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5|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臺中市定聚奎居:被結界守護著的美麗建築

聚奎居外圍好像有「結界」,一種能量場。

那是一種經過時間的淬煉,再被好好整理、被好好珍視著的地方,才會散發著的氣息。

是那種真的能用眼睛看到的結界嗎?才怪,簡單說就是當遊客比較少的時候,整個樓房變得很安靜,走過迴廊、拱圈、樓梯,讓人產生的感受吧,那個當下變得很厚實,待在結界裡面,「靜謐」可能是最好的形容。

下雨的那天去聚奎居,我真的心整個都靜下來了,烏日的巷弄間隱藏著的這間老洋樓,它經歷好多事情,但也好好的被保存到現在,如果有去台中時,不妨花個兩個小時,到聚奎居走走吧。

凝視時光流轉的軌跡—聚奎居

隱身在平房巷弄間的華美古宅,聚奎居就位於臺中烏日大肚山腳下的鄉間小路,距離台中高鐵站只有兩公里左右,絕對值得到此一探究竟。

它的華麗精巧,在初踏入時一眼便感受得到,正身是兩層樓的西式洋樓,左右護龍則是傳統的閩式建築,東西方的建築美學融合,傳統與現代建築的交會,形成代表性的建築特色。

它的動人故事,等待著被更多旅人發現,歷經富貴人家的燦爛時光,走過一段荒廢傾頹的歲月,

聚奎居初登場,故事源自這位坐擁百甲田地,重量級的大地主

約在1930年,日治時期烏日地區的富紳陳紹宗先生出資興建聚奎居,陳紹宗先生把這棟宅第取名為「聚奎」,可以他看出最初建造時的心願—「奎」是天上的文曲星,象徵著希望陳家能夠文運昌隆。在日本時代,烏日地區曾經流行一句諺語「無錢找文堂,無米找聯芳」,陳紹宗就是聯芳米店的大股東。聚奎居採用的紅磚、洗石子、洗磨子技術都是在二十世紀初期,新的建築工法,足以作為建築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見證,也能反映烏日的人文歷史。

荒蕪過後,再度重現的風華

國民政府遷台後,陳家受到了土地改革的衝擊,所收受的田租大幅減少,田產喪失,而後陳紹宗先生驟然離世,其後代陷入產權爭奪…….。滄海桑田,人事已非,這棟華美豪宅的產權幾經流轉。在幾乎荒蕪頹傾,漫長的修復工程之後,2020年開始對外開放, 

聚奎居建築立面,正面。作者拍攝


當旅人來到這裡,穿過結界、一步一步走上樓,也許你也可以感受到聚奎居散發的美麗氣息,哀愁只佔很少的成分,來這裡拍拍美照,心情也會跟著遼闊起來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