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濱臨「亞得里亞海」,是巴爾幹半島中擁有較長海岸線的國家。
記得領隊第一天介紹時,還特別提到:『就是「阿爾巴尼亞」在聯合國帶頭提議「排我納匪」案,最終迫使臺灣退出聯合國云云』。
然後我發現團員幾乎全無反應?
也難怪嘛,1971年「退出聯合國」時,這群老師們都還沒出生呢!
「阿爾巴尼亞」,是歐洲中最不發達和收入較低的開發中國家之一,在某地區的道路兩側,還可見到簡易的開採石油設備正在運作。
「阿爾巴尼亞」在歷史上飽受不同種族的佔領與統治,在冷戰時期還實行社會主義,所以也留下了許多風格迥異的建築遺跡,以及在強力鎮壓統治時發生的「白色恐怖」傷痕。
「阿爾巴尼亞」擁有較典型的「地中海型」氣候,在農作栽種上主要以「橄欖樹」及「葡萄」為主。
幾乎每間餐館、每張桌子上都會放上「橄欖油」以及用葡萄釀造的「發酵醋」。
當然,聽說啤酒比水還便宜,餐餐佐啤酒似乎也是不錯!
※※※※※※※※※※※※※※※※※※
【克魯賈Krujë;Kruja】:
「克魯賈」在中世紀原為「阿爾貝爾公國」的首都,是阿爾巴尼亞中北部的一個城鎮,離首都「提拉那(Tirana)」約20公里,也是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斯坎德培(Skanderbeg)的故鄉。
位居山頂上的「克魯賈城堡」就是十五世紀時列日聯盟領導人斯坎德培(Skanderbeg)抵禦奧斯曼帝國的3次圍攻的重要堡壘。
我們第一晚就下禢在此堡壘附近的旅館,所以能以輕鬆悠閒的步伐來參觀這個城堡。
「克魯賈博物館」除了有居高臨下眺望城鎮美景的優勢外,更收藏了許多中古世紀的文物,讓訪客可以深入了解當年抵禦奧斯曼帝國的凶險。
在城堡前的街墎也形成販賣紀念品的市集與店家,絡繹不絕的觀光客幾乎把窄小的街道擠爆;幸好,深夜或微亮之際,人聲湮息,山城堡壘那樸實堅毅的一面才能綻放在旅人面前。
【提拉那Tiranë;Tirana】:
巴爾幹半島幾個國家的道路設計很有趣:十字路口採用圓環讓車輛轉向,幾乎看不到紅綠燈號誌。
印象中從「北馬其頓」機場開始,到「阿爾巴尼亞」的首都「提拉那」後,才第1次看到紅綠燈號誌。(為此,我們還特地拍團體照證明)
如果搭乘纜車到鄰近的「達第爾山」往下俯瞰,就會發現「提拉那」果然有首都的氣派,建築果真大到令人難以喘息:
但...斯坎德培廣場、金字塔、國家歷史博物館…等巨大建築,不是在維修就是變成商業辦公大樓,在這裡是感受不到文化氣息的。
除了為紀念共產黨統治期間白色恐怖的「樹葉之屋」值得細看沉思之外;旅行團必訪的台灣廣場、德雷莎修女紀念廣場等…還真的是了無特色。
整體而言,過去因為實施社會主義,可以透過國家力量執行大型的建設,但較單調、缺乏美感;幸好在枯燥的巨大建物中,還隱藏了許多宗教或歷史建築,讓這個首都還不至於太過無趣!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