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大師專訪—雜食系紀錄片導演楊力州:推不倒高牆,就蓋階梯跨過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楊力州

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有限公司導演導演、監製。以《新宿駅,東口以東》獲金鐘獎非戲劇類最佳導演獎,並多次入圍金馬獎,更以《奇蹟的夏天》榮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近年的《怪咖》系列拍攝計畫深入校園、培育18位新晉導演。


雜食系紀錄片導演的田調經驗談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雜食長大的小孩。」


當楊力州拿起攝影機,他不只關注特定的議題,他的觀景窗裡不會只有單一的畫面,應該是五彩斑斕,充滿各種生命的景色。在他的影像書寫中,他自己的創作核心在談論「偏見」,但創作這麼多主題的作品中他也漸漸察覺,「偏見的高牆」不曾因為他的作品倒下,拍攝無數題材,對他來說,他能做到的就是在偏見上提出不同可能的看法。


「我老實跟你講,那堵高牆越來越高。你好像消弭了某一部份的偏見,但有另一個面向的偏見又長起來了,所以偏見的這堵高牆一直都存在著。」


擁有豐富拍攝經驗的楊力州,談論田野調查的經驗自然也是信手捻來。他表示,很多時候我們在進行田調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可能是源於自己,「那個阻礙你的是你自己,是你自己阻礙你自己或是那個刻板印象阻礙了你自己。」在進行議題的田調前,或是途中我們常常被自己固有的刻板印象,也就是「偏見」所影響到做田調的方法、設計問題、或是自己的主觀想法。

楊力州強調,做田野調查最重要,同時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去「安靜傾聽,不搶話」,將自己融入在拍攝場景中,鏡頭後的導演並非隱身消失於作品裡,而是自然的身在其中。然而,面對故事取得,除了要花時間與被攝者打好交道,更要讓對方願意說出來,楊力州表示,他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不急於從他人口中得到故事,反過來先告訴對方自己的故事是什麼」,在對等的狀態下,友好地去展開一段對話,是一種田野調查的方式,也是一種做人的道理。

現場工作照。(提供/楊力州)

現場工作照。(提供/楊力州)


做有思考的選題,做有意識的創作

紀錄片在選題上,楊力州說「不可能是應觀眾原因」,他認為影片的獲得觀眾與影展的青睞,重點在於你以一個很棒的切角去說故事,這個角度是透過你的思考、主動尋找、辯論探討中得到的答案,


「答案不應該由Google來告訴我們」。


通常他的編製團隊大約落在四人左右,包含製片、導演、攝影和攝影助理,這樣的編制算中小型的規模,面對不是演員的素人,一群人浩浩蕩蕩的大製作反而會讓他們無法自在的進行拍攝。「可能有些人他們並沒有前前後後一起讀,(爭議片段)會成為批評我的一個材料,可是我並不是那麼在乎。所以我覺得我應該要把它擺進來。」如何決定片段是否要使用,其實主要還是要服務於完整作品的敘事,有時候那些可能會招來他人批判的片段,楊力州仍然會採用。


現場工作照。(提供/楊力州)

現場工作照。(提供/楊力州)


拍片主軸走錯路的情況,也偶爾會發生。《被遺忘的時光》的拍攝過程中,楊力州一直想要去呈現失智症患者的遺忘狀態,攝者與患者的世界存在於不同的位置,這牽扯到的不僅僅是存在或現實的紀錄,更多地去觸碰到的哲學的思索,然而他卻在這裡卡關,認為自己無法拍出(描繪出)那個確切的狀態,而在某一天他才恍然大悟:

「如果沒有看見記得、沒有呈現記得,遺忘就不會存在了嘛。那我一直在拍遺忘,那它就不會存在,我應該先去拍記得這件事,我透過好多好多的記得,就可以讓遺忘存在。」

原以為找到了答案,卻在作品進入剪接環節的時候,與剪輯師發現了其實自己一直搞錯方向:


「這整部片根本不是在講遺忘,也不是在講記得,而是在遺忘跟記得的中間有一個東西,叫做忘不了。」


現場工作照。(提供/楊力州)

現場工作照。(提供/楊力州)


我用十八部片養新人,紀錄片需要更多元

近年來楊力州從導演投身監製的工作,身分的轉變是一種全身的學習,他也在其中找到了先前「偏見高牆」的問題解答:「我找到一個比推倒它更好的方法,就是跨過它。」,不只必須透過理解、大量閱讀、溝通與拍攝紀錄片,只有一個人是做不到的,所以他找了一大群年輕創作者一起蓋階梯。


「我每拍一部紀錄片,就疊一個階梯,十八部紀錄片我就有十八個階梯,我推不倒這個高牆,但我可以跨過這道高牆。」


楊力州開啟了「怪咖系列」紀錄片的影像計畫,與十八位新生導演合作,並幫他們尋找、籌措資源。楊力州表示,這些導演是劇組裡最菜的人,往往他找來的攝影、配樂或是剪輯,都是業內響噹噹的資深大師,而這樣對於新導演的培養有相當顯著的效果。他利用自己的經驗與人脈協助這些新鮮創作者們完整的走一次作品,他認為這樣的經驗可以「一部抵四年」。


「紀錄片他是一個很寬的光譜。」


紀錄片有一些是具有實驗性精神的、新創的,楊力州認為我們需要這些非常有創作核心、原粹的靈魂,同時也需要符合金馬獎或是普羅大眾的作品,通俗與實驗這兩端並行是能夠幫助台灣相對較弱的文化想像去做發展與開拓;同時OTT平台的蓬勃發展也是延續未來紀錄片生命周期的好利器,我們將觀影體驗從浩大的影院觀眾席上,拉回家裡鬆軟沙發前的電視螢幕,甚至是置於手上的手機、平板畫面,創作者因此擁有了遠超乎過去數量的想像群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REDITS - 讓每個創作者的名字被看見
3會員
12內容數
我們致力協助每位影視創作者的創作與學習之路。 ​ 探索優秀作品、尋找合作夥伴與創作舞台,進修專家大師的課程講座,讓每個創作者的名字被看見!
2024/07/10
我們最早就是在做動畫,從一般廣告開始,慢慢去擴展不同的類型,比如說遊戲、角色動畫、電視與電影的特效……等等,但是越做越專業的情況下,我們就想再去做一些延伸,像是虛擬攝影棚跟虛擬製作,我們找到這些工作項目的共通元素去發展,甚至到後面我們還去做互動設計、沉浸式多媒體展覽與現在時下最熱門的AI生成技術。
Thumbnail
2024/07/10
我們最早就是在做動畫,從一般廣告開始,慢慢去擴展不同的類型,比如說遊戲、角色動畫、電視與電影的特效……等等,但是越做越專業的情況下,我們就想再去做一些延伸,像是虛擬攝影棚跟虛擬製作,我們找到這些工作項目的共通元素去發展,甚至到後面我們還去做互動設計、沉浸式多媒體展覽與現在時下最熱門的AI生成技術。
Thumbnail
2024/07/08
楊力州的父親有一個畫家夢,但為了生活,他的父親帶著全家從彰化溪湖舉家北漂,在新北地區搬過一次又一次的家,五股、三重、蘆洲、板橋一帶全都住遍了,最後才落腳在永和。只有小學畢業的父親非常熱愛繪畫,在那個年代的價值觀裡,畫畫「不能當飯吃」。
Thumbnail
2024/07/08
楊力州的父親有一個畫家夢,但為了生活,他的父親帶著全家從彰化溪湖舉家北漂,在新北地區搬過一次又一次的家,五股、三重、蘆洲、板橋一帶全都住遍了,最後才落腳在永和。只有小學畢業的父親非常熱愛繪畫,在那個年代的價值觀裡,畫畫「不能當飯吃」。
Thumbnail
2024/07/06
在影音串流平台尚未竄起的年代,我們可以見到台灣電影向外輸出的外銷成績多半集中在愛情片,例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等片在東亞、東南亞與華語地區都有不錯的成績……
Thumbnail
2024/07/06
在影音串流平台尚未竄起的年代,我們可以見到台灣電影向外輸出的外銷成績多半集中在愛情片,例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等片在東亞、東南亞與華語地區都有不錯的成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向藝術大師楊英風先生(1926—1997)致敬
Thumbnail
向藝術大師楊英風先生(1926—1997)致敬
Thumbnail
作品融合了當代藝術和電影語彙,發掘圖像創作過程背後的複雜生產機制。參與過亞太、愛知三年展與各大國際雙年展;也曾在森美術館、尊彩藝術中心、北師美術館、鳳甲美術館等舉行個展。身兼策展人的展覽包括亞洲藝術雙年展(2019)、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2018)等。
Thumbnail
作品融合了當代藝術和電影語彙,發掘圖像創作過程背後的複雜生產機制。參與過亞太、愛知三年展與各大國際雙年展;也曾在森美術館、尊彩藝術中心、北師美術館、鳳甲美術館等舉行個展。身兼策展人的展覽包括亞洲藝術雙年展(2019)、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2018)等。
Thumbnail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雜食長大的小孩。」 當楊力州拿起攝影機,他不只關注特定的議題,他的觀景窗裡不會只有單一的畫面,應該是五彩斑斕,充滿各種生命的景色。在他的影像書寫中,他自己的創作核心在談論「偏見」,但創作這麼多主題的作品中他也漸漸察覺,「偏見的高牆」不曾因為他的作品倒下。
Thumbnail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雜食長大的小孩。」 當楊力州拿起攝影機,他不只關注特定的議題,他的觀景窗裡不會只有單一的畫面,應該是五彩斑斕,充滿各種生命的景色。在他的影像書寫中,他自己的創作核心在談論「偏見」,但創作這麼多主題的作品中他也漸漸察覺,「偏見的高牆」不曾因為他的作品倒下。
Thumbnail
楊力州的父親有一個畫家夢,但為了生活,他的父親帶著全家從彰化溪湖舉家北漂,在新北地區搬過一次又一次的家,五股、三重、蘆洲、板橋一帶全都住遍了,最後才落腳在永和。只有小學畢業的父親非常熱愛繪畫,在那個年代的價值觀裡,畫畫「不能當飯吃」。
Thumbnail
楊力州的父親有一個畫家夢,但為了生活,他的父親帶著全家從彰化溪湖舉家北漂,在新北地區搬過一次又一次的家,五股、三重、蘆洲、板橋一帶全都住遍了,最後才落腳在永和。只有小學畢業的父親非常熱愛繪畫,在那個年代的價值觀裡,畫畫「不能當飯吃」。
Thumbnail
與音樂接觸的契機,一切都要從和角頭音樂與台北縣政府合作拍攝的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開始。 2003年,龍男接到了來自台北縣政府所舉辦的海洋音樂祭的拍攝案子,紀錄政府單位籌備音樂祭的辛苦過程,本來只是單純的活動紀錄,龍男硬是把他拍成了有血有肉、屬於那些樂團與音樂人的紀錄片。
Thumbnail
與音樂接觸的契機,一切都要從和角頭音樂與台北縣政府合作拍攝的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開始。 2003年,龍男接到了來自台北縣政府所舉辦的海洋音樂祭的拍攝案子,紀錄政府單位籌備音樂祭的辛苦過程,本來只是單純的活動紀錄,龍男硬是把他拍成了有血有肉、屬於那些樂團與音樂人的紀錄片。
Thumbnail
這篇藝評介紹了在觀賞《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及《在縫隙中拾起》兩檔展覽的感受和內容。
Thumbnail
這篇藝評介紹了在觀賞《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及《在縫隙中拾起》兩檔展覽的感受和內容。
Thumbnail
關於往後的規劃跟一些介紹,都歡迎來打招呼,不用很嚴肅。
Thumbnail
關於往後的規劃跟一些介紹,都歡迎來打招呼,不用很嚴肅。
Thumbnail
在「景框之外的故事」這個平台中,希望透過與各種影像的對話,包括電影、影劇、紀錄片與人物故事,試圖譜寫出景框之外的另一種風景。若想看到投稿其他平台的文章,歡迎追蹤我的FB和IG:景框之外的故事。
Thumbnail
在「景框之外的故事」這個平台中,希望透過與各種影像的對話,包括電影、影劇、紀錄片與人物故事,試圖譜寫出景框之外的另一種風景。若想看到投稿其他平台的文章,歡迎追蹤我的FB和IG:景框之外的故事。
Thumbnail
推薦度:★★★★☆編劇(同時也是導演)楊閔皓,於劇後座談中坦誠,《戲人》所描繪的是他本人前幾年憂鬱症時期的精神及生活狀態。
Thumbnail
推薦度:★★★★☆編劇(同時也是導演)楊閔皓,於劇後座談中坦誠,《戲人》所描繪的是他本人前幾年憂鬱症時期的精神及生活狀態。
Thumbnail
繁花依然王家衛 演員的一個眼神,畫面的氣味,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是靠時間積累出來的, 那是再炫目的影像手法,也不可及的深度。
Thumbnail
繁花依然王家衛 演員的一個眼神,畫面的氣味,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是靠時間積累出來的, 那是再炫目的影像手法,也不可及的深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