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6|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討好型邊緣性

    在一個寧靜的小村莊,住著一位年輕人,名叫小林。小林的生活彷彿被別人的評價貼滿了負面標籤,尤其是批評的文字,像刺一樣刺痛他的心靈。他總是努力討好他人,深怕自己會被拋棄,於是付出不已,卻內心空虛。

    小林的情緒常常難以掌握,充斥著空虛和無助感。為了應對內在的焦慮,他開始有了一系列的衝動行為,無論是自傷、衝動消費,還是掉入愛情的漩渦。他的依附關係變得不穩定,可能源自於他童年的創傷。

    黑白思維深深影響了小林的人際關係。在他的心中,一旦在關係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對方就會瞬間變成全然的壞人,沒有任何灰色地帶。這樣的想法使他難以維持親密的關係,總是在患得患失中度過。

    某天,小林意識到這樣的生活方式並不是他想要的。他決定學習良性溝通,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學會了在情緒當下不做衝動的決定,停下來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

    小林也意識到言辭的重要性,開始注意自己說出來的話可能會傷害他人,留下難以修復的疙瘩。他學會了接受伴侶不是超人,會有不完美之處,也需要屬於自己的空間和情緒。

    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小林學會了建立合適的距離,不是避免親密,而是懂得拿捏期望值,如何面對挫折和失望,以良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傷心。

    最後,小林理解到沒有馬上回應並不代表被拋下,他學會了等待,給予他人更多理解和空間。他開始在自我毀滅的行為中找到停下來的藉口,這是一個漫長但正向的旅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成長的機會,透過學習良性溝通和更健康的情緒管理,我們可以打破心靈的枷鎖,迎向更豐富而積極的生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透過20年電子科技業的產品專案管理,擔任過品牌廠,代工廠,也在零組件廠,所有需要跨部門的能力分享經驗,也協助事業體單位,在一無所有的市場上,經過6個月到12個月內,至少產生營業額,進而確認市場需求的判斷力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