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男·以撒克·凡亞思
紀錄片導演,現任韶光電影有限公司監製導演。曾執導過多部紀錄片電影《尋找鹽巴》、《海洋熱》、《誰在那邊唱》、《我不流行二十年》……等,入圍獲獎多項國內外影展,如台北電影節、也代表台灣參與內瓦黑色電影節、韓國釜山國際影展。除了擔任紀錄片導演一職外,也有豐富的監製、教學與行政經驗,曾任原住民族電視台節目部經理、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理事長,及金馬影展、台北電影節等臺灣重要影展的評審。
與音樂接觸的契機,一切都要從和角頭音樂與台北縣政府合作拍攝的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開始。
2003年,龍男接到了來自台北縣政府所舉辦的海洋音樂祭的拍攝案子,紀錄政府單位籌備音樂祭的辛苦過程,本來只是單純的活動紀錄,龍男硬是把他拍成了有血有肉、屬於那些樂團與音樂人的紀錄片。
在拍攝海洋音樂祭之前,龍男總是抱持著玩樂團的人不正經那類流於刻板印象的想法,而真正與樂團成員們、這些音樂人接觸後,他才知道自己錯了—玩樂團的人真的超酷、音樂也超讚。於是龍男開始自作主張,只拍攝了自己有興趣的那幾個樂團,並跟攝影師說:
「我就是要拍團的故事就好,他們(政府)不喜歡,我們就賠錢沒有關係。」
最後的成品關於台北縣政府的畫面展現只剩下寥寥可數的幾幕,好在當時的長官非常開明,讓這一部片子到最後不是孤單地躺在政府的檔案資料室,不僅參加了國內外影展,更獲得台北電影節評審特別獎,也自此打開了與音樂紀錄片的創作視野,龍男陸續製作《誰在那邊唱》、《海洋熱2》、《我不流行二十年》等作品。
「從以前我是想要解決自己對於創作渴望的問題,漸漸地往『我是誰』的問題走。」
過去龍男從拍家人、拍友人開始,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必須要去處理兩個問題「我是誰」、「我到底要什麼」的狀況,龍男強調,這是一種很自然而然的自省過程,在沒有答案與技術不足的情況下他選擇出國進修。他在這段時間試圖去歸納這些發問,認為台灣的認同問題會是他很想去研究與著墨的命題,然而這個命題是廣大、過於發散的,在這個大命題之下他沒有辦法直指核心。回頭審視後才發現,原住民與原民音樂的題材可能更是他有底氣去把握住的。
每一位創作者的創作生涯總是在面對各種問題與解決之中來回擺盪,龍男表示「其實每一支片子都會碰上不同的問題,不太可能因為拍完了某部片子,未來就不再解決這個問題」,隨著經歷成長與人生階段的變化,看待事情的角度也會跟著有所轉變,從單身到結婚生子,現在小孩也進入青春期,同時間裡真實生命的生活創作看似與創作是平行的兩條線,但其實是互相交錯、彼此交織的。過去曾面對的問題,轉了一圈還是會經歷一樣的過程:
「我為什麼要拍/寫這個故事、透過這個故事我要傳達什麼、在這創作的過程中我會有我的觀點嗎、我是服務它(作品與議題本身)呢?還是它來配合我?」
龍男認為,「紀錄片」只是電影的形式之一,另一種說故事的方法,涵蓋了科幻片、歌舞片、動作片與紀錄片……等等,統稱他們為「電影」,一種用影像說故事的創作,而紀錄片是以「真實的人物」所發生的「真實的故事」為背景所創作。龍男討論中也提及,紀錄片本身也非完全的真實,「沒有(不存在)所謂絕對的百分之百客觀」。雖然在台灣紀錄片中仍有不少寫實派創作(無修改、不介入),但近年來影視圈逐漸不會強調紀錄片要完全寫實,在國外真實與否的界線已經越來越模糊。
以「偽紀錄片」來說,就是在挑戰紀錄片真偽感的常見形式之一,過去龍男曾經執導過一部偽紀錄片作品《遺忘的M2》,內容是作為宣傳廣告為某部電影所拍攝的紀錄花絮,讓觀眾以為真的有一部這樣的電影要上映,「這部片很難看」是龍男從觀眾回饋中獲得最好的反應。《誰在那邊唱》是他2009年拍攝圖騰樂團的紀錄片,龍男大方表示其中也有演出的成分,在樂團吵架的那段其實是「SET」過的,吵架的情節與事件是真實的,是發生過的,但呈現上是再現的。導演介入拍攝事件也牽涉到道德判斷與否,對龍男來說他一定會徵求拍攝對象的同意,去對話說服或是找其他方式來代替,也是保持拍攝關係的重要原則,「如果被攝者也不支持導演完成片子的話,對於彼此關係、完成這部影片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完成影片後還是想維持朋友關係。」
紀錄片是沒有劇本的拍攝,但是通常會有一個故事的方向,對龍男來說就像是開著手機導航要前往台北火車站,但是在路途中看見或發現了什麼事物而想要偏離導航裡的路線走,但目標是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