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打這篇文章的當下,總預算案已經三讀完,這個提案也通過了,但對於我旁觀了十幾年的這個組織,看到它以這種提案方式出現在視野中還是有點感嘆。這看起來有點像是火燒到自己頭上才知道痛,或許吧,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於這個面向比較有接觸,才覺得自己好像可以稍微說點甚麼。
但是當然啦,還是立個免責聲明,這只是個人感想,我也不在整個流程中的核心,只是很邊緣的旁觀這一切,一切都只是以自身的經驗與印象為出發點做描述與推測,也不一定會為地礦中心加到甚麼分,只是個人的喃喃自語。
話又說回來,整個爭議中比較弔詭又令人感到無奈的地方,在於各單位真正知道整個預算流程內容細節的人,多少礙於自身身分而要迴避這些紛爭;身處風暴中心的執政者、政黨、立委與助理團隊,又難免會為了一些策略操作而對這些提案背後細節做出部分放大、部分縮小的取捨。於是周遭的支持者、反對者對這些事情多半是一知半解,甚至也有只是看到自己支持的人說甚麼就認為甚麼是對的這樣單純的人,只因為他們只是單純地想要相信自己支持的那一方是正義。「資訊不對等」大概是整個預算風暴中最關鍵的問題。
圖片來源: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監督平台【持續更新】READr 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監督平台
回到提案吧,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是前年 (2023) 行政院組織改造時才將原本的中央地質調查所與礦務局合併為地礦中心,要建立這個前提也跟提案本身有關。「鑑於經濟部地質調査及礦業管理中心辦理地熱探勘不力,礦業用地監督管理欠佳,…」剛看到這一個提案理由的前因我就笑了,「辦理地熱探勘不力」是地質調查;「礦業用地監督管理欠佳」是礦業管理,這個「原因」看起來就像是兩邊各挑個理由出來當替死鬼,找個藉口鎖你 30% 業務費預算。回去對照去年12月25日開的經濟委員會,隨便舉個【356】案講區域地質圖繪製、【357】案講活動斷層數量落差、【359】案講砂石碎解洗選場管理,至少都有好好說明為啥要提這些案耶,結果要統一鎖全中心業務費預算卻一句話帶過。
圖片來源: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監督平台【持續更新】READr 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監督平台
而且這「一句話」,礦業管理那塊我真的是沒啥接觸,但地質調查那邊的「辦理地熱探勘不力」,我相當好奇提案的立法委員-雖然名字掛林思銘委員,但看來只是黨團推出來擋箭的代表-背後慫恿黨團這樣提案的委員或助理,認真研究過、或知道地熱探勘所涉及的層面與領域嗎?這段話或許會被延伸解讀成情緒勒索。但就我所知的地礦中心,實際第一線處理「全台」地熱探勘計畫的基層承辦技士大概就三、四個人吧,目前地礦中心的地熱探勘計畫區域大概九到十個案場,等於每個人要背兩、三件案子在身上。在外面的業界,一個專案經理或許背三件案子以上是常態?但公司專案經理的「上面」是誰?組長、主任、執行長、了不起集團總裁吧;承辦技士的上面?部長、院長、立委諸公、甚至是可能正在用電腦、手機,用「電力資源」看這篇文章的你我,國家未來能源政策走向一部份是這些人要扛。
一件地熱探勘案,背後涉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地質調查、鑽井(鑽井根本是工程面),接觸這些案子就像一個醫生同時要知道如何置換心臟瓣膜又要開顱處理蜘蛛膜下腔出血;像一個律師要處理金融法爭議還要開刑事訴訟庭順便打個離婚官司;一個竹科工程師要他開發面板再兼個晶圓代工;一個高中教師上堂教完歷史下一堂順便教個地理。道理我都懂,但為什麼那隻鴿子這麼大?這些承辦技士、專案經理,能做的就是努力試著理解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以自己所學基礎去檢驗專案本身的進程有沒有問題,而地礦中心對於台灣目前地熱探勘的結果也大多數都公開在資訊平台上了,雖然那個資訊平台的點閱率大概比尹錫悅的支持率還可悲,雖然整體在地熱探勘方面的資訊呈現與深度廣度還需要加油,但我真的做不出沒頭沒尾的以一句「辦理地熱探勘不力」將他們付出的心力一筆勾銷這種事。
此外再回顧前段,為什麼要舉去年經濟委員會中那些提案為例?因為那佐證地礦中心要做的事情不是只有「地熱探勘」跟「礦業用地監督管理」。這幾天台灣發生地震,一般人直覺想到的大概是去中央氣象署看地震資訊,但是地震多半容易發生在斷層帶,台灣的活動斷層調查業務就是由地礦中心負責;要新建大樓、要都更,建築用地有沒有土壤液化,會不會地震來跟著傾倒變形,土壤液化潛勢分布就是地礦中心的調查業務;颱風來,狂風暴雨會不會導致山崩,要不要提早撤離,如何知道哪邊具有大規模崩塌的風險,這也是地礦中心負責的業務;以為台灣沒有礦嗎?沒有礦當年就不會因為《看見台灣》捲起的《礦業法》風波搞得執政黨灰頭土臉,礦業法主管機關經濟部指定的專責機關是誰?地礦中心。蓋房子興辦建設要用到混凝土,混凝土需要用到砂石資源,砂石是礦喔,也應該聽過盜採砂石吧,這些事情的中央主管機關?經濟部地礦中心。地礦中心有這麼多涉及一般民眾日常居住安全的業務,然後僅憑「地熱探勘」、「礦業用地監督管理」這兩個完全沒有提及上述業務的理由,就要凍結全中心眾多業務內容的業務費 30%,立委說要幫全民監督總預算,那這種粗糙的提案算不算「監督管理欠佳」?
資料來源:經濟部地礦中心 https://www.gsmma.gov.tw/nss/p/index
這次大多數預算相關提案中講到的都是凍結或刪除業務費,從先前的中研院業務費爭議可能就有很多人會疑惑業務費跟助理薪水有啥關係?以地礦中心相關的這個提案來當例子好了,地礦中心編列的預算裡,比較大的項目大概有人事費、業務費、設備與投資,總共約十億的預算中,人事費 2.6 億、業務費 5.4 億、設備與投資 2 億,人事費用是用來養「地礦中心編制」下的職員、助理等人,也是法定的公務員薪水與義務支出,本來就不會動;設備與投資費用不要看到投資就胡思亂想,兩億絕大多數都用在地礦中心相關資料庫的軟硬體維護上,前面講到的山崩有山崩地質資訊雲端服務平臺、土壤液化有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土石資源有土石資源服務平台,其他還有很多資料庫。
那業務費要做甚麼?細項內容就需要真正有在經手預算編列業務的人才能解釋了。但除去一般印象中的地礦中心人員旅費、運費、地礦中心買筆的錢、網路、水電之外,真正重要的是研究計畫標案的經費也要從業務費支出。前面以地熱探勘為例有說到,一個承辦可能要負責兩、三個地熱探勘區域,那他要一個人背著三、四種地熱探勘所需儀器到現場花一年探勘總和可能上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嗎?想也知道不可能。於是就會委託學校、研究機構、民間廠商等等來幫忙處理這些工作,這就是政府標案的一部份。那標案發包出去,十萬經費做上百平方公里的地熱探勘普查,這種芭樂價不會有人接,一件標案通常都上百上千萬,更不用說地熱探勘要鑽井,台灣目前要鑽口地熱井,經費規模就是千萬起跳。這些發出去的標案,他們也有他們要養的雇員、助理,也有他們的「人事費」、「設備與投資費」,這些都是你單單在地礦中心預算案「業務費」這個項目裡看不到的更細微條目,要去找各研究計畫的契約工項。我想中央研究院的業務費,或許也存在類似的結構。中央機關的「人事費」,支應的是中央組織編制下的人事費用,但外圍間接牽連的雇員、助理與各項雜支,有時候並不是預算案中幾個格子就可以完整描述。
這就想到之前有立委對中研院業務費的回應,說與一般學校的業務費也差太多,但學校單位的業務費,或許真的就是計劃編制中的人員旅費、買買文具、網路水電等「業務」費用,但中央機關的「業務費」,很可能要用來養數個完整的「研究團隊」,兩者的規模本來就很難相提並論。
稍微岔個題外話,去年經濟委員會的【356】案提案內容,提到地礦中心編列的地質圖繪製業務費預算項目,為什麼要把原本的野外調查為主改成以室內彙編與分析為主,要地礦中心提出書面報告。說實在的我不知道地礦中心是怎麼規劃考量或會如何回答這題,但單憑我個人直覺想法,就人手與經費不足。地質圖繪製是很專業的項目,平地跑跑找地質露頭或許還簡單,進山區就要登高、溯溪,走一堆平常沒人走的路,甚至要自己開路,一進山區可能野營個一、兩週是常態,有時還要委託當地原住民協助帶路進山,深山荒林裡有些甚麼野生動物也是未知數。在這種嚴苛的條件下,民間地質技師都不一定肯接受委託了,更何況是絕對不只負責繪製地質圖業務的地礦中心承辦,再加上還或砍或凍結的限縮了整體業務費用,我相信還是有地質學者會很熱血的認為應該要好好的實地調查全台地質細節,但這股熱血不知道有沒有隨著預算案被凍結。
5.4億的業務費,凍結30% 是1.6億,佔今年地礦中心總預算的16%,這還只是超粗略的算,因為還沒有算上最一開始的「通案刪減」。當然再說一次,預算編列這種核心工作我完全碰不上邊,以上也只是從現有公開資料以及個人經驗拼湊的結果,要是有更熟悉預算運作的人歡迎指教。
資料來源:經濟部地礦中心 https://www.gsmma.gov.tw/nss/p/E005b
至於都提到了一開始的通案刪減-這一連串風波的起源,有些話也是想順便提個幾段。爭議一開始是一張紙上直接以中央機關與所屬為目標砍了一大票預算,引起了軒然大波,連中央研究院都忍不住發聲明請命,於是立委與黨團大概是思考後覺得的確不妥,於是就一些項目做出了部分讓步。但讓步的提案內容真的是一看到就讓我大笑出聲。1月17日的院會結果,以國外旅費為例吧,各單位統一減列60%,接著列出諸多單位如外交部、國防部、警消、中研院、國科會等統刪15%;總統府、行政院、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中央氣象署、國家環境研究院、國家海洋研究院等則是可以用其他項目替代。機關很多,但我列的這些,要嘛是看就知道與出國考察有密切關聯的機關,要嘛就是研究單位。前面有提到,地礦中心被挑毛病的理由之一是地熱探勘不力,問題是地熱應用在台灣本來就是新興研究項目,甚至放眼全世界目前也還在發展期,在地熱相關研究人員努力地想要與國際接軌,到國外向位居地熱開發前端國家取經的時候,你砍國外旅費。甚至一票研究單位都列了;台灣地震頻繁,負責預警的中央氣象署列了;專責業務與居住安全、建材管理都有關聯,但地礦中心不在考量內。
我承認一開始多少覺得自己大概是長久以來的習慣-從地質界看全部,覺得台灣真的很不重視地質科學,才會有這種結論。但隨著後來地礦中心相關提案的出現,再到1月20日的院會,我發現這個「通案刪除」的讓步與妥協比想像中神奇耶?打這篇文章的當下還沒有看到立院的議事錄,還沒有正式的立法院紀錄,但這個提案修改內容,實在給我一種「1月17日的院會時因為先前提案引起許多反彈,所以要做修改,但我只改到這一天有想到的單位」這種感覺。經濟部下轄都沒有值得立委多加考慮放寬的單位嗎?原住民則反正都是原住民了,所以原住民族委員會不用考量出國與其他國家原住民做文化交流的可能性?不知道之後公告會不會「再」修改,但現有資訊給我的印象有點…神奇?
圖片來源: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監督平台【持續更新】READr 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監督平台
再來是通案刪減中一個很微妙的論點:「就是要刪3%。」乃至於整個總預算案爭論到最後也很多人說總共也才刪6.63%。但整體來說,為什麼「刪預算」會漸漸成為一件好像理所當然的事情?有接觸過報價或預算的人大概都知道一個其實很莫名其妙的眉角:「要報高一點,要給人議價空間。」而砍價者也會理所當然覺得:「一定有報高,我要砍一點。」再回過頭來報價者又會因為砍價者一定會砍,所以一開始報價一定要墊高。整個砍價心態好像內建在每個人心中一樣。這該算是人性的一環嗎?但這應該被視為正常嗎?或許是很理想化的想法,但更慎重的評估合理支出與收入的平衡,據此作出相應的預算與審查流程,這樣的環境不該追求嗎?
圖片來源: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監督平台【持續更新】READr 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監督平台
老實說「針對114年度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單位預算案中編列之業務費,提案凍結30%,俟向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提出預算執行情形之專案報告,經同意後始得動支。」的確也不算砍死。就往年而言,甚至是之前的委員會提案,都會有凍結部分經費藉以要求單位提出說明的例子,凍結幾百萬也是要提專案報告,凍結30%、70% 也是要提專案報告,只是整件事情加上近來的整體局勢參雜在一起做聯想,實在很難讓人不多心。而且還是忍不住再多嘴幾句,那這個提案中的專案報告,是要針對提案內容的「辦理地熱探勘不力」、「礦業用地監督管理欠佳」做專案報告呢,還是要針對全中心的所有業務提出業務費解凍專案報告呢?又再可能口氣有點衝的問一句:「認真用心做出的專業專案報告,能不能受到認真用心的專業審查呢?」
但這次事件倒也是辛苦立委諸公了,用心良苦讓大家知道國家總預算會牽涉到的廣度與深度,只是不知道到底要動到怎樣的龍根,才能真正撼動並凝聚全國群眾的「高度」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