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7|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28 聆聽

    很多時候在相處上出問題是因為每當溝通時心中早有一句「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於是就不再聽下去了。
    人所呈現表達的,並不一定代表實際上想說的話,這點無論在言語、肢體或文字溝通上皆適用,只跳過過程看結論、用表面摘要意思去解讀一個人的話,會遺漏掉很多真正重要的、說不定是我們真正尋求的關鍵訊息。

    「講了那麼多都不聽,隨便你了。」我不放心你但也不知道可以幫什麼忙,所以只能用唸的。
    「你這樣真的不行耶。」你的狀況我沒有經驗,但跟你比起來感覺我的選擇應該比較好吧?
    「聽話照做很難嗎?你不尊重我!」如果別人不照我想的做我就會感受到存在威脅,因為我渴望透過控制他人作為自己的延伸來填補心中缺乏的自我認同與肯定。

    解讀尚可無限延展,視個體情況而有所差異。

    人與人深度連結藏的密秘藏在聆聽之中,「聽」到一個人不僅限於聽到對方表面呈現的,還包括同時理解對方表面行為與背後的情緒意圖、以及所有呈現要素之間的關聯性。論及生活中總有很多以身試法展現出一個一輩子沒有真正成為一個長大、成熟、為自己負責的「大人」的人,邁入年老後的樣貌。
    聒噪、好管閒事、不善聆聽、尖酸刻薄、尋求心靈、集會,無法獨處沈思、對自己的事情毫無知覺卻對他人評斷有加、不自己學習卻滿心期待從他人那裡獲得新知,成為眾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對象卻還怨嘆世間無情冷漠。

    並非心中不可對外界有所評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十分正常,但就算心中有想法,究竟有沒有必要將自己的主觀評斷四處強加於人?
    不聽人說話的人很討厭,然而這些討人厭行為的背後,他們渴望的是什麼?

    多數時候我們也不曾嘗試去聽見。如果是素昧平生之人不加以理會也罷,若是無法說斷就斷的關係,那麼除了無止盡的無視與反彈之外,是否有更恰當的處理方式?

    「為什麼明明是對方的問題我卻要率先作出改變啊!」

    常常收到這樣的回應。

    的確沒有一定要。但換個角度想,能力越強責任越大,如果我們自覺是比對方還要有意識、要更加擅長聆聽的人,那麼我們就可以善用自身的強大去包容或協助更多無力處理自己問題的人,甚至要用「搞定」來形容也可以,如果這份強大可以讓我們在生活處得更好、甚至獲得更多尊重,何樂而不為?

    就近代而言整體社會發展是由封閉逐漸轉向開放的,我覺得作為後代並非唾棄先代的食古不化,反倒更需要感謝與慶幸自己生在資源相對富裕的年代,說不定未來我們自身也會成為新一代眼中的「老人」,現在就開始嘗試了解上幾代的背景與想法,或許也會對自己與未來後幾代的相處有所幫助,並無損失。

    當然,如果自覺沒有率先打破僵局的能耐也無妨,有時候只需要假裝「聽見」就好了,看見其行為背後的需求、提供情緒上的安撫(或甚至是敷衍),結束話題。
    一句「謝謝你的關心,跌跌撞撞也是成長的一環,我沒問題的!」可以打發八成的撈叨與操心、一句「我覺得你說得有道理(但我不一定有要照做)」可以滿足多數以價值認同需求為基底的對話。

    如果對方的毫無自覺是全面徹底的,那麼肯定連我們究竟是真的聽見還是假的聽見都無法辨別,適度的提供安撫,反倒有可能為自己博得一些好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腦中總有大大小小的煩惱與零碎思考片段。將這些瑣碎的想法記錄下來一面梳理煩亂的心思,同時也是療癒自己的過程。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365天的思考空間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