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3|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城裡的老鷹


我大概是從2020年開始觀看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贊助台灣猛禽研究會架設的鳳頭蒼鷹育雛直播,深受感動,自此播放列表上多了一條,且囊括舉凡加拿大的白頭海雕、樹屋裡的貓頭鷹、城市裡的游隼,世界各地的鳥爸爸鳥媽媽們,天涯若比鄰,紛紛在YT上出現。但當然,這季節最牽動我心的,必然是大安森林公園的鳳頭蒼鷹。


鳳頭蒼鷹為中型老鷹,每年至多孵化1-2顆蛋,期間公鷹負責送餐,而大安森林公園各有巢位分據南北,彼時最知名的是隻因被繫上黃色N2腳環的母鷹「黃N2(恩萼)」,後由於其育兒有成,幾次大雨牠硬是展翼如傘,以母愛遮風擋雨,自此吸引大批線上觀看,甚至還出了同名雨傘。然好景不長,2022年6月30日黃恩萼飛越馬路時遭車撞擊,導致車禍死亡。


而後恩萼的公鷹由於送餐勤奮負責,故亦有別名「廣志」,也就是蠟筆小新的爸爸,和另一隻母鷹小南共結連理,去年和今年都有成功孵化兩隻幼雛,但可惜也均無法順利長大,均疑因毛滴蟲感染而雙亡。


剛晚上九點多看著直播,就看著小鷹喘著喘著就倒下不動,大風一來,小南依舊展開雙翅擋風,心裡一陣酸。


城裡的老鷹,其實活著更加艱難。


2022年2月,一隻在紐約中央公園動物園生活了10多年的公歐亞雕鴞(Eurasian eagle-owl)『FLACO芙菈科』因鳥籠遭不知名人士破壞,因而逃脫,但牠留在了曼哈頓島,開始牠城市裡的生活。有時在中央公園看著民眾慢跑、有時在屋頂水塔、有時在教堂高塔上眺望、有時,甚至出現在民眾的窗戶旁,更迅速的吸引紐約市民的關注。看著牠從動物園圈養到恢復野生本能找到自由,更激勵了更多粉絲。然而2023年2月23日被人發現牠倒地不起,送醫不治,判斷應該是撞到建築物而受傷。


吃了藥的老鼠、夜間造成迷向的燈光、透明玻璃,以及體內高濃度鉛的鴿子,還有因為人類餵食而交叉感染毛滴蟲的各種鳥類。連續兩年的鳳頭蒼鷹幼雛,都是開始大口喘氣、口腫,最後食不下嚥,雙腳一伸死亡,根據猛禽協會的加註說明,毛滴蟲症(trichomoniasis,通常病原為鴿毛滴蟲Trichomonas gallinae)根據德國一篇研究論文,在都市的蒼鷹雛鳥罹患比率是郊區的兩倍;其次,成鳥口腔中PH值比雛鳥低,毛滴蟲無法在較酸的環境中增生,因此吃同樣的肉,成鳥不會發病,但雛鳥就容易感染。


人類其實是一種同理心狹隘的物種,我們的同理心往往只出現在與我們有關的人事物身上,沒有關係,就不會關心。這在動物身上最明顯的例子是,當牠有了「名字」時,也就表示被「擬人化」,從此牠就不再是頭普通的鳳頭蒼鷹,而是我們所關心的『某某』,牠對著鏡頭、牠展翅、牠餵養…牠的一舉一動自此有了各種人性化的意義。


一如紐約這隻芙菈科過世之後,有兩位紐約市議員提出將《鳥類安全建築法》更名為《FLACO法案》(“Feathered Lives Also Count” Act),意指「有羽毛的生命也是命」。要求任何新建、改建的建築,都需採用鳥類友好的設計,例如減少玻璃面積,或透過特殊建材、加裝鳥類安全措施,減少鳥類誤闖建築的機率。《黑暗天空保護法》則要求,城市夜間的戶外照明,都須加裝燈罩,或在晚間關閉,待有人靠近才會亮起,藉此減少影響鳥類飛行的人造光。儘管,根據統計每年紐約約有25萬隻鳥類因為撞擊建築物而死亡。


猛禽研究會的直播就都會在共筆和聊天室當中隨時說明,像是不要餵養野生動物、鳥類,原因是一灑就容易聚集鳥群,而增加不同鳥群之間交叉感染的可能,其中某隻被蒼鷹抓回去,一吃幼雛就感染了;其次,野生動物有著自然的食物鏈循環,在觀看這些不同鳥類的直播當中,難能可貴的正是自然的現實教育。像有次就看到母鳥毫不容情地把弱小站不起來的幼鳥踢啊踢的從高空中的鳥巢踢落,或是母鷹就把死去的幼雛立刻當作食物分食。這也就像是小豬一生出來之後立刻就在母豬的乳頭位置上分了高下,最弱的吸最邊邊的牠也不會再更換位置。


但這沒辦法,大抵這是人類演進存活下來的本能之一,但換個想法,那就好好利用發揮,只要能傳達對於野生動物的正確知識給更多人就是好的,更或者,我們也能像紐約議員的提案一樣,以及無數關於野生保育的歷史發展,當我們越與牠們建立關係,我們也就能更加關心,為牠們的生存做更多努力。


現在看著埋在翅膀裡睡覺的小南,期盼明年牠依舊繼續孵化,寶寶們可以順利長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聽執行長說書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