能感受到的一切都稱之為法相。


問:法相滅盡是否也只是一種感受?

答:正是如此。從究竟上來說,本來就沒有法相生起,又何來法相滅盡,所以大圓滿四相指的也都是行者內心的感受;如此可知,解脫(涅槃)是一種感受,不解脫(輪迴)也是一種感受,二者在根本上並無區別;換句話說,根本上並無佛可成,從初始以來,這一切本來就已經是圓滿的,因此究竟解脫被稱之為大圓滿,即是此理。


問:能再將開悟之道作一簡單總述嗎?

答:在此以圖示說明:〔染念->生起次第->淨念->圓滿次第->無念〕->反觀自心->開悟。然而,此圖並非指僅修持一次生圓二次第即能開悟,行者切莫會錯意,此圖所言僅指過程,實際情況多是在染念與無念之間不斷反覆重複,也就是反覆修持生圓二次第,待日久功深,方能學會反觀自心而開悟,此過程所需時間長短,端看行者精進程度。換言之,吾人須知開悟並非是由他力所左右,更非是上師三寶所賜予,何時能開悟完全是建立在自身使用的方法是否正確與精進的程度上。


問:除以上所談之外,還有其他重點嗎?

答:「對證悟者生起虔敬心,對未證悟者生起慈悲心」是所有佛陀教法中的核心精髓,也是唯一能幫助行者進步的助緣,蔣貢康楚大師說:「在充滿愛的當下,我發現了法身!」這裡的愛指的就是虔敬心與慈悲心,當行者處於甚深的虔敬心或慈悲心的氛圍時,內心的念頭會自然而然平息,此時就能輕易認出自心本貌,此即是真正的法身佛,而且絕對不會有誤認之可能。因此,在此必須特別強調,倘若行者不依此殊勝助緣來行持,想要如實開悟,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離開此要訣而妄稱自己已經開悟的行者,其所謂的開悟終究只是自己的想像而已,在煩惱面前根本不堪一擊,所以對此要訣務必謹慎看待,千萬不要等閒視之。


〔自身經驗談〕

在獲得大恩上師直指心性之前,我主要的修持就是《龍欽心髓前行》中的〈金剛薩埵修誦〉。首先我根據《普賢上師言教》並參考其他上師的解說,將所有的觀想內容寫成一篇的文章;修持的時候,就根據所寫的內容一句一句仔細觀修。起初因為不熟悉,修持速度很慢,記得當時在百字明只持誦 21 遍的情況下,就必須花上 30 多分鐘。但隨著修持的次數增加,我慢慢能將所有的文句記憶下來,之後就不需要再反覆去看法本來修而是完全在腦中進行,此時在百字明持誦 108 遍的情況下,完整修完一遍只需40 分鐘左右。

大約修持幾個月後,我發現自己往往不需要觀修太久,腦袋就已經感到十分疲累,很想放空休息,於是當我讓腦袋稍作休息時會立即感受到一種明晰的空無,它是如此的開放、舒坦與自在,在完全沒有任何念頭的情況下,依然是清楚而不昏昧。然而當時身邊並沒有上師可以指導我,所以我也不知道這就是無念而覺醒的狀態,直到我獲得大恩上師的直指而認識了心性,再繼續學習了義的經典與諸多成就者闡述關於心性修持的書籍之後,我才慢慢認識到完整的修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也大致了解生圓二次第在開悟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別是它修持的目的與原理。

實際上,《龍欽心髓前行》或是具足生圓二次第的四加行、本尊法、上師相應法,其目的都與大圓滿區分輪涅修法的目的一樣,都是要幫助行者認出覺性與念頭的不同。因此,若是行者能了解本書所說生圓二次第修持的目的與作用,以及如何開悟的過程之後,應當會很清楚幫助開悟真正所需要學習的密法其實不多,單單前行法就已經非常足夠,特別是其中的〈金剛薩埵修誦〉與〈上師相應法〉,只要能夠用正確的方式堅持修持,絕對是可以即身成佛的,這並非是我個人的胡言亂語,而是出自於蓮師的金剛語所言,行者大可放心相信。

最後,再一次強調如何達到無念而覺醒的狀態,首先必須按照儀軌仔細觀修,特別是在持咒的時候,內心一定要專注在觀想的對境上,努力修持直到身心感到十分疲累為止,之後按照儀軌來收攝觀想進入圓滿次第,在安住時就能體驗到無念而覺醒的狀態。如果能堅持修持,對此狀態將會越來越熟悉,當行者達到可以輕易區分出念頭與覺性的差異時,這在大圓滿修持之中相當於已經完成了輪涅區分的修持。

倘若對此已經十分純熟,行者在直接反觀究竟是誰在察覺這一切時,當下立即就認識到自心本性為空的能知,這就是開悟,也稱為獲得大圓滿見。當行者對於見地一再認識,不再存有疑惑之後,保任見地的修持就只是時時提醒自己,讓心處在放鬆離散亂的狀態之中。

需要提醒的是,除非行者對於無念而覺醒的真實狀態有足夠嫻熟的體會,否則是無法真正理解何謂放鬆離散亂的,換句話說,行者自己以為的放鬆離散亂,其實只是一種自己的想像而已,這種想像是不可能真正知道自己已經散亂了,倘若自己散亂了卻不能自知,此時就與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了。所以比起開悟,行者要花更多的時間來熟悉與穩固無念而覺醒的狀態。當然在此過程中,永遠要記住「對證悟者生起虔敬心,對未證悟者生起慈悲心」,並以此作為修行進步的助緣,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