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1|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 Detour人生觀察站 】Issue 1:你覺得最常被問的人生大哉問是...?

為什麼有這份電子報

嗨!曾今報名或參加過 Detour 設計人生相關活動的你!我們推出新的電子報啦!

「設計你的人生」這門課在台大已經即將開設滿六年了。在這六年之間,雖然我們經常藉著課程以及體驗的形式,帶著同學們了解設計人生到底在做些什麼。但我們似乎很少以文字的形式向大家分享,我們心中的「設計人生」到底是什麼?又隨著我們面對的學生不斷的改變,我們又調整了什麼,有哪些新的想法?

也因此從今年開始,我們想要每月一次與大家分享我們對於「設計人生」的想法,有時候可能會分享一些新的工具,也可能會分享一些來自與其他單位接觸後的資源。若你在這個社群當中,有一些想要和大家交流互動的,也可以告訴我們,我們能想想怎麼安排一個位置,分享在這裡。

如果對於這樣的內容有興趣,歡迎訂閱這份電子報,也隨時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訂閱我們!

關於筆者

我是伯衡,從 2020 年加入設計人生團隊開始,持續作為紀錄者的角色,將我能看到的感動與工具方法帶來的改變紀錄下來。除了 Detour 團隊以外,我也同時兼任《科學人》的特約編輯,希望透過更多不同的角度觀看世界。

第一次以電子報形式與大家交流,也歡迎大家多多回饋,希望在這個地方能夠有一些新的想法火花!

#本月人生觀察站

每年的一二月都是個莫名緊湊的月份。剛結束了前一學期的課程,馬上又要帶著新的團隊,迎接下一學期的課程。作為一個長期的紀錄者,我也只能趁這短短的空檔,重新翻翻學期間的紀錄、照片等內容,一邊回想前半年所發生的事情,一邊想著接下來還能怎麼迭代我們的課程。

想課程總得回到原點,第一件得想的事情仍是,學生們到底帶著哪些疑問來到課堂中?每個學期的第一堂課,我們總是很喜歡邀請大家寫下自己現在擁有的疑問。將便利貼貼在牆上、桌上,而班級中的每個人都能夠自由的交流,並回應彼此的問題。

我看著照片,簡單整理了一下上學期大家所提出的問題,不外乎就是兩個:

「你希望擁有怎樣的親密關係?」「你想要過怎樣的人生?」

當然這些對我們來說都已經不是新問題了,至少從 2019 年初次參與課程開始,每年都會看到這些提問。同時這數年來,學生們提及親密關係困擾的比例逐漸提升,同為台大學生推廣的「看電影學愛情」也茁壯為一門正式學分課程,讓我不禁開始思考,這是不是一種時代的潮流。只是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說,這兩個問題的本質其實差不多,都是在談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對於未來的期望為何。

所謂「自己」與「期望」到底是什麼樣子呢?因為沒有人比自己更加明白自己的需求是什麼,所以在設計人生的課程中「讓自己成為自己生命的設計師」是個重要的概念,但我們也清楚的知道,沒有人真的能夠百分之百的掌握自己的樣貌,尤其在它隨時可能改變的情況下。因此,更關鍵的核心技巧的是如何用類似於設計師的方式認識自己。

我很喜歡珍 • 雅各在《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中提到,人們在開始城市設計之前,可以建立一套更適合了解城市運作方式的思考邏輯。這套方法我覺得也十分適合用來理解,設計人生中如何重新認識自己的思考路徑。

  1. 去思考過程;
  2. 用歸納思維來推理,從獨特推演到普遍,而不是反其道而行。
  3. 去尋找涉及非常小量的「非平均」的線索,它會顯示更大和更「平均」的觀察值運作方式。

人與社會本身都不是像機械一般常態可預測的,生命中會充滿各式變數。但在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時,我們還是容易因透過某種從他人身上得到經驗,而陷入「凡做了 A 行動,必然得到 B 結果」的思維模式,一旦不如預期,便容易感到挫折。這時上述的「思考過程」能提供一些重要的提示。

舉例而言,「早睡早起」向來是課堂上很多學生希望養成的習慣,卻經常有人在嘗試兩週之後,沮喪地表示自己未能達成這項目標。他們會說,明明只需要在某個時間點前躺到床上,卻為什麼無法做到呢?而在仔細的討論之後,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在躺上床之前還有很多過程是容易被忽略的。有些人可能是要花時間完成作業、要花時間與伴侶相處、或是要處理對於隔天行程的焦慮,是這些不一樣的「過程」導致早睡難以達成的「結果」。因此,雖然乍看之下設定的是早睡早起這個簡單的目標,但透過重新審視過程,會發現需要面對的是更多目標背後的導致情境或原因。

第二、三點——關於從獨特推演到普遍,找到「平均」的觀察方式,則是針對更進階的討論,我們要如何更容易地「看見」自己的行為傾向,進而在重新思考上述背後原因的解決方式時,能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切入點。

在台灣,我們所受的訓練經常是講求群體、大眾的平均值的,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看懂社會上大部分人在做些什麼,然後模仿,這漸漸地成為大家的一種習慣。像是聽說 AI 的發展是重要的,大家要學會程式語言,然後人們蜂擁而上的學習相關領域。但這樣的模仿對於自我反思上,反而容易成為某種阻礙。只專注將自己的現況趨近大眾的平均表現或認同,容易讓我們對於自己的獨特性視而不見,導致感受到卡住的狀況出現。

但「設計人生」本身並不是一件像前段敘述中,像城市設計那麼龐大的一件事,對我們而言,重要的仍是回到自己身上,從觀察自己的「習慣」開始。深挖這些日常生活的小習慣便是設計的起源。

在生活當中,有哪些事件或行為會導致自己的情緒反應特別強烈,在這之後自己又做出哪些行為反應?或許是開心,或許是反感,把這些元素搜集起來,我們可以試著歸納出自己的行為模式;在這些「非平均」的線索上,我們都能找到關於自己不一樣的線索。

在這樣的脈絡之下,獲得更多線索去試著重新建構自己的樣貌;以自己的親身經驗為觀察目標,描繪出屬於自己的形象。而在回到自身之後,我們才能夠進一步的比對自己的期待、既有的習慣,然後才能更容易回應在這個當下:「你想要過怎樣的人生?」

*延伸閱讀:珍・雅各(2019)。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臺北市:聯經出版。

#人生小練習:能量地圖

  1. 回顧最近一週的生活,每一天當中,有哪些事件讓自己感到充電或放電? (一天約 3~4 件事)
  2. 將事件於地圖上標出,充電為正軸、放電為負軸。可能同時是充電與放電狀態的。
  3. 試著觀察看看,對自己而言哪些行為通常帶來哪些感受呢?可以在旁邊寫下來。

#Podcast一起聽

本期 Podcast 邀請到 Detour 的共同創辦人傾卉,和我們共同聊聊她心目中的設計人生,以及她怎麼將設計人生的方法與工具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

其中,我們提到了「重擬問題」這個設計人生的核心概念,透過追問問題背後的原因,重新審視卡住的困境,我們得以將原本看似很大的問題轉換為自己現在可以處理的問題規模。

而重擬問題的概念也是基於前述的思考路徑之上,以「思考過程」的模式,重新轉化現狀的具體方式!



如果你覺得這期的內容對你有所幫助,歡迎訂閱!

如有任何疑問、想要分享的想法,也都歡迎隨時回信給 detour.dyl@gmail.com,或是私訊 Facebook、Instagram,我們都很樂意與你一起討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