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失業那些小事|說話排序

惱人的同事,讓我最近發現說話排序對我的重要性。

例如,我發現我突然以前不能理解的同學對於這種說話方式的反感,而如今也會引起我心裡的自責與憤怒。這也是一種對於過往的同理與諒解。

例如,當情緒化的詢問我: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

用問句當起手式,除了讓我一開始聽不明白對方到底想表達什麼之外,我還會先感覺情緒被擺在前面,然後回答為什麼我會做這件事情。而我會受到對方的情緒影響,感覺對方的情緒而不知所措,甚至引發後續我也連動的自責與憤怒。有的時候甚至我很難短暫在時間理解釋為什麼我這麼做,但如果我沒有解釋清楚,我又覺得彼此之間會產生誤會。而我討厭別人誤會我。

事實上,這個問句想表達的其實是我希望你怎麼做。怎麼做。是一個結果。但問你怎麼做,是問過程。

例如,我希望你可以把這個東西放在A處,但當對方不知道所以放B處,

說法如果是:為什麼你要把這個放在B處呢?

跟說法如果是:這個東西如果放在B處會造成什麼結果,或者公司的邏輯是放在A處,像是,這個東西要擺在那裡唷,如果擺在這裡別人會找不到。

同樣是一個目的性,結論就是讓對方明白希望這個東西擺在A處。

尤其當為什麼放在前面的時候,還被加強語氣的時候,更讓人感覺這個為什麼不是單純的只是想要問為什麼。

又當一個人說,

(1)請問這個東西是放在哪裡啊?跟 (說話者問放的位置)

(2)為什麼要這個東西放在那裡? (為什麼別人不放,你放)

(3)為什麼要這個東西放在那裡(問你放在那裡的原因是什麼?)

跟(4)這個東西是放在哪裡,你不知道嗎? (說話者假設你已經知道,但為什麼你不知道的理由)


有點日文的概念是,日文會把動詞放在最後,過程放在前面。而這個過程,你又可以看出整句話,重要的是人,是事,還是什麼說話者想要強調給對方聽的事情,例如,

是我,上星期五去日本。(強調去的人)

我是,上星期五去日本。(強調時間)

我上星期五去的是日本。(強調地點)

同樣是一句語句排序順序差異的話。但給聽者所聽到的資訊上並不一致。


更多的時候,很多事情不是說話的問題,是說話的人的問題。尤其當兩方權力不對等的時候,權力低下者更需要花時間與心力去理解對方說什麼。很多時候不是聽話的問題,而是從話之中延伸的問題,有的時候隱藏了許多說話者未說出口的理由,以及聽話者解讀一件事情的信念。而不要讓彼此之間成為一種溝通上的鴻溝。


把自己調整成能夠用對方視角去看見問題的狀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