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2|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電影】噤界:入侵日

《噤界》當年電影中只有相當簡單的背景設定與故事概念,卻因為導演成功的塑造出一個連電影院觀眾都不敢出聲音的環境而聲名大噪,尤其是只要一提到「踩釘子」,大概每個看過的觀眾都能瞬間回想起那一幕,甚至產生同樣感到那股椎心刺骨的劇痛,卻又下意識地想忍住大叫的感覺。續集則稍弱一點,但也是維持了那種驚惶又極度壓迫的氣氛。

那麼強調描述外星生物入侵地球第一天狀況的《噤界:入侵日》表現如何呢?我看完的感想是還好當初《噤界》是從時間表的一半開始演。因為入侵第一天不用說一定非常的「吵」,完全失去當初以極限無聲塑造環境壓力的特色;另外還有個顯而易見的原因:各種雷包一定超乎想像的多。


【以下涉及劇情】


其實可以想見讓「安靜」成為一種對比出來的狀態會讓故事比較好繼續下去,就像《噤界:入侵日》中許多人的各種動作、衣物摩擦、低聲細語,感覺都是在《噤界》中會被秒殺的舉動。但這是因為一開始大家只是降低音量,相對大聲的生物就會被獵殺,於是隨著環境越來越安靜,觸發怪物行動的音量閾值也會越來越低,最後就會打造出像《噤界》中那樣幾乎一點聲音都沒有的世界。可是當整個故事以倒述方式回推到第一天,在之前電影中建立起的強烈印象,就會讓人覺得《噤界:入侵日》充滿了自殺炸彈。

尤其電影中我最不能接受的一幕就是全紐約市的人「一起」走在大街上。到底警覺心要有多低才會覺得當對手是聽覺極度靈敏的怪物時,還一群人大搖大擺地塞滿大街,在路上齊步走是很安全的一件事?難怪這群怪物可以在三個月內殺光全地球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也太沒危機意識了吧?

整部片給我的感覺比較像是一趟「癌末病人的安寧療程」。也許這樣形容有點怪,畢竟一般印象安寧療程應該是要平靜安和的度過,但整個故事實際上就是一名癌末病人在生命的盡頭時找到面對自己、面對死亡的方法,只是這段自我療癒的過程剛好碰上世界末日而已。這或許可以算是這部片的創意之一,畢竟它用驚悚片的規格拍出一段試圖讓人思考生命意義的故事,只是當作品的外殼是個強而有力的品牌,而內裡的故事實際上與整個品牌並沒有這麼強烈的關聯時,很難說這部電影是成功還是失敗。

露琵塔尼詠歐感覺上有點大材小用,她詮釋這個癌末病人在末日的心態變化還不錯,可是以她的實力可以直接演一部就用這個題材為主的電影而毫不費力,《噤界:入侵日》反而讓這項不錯要素的處境變得有點尷尬,到底要算是主軸還是枝微末節的小事?

約瑟夫奎因從一出場我就看半天,一直在想我到底在哪看過他?後來才想起是《怪奇物語》中的地獄搖滾樂手,沒辦法,兩者形象實在差太多了。只是,地獄搖滾樂手還是帥個一百萬倍吧。

結果這部片最大的亮點與真實主角,其實是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噤界:入侵日
3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