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8|閱讀時間 ‧ 約 16 分鐘

【2015】英國留學的迷思 & 留學後的改變 (後遺症?)

(首圖:Heathrow機場往出關方向,看到大大展開雙臂歡迎你來英國的和善爺爺,代表真的踏上英國這塊土地開始未知的旅程)

 

歐洲旅遊篇一直卡在單身包下集的比利時 (想到要整理照片和回憶旅程就覺得好累阿)

為了突破瓶頸,就來寫最近突然想分享的東西 - 「究竟出國念書後有什麼改變?」

這個問題應該對很多想出去但又怕報酬不好的人,或多或少可以當作參考吧吧吧吧吧

 

本篇80%個人感受+20%身邊同學的感想

直白的說出經歷一年多留學生活後的變化,還有留學的迷思

會有很多個人意見在裡面(一點都不客觀)

請謹慎往下看,老話一句 其中的得失,真的只有自己才能懂

 

 

首先登場,是被問到爛到不能再爛的問題:「 留學到底好不好? 值不值得?  」

這應該是很多想出國留學,但還沒出去的人 常常會問

出國留學,在台灣可算是普遍,但又好像那麼普遍

對於很多人來說,到底花了時間金錢去考托福或雅思,再出國完成學業

報酬率到底好不好,是很多人關心的事情

尤其可能像我這種資本一點也不雄厚的人,對於留學要考慮的事就更多

 

值不值得,請先問自己的留學目的? 你想要達成什麼? 

以我來說,當初會鼓起勇氣,主要想達成下面二件事

1。對長期在海外生活很好奇

去英國之前,我從來沒有把自己丟在充滿老外的地方生活超過一星期以上

加上當時工作的瓶頸和迷茫,還有每天在台北上下班、轉來轉去的日子,讓我很無力

所以很想喘口氣去別的地方生活,然後還有學習新的東西

(殊不知到了英國後,喘口氣只是暫時的…)

另外,想要有海外生活的經驗,也是看過一些公司招募條件裡

註明希望此職位有海外生活經歷,所以這也是其中一個組成的動機

 

2。洗學歷

坦白說,我唸的五專和二技學校,以世俗眼光來看,很不怎麼樣

而且還在2016年 雙雙上榜絕版畢業證書新聞…

扣除畢業新鮮人,對於像我這種非菜鳥的人找工作來說,學歷的確不是絕對條件

很多更看重的是先前的工作經歷

但有些公司招募人才時,其實有不為人知的偏好或規則

學歷可能就是其一,看到這裡,有經驗的工作者應該明白

我希望自己有門票可以多點機會,不論結果如何

起碼這門票讓我進去過中意的公司面試

另一個原因,是我一直不太滿意先前的學歷 (少時不讀書,老大徒傷悲)

雖然UOB也不算什麼超好的學校

但對我來說,遇到的人和接觸到的邏輯和習慣,對我是不錯的

 

以上,二個目的,都達成了,對我來說,留學值得嗎?  

答案:雖然很多不完美且有遺憾,然後還背負著"貸"價,仍然覺得值得


來說說 「可能產生的留學迷思」

1。工作好找/薪水三級跳

在早一點的年代,留學對於工作是可能有很大的幫助

而現在留學太普及,早就沒有以前的"物以稀為貴"

但似乎還是有些人覺得過水後,工作會比較好之類

這裡以我和同學們的實際經驗來說:別有這種想法比較好

除非今天是唸超級名校 (如:牛津、劍橋那種) 或是 特殊專業科目,這還有可能

坦白說,現在出去留學的人真的很多,除非你有特殊專業技能或傲人的工作經歷

不然想靠著隨便找間學校唸一唸,過水後工作/薪水可輕易升級,請打破這個幻想泡泡

工作好不好找和薪水加乘,全憑你的面試表現、工作經歷、

人格特質、專業技能等等很多因素影嚮

以我和幾個朋友的經驗是:過水後的學歷,在某些時候會成為一張門票,

也許因為這樣而讓你有機會踏進中意的公司面試

至於其他對找工作相關的效益,建議保持平常心就好

 

2。英文變很好

抱持半承認半否定,因為這是修行在個人

在準備語言考試時,英文無形間是會變的不錯,但大多會僅限在考試範圍

要真的達到Native Speaker等級,如果只待3年以下,這有難度

(當然本來程度就很好或是超級努力是有可能的)

因為老外講話,除了各式各樣口音外,很多習慣說一些類似像俚語的詞句、

當地文化延伸出來的詞語之類

一時之間要完全懂,很需要時間,而在學校上課,學術英文又是另一回事

不過大多數生活英文應該是沒問題 (前提是沒有太混、太害怕開口或是都跟華人黏TT)

 

我曾經碰過面試官跟我說他很不喜歡用留英的

因為英文都很爛 (應該不是暗指我XD,因為那時以為我是留美的)

英文要變好,這件事不用靠留學,是自己有沒有持續力學習

以及跟老外多多相處,這個在台灣就可以做到了

定時涉獵歐美劇集適應口音、了解用詞,多參加語言交換社團、

定時看BBC、CNN新聞,這還比較有用

 

出國留學,英文變好,取決自己有沒有去多跟老外接觸,多多跟他們聊天

因為我看過都跟自己國家的朋友黏TT的人,出去玩一起、小組作業也在一起,

上課也不怎麼主動發言 (亞洲人很容易這樣…)

如果留英一年多生活都是如此,老實說英文要進步,很困難~ ~ ~

但我也能理解為什麼這樣,語言熟悉好溝通,很自然會有安全感,沒有隔閡

而且要打進老外的社交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開拓人脈

這個和上一個英文變好這件事,一樣也是半承認半否定,端看自己的個性、運氣和策略

的確會因為同個班同個系或活動,認識不少同學

(如果有加上上語言課和住宿的室友,認識的人會更多)

但同樣的,不是每個老外很樂於和亞洲人聊天

大多來留學的亞洲人英文不會很糟 (太爛也來不了吧)

但要真正跟上老外的說話速度、口音,還有理解他們的俚語之類

開始的有段時間會覺得很挫敗,

和朋友都有過那種聽一個老外講話含滷蛋的咬字外加速度快

整段話裡面只聽懂某2句…那真的是 "so sad" 來形容當時的心情

(我們英文真的爛成這樣嗎~嗚嗚考試時明明還可以的)

 

除了語言因素外,還有老外自己本身的個性和文化習慣

有些就真的…不怎麼喜歡亞洲人~

要開拓朋友圈,說實話要制定策略,坦白說我就沒跟老外特別熟

所以後來矛頭刻意轉向其他亞洲國家同學

反正大家都不是Native Speaker,講起話來亂說或速度很慢大多沒問題

因為能溝通的共同語言就只有英文阿 

迷思應該還有很多,不過上述三項是最常被提及的吧

 

說完了迷思,接著是「變化」

 

1。生活獨立性

照理說修讀課程超過一年以上的留學生,應該大多在獨立生活方面會有很大長進

因為在國外,什麼事情都要自己找資訊找答案,自行處理,

求不了爸媽和代辦(遠水救不了近火阿…)

你的時間完全由自己調配,沒有人會盯著你什麼時候該做什麼

(最多收到作業截止日通知和帳單繳費通知吧)

 

不論住學校宿舍、外面租房或是HOMESTAY,洗衣煮飯倒垃圾、銀行開戶、

買保險、跟房東或房仲交手處理租屋等等,都要自己來

同時學校的作業,也是自己要想辦法完成

 (除非…你想走偏門找代筆,但風險很高的,被查到就嘿嘿了)

所有事情不一定有人陪著你做,也別期望有人陪,因為這要看你的運氣

 

而對我來說,獨立性可以說增加,也可說是變化

因為在出國前,就因學業和工作關係,長期在外租屋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一人處理 (包含生活和個人情緒)

我本來就很習慣一個人在外生活~留學後,是放大我的膽量而已,更會一人趴趴走

 

不過對於第一次離家在外面住的小羊,可能就要一點時間適應吧

(我有室友就是這樣,因為大學畢業前都住家裡)

對於住外面的眉角(室友、房東的相處、居家清潔習慣之類),就很可能不是那麼清楚

也許當中會產生監介、不滿、開心、難過、傍然無助等

這是一個過程,而只要沒有涉及自己人身安全,最後回過頭來,其實都是經一事長一智

所以,留學的一個好處,應該是可以強迫獨立還有適應孤身一人吧

(有些土豪等級,事事有專人安排的不算)


2。看見&接受不同文化

在英國留學,身邊同學很少幾乎全是英國人,有很多其他歐洲、亞洲國家的學生

和他們一起吃飯、討論作業的過程,慢慢會發現很多習性/習慣的不同

所看到的和感受的,個人的性格是主要影響因素

國家文化/個性也是一部份顯現的組成因子

最顯而易見,「吃」就是一個差異

eg:在語言課期間,同層的阿拉伯室友是用手抓飯的

第一次看到還頗不適應 (就是覺得哪裡不對勁)

不過後來聊個幾次天之後,其實也還好,因為這是他國家的飲食習慣嘛

他頗嫌棄學校餐廳的餐點又貴又難吃(我覺得還好,有些不錯吃,貴倒是有同感)

所以他中午都跑回去宿舍吃自己做的飯,還請我吃他做的飯,居然滿好吃的XD

就覺得我也許很適應阿拉伯食物~(笑)

 

另一個例子,華人大多很習慣用鍋"炒"和"煮"菜

我觀察到的英國室友是偏愛用烤箱,烤箱看來是家家必備

烤箱料理,除非燒焦吧,不然很少在過程中會有煙之類的跑出來

所以對老外來說,煮個飯炒個菜(特別是用大火炒菜),一直不斷有煙出來

他們會覺得頗不適應看到這些

就遇過房東太太希望我多用微波爐/烤箱煮飯,這樣蒸氣會比較少

然後廚房牆壁和玻璃比較不會因為煙氣而黏黏的

但或許對有些華人來說,炒菜就是會有煙阿

從小家裡就這樣煮的 ,為什麼要限制這個芸芸~~

對我來說,能理解房東太太想保持廚房清潔,也保護房屋的心態

不會覺得這要求有冒犯的感覺

但因為我實在不是很會用微波爐煮飯和用烤箱做料理

所以用大同電鍋煮飯時,盡量把窗戶都全開

同時也勸另一個室友,炒菜時,盡量火別開太大

炒完菜後記得清潔牆面,儘量保持廚房乾淨

上述就是料理文化的不同

或許在我們眼裡,可能覺得某些料理不算美味,但對他們來說那是從小到大的飲食文化

他們也習慣與此文化共生(大多數,尤其年紀較長的)

真的要叫老外嘗試我們的亞洲料理,人家還不一定敢

撇除某些陋俗文化,其實文化本身並沒有什麼對錯,一切都是「習慣」的不同


3。做事/生活習慣

基本上在去英國之前,二件事情沒有非常注重

1。「事前規劃」 ,這取決於我想不想動和有沒有時間

2。「先做功課,再來問問題」,我沒有具備基礎理解後,再來問問題的習慣

導致我不是很會問問題,問不到核心,容易問一些月經問題、

籠統無法有具體結論或範圍很大的問題==> eg 留學到底好不好 

 

經過這一年多在學校作業/論文關卡的摧殘和自助旅行的無形規劃練習後

原本上述二項幾乎等於沒有的習慣被建立起來了,這對我是非常大的改變

因為這段時間我一直不斷重覆著 「搜尋、收集、過濾、整合」的資訊、

資料處理循環在寫作業、計劃旅行、搞定生活瑣事

eg:

學術作業和論文 - 搜尋作業相關主題的期刑、書籍,收集文獻資料、

過濾與挑選可用的論點,最後整合到自己要表達的觀點

真的覺得寫到最後,就是在比誰的循環做的紮實完整,然後還有學術英文寫作能力

另外,和學校老師討論作業時,先作好功課(對於作業題目有一定的了解)

可以幫助自己很快問到重點

不然老師還要花時間講解或是釐清你究竟想寫什麼,而且tutorial 是有限時間的

搞不好講解完時間也到換下一個學生

自助旅行 - 也一樣在重覆上述的循環,選地方、搜尋喜歡的景點、收集景點相關資訊、

資料過濾到最新和精準,最後整合成行程

 

而我在當中體悟到事前規劃和事前資訊搜尋,可以節省溝通時間、很快的問到核心、

很快的進入狀況

不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上,這二個習慣可以避免我六神無主、腦袋空空 (絕大多數時間)

 

坦白說,這個習慣應該是在台灣時就要養成的,覺得自己領悟的很晚…(但好在現在有了)

其實在某一間公司上班的時候,有被同事提醒過我應該可以先查查公司的規定之類

再來問人,比一看到問題馬上抓著人問來的好

當時我沒有非常明白,只覺得應該是麻煩到別人了

現在才知道是問對問題可以節省雙方時間(這是其一,其他原因就不詳述)

 

先前總覺得走完這一年多的留學過程達到最初的二個目的

外加有拿到一些工作門票,感覺報酬率沒有很高

不過後來和朋友(同一年出去留英) 聊過後,這個建立起來的習慣

對於知識的理解、搜尋資料的方法、過濾與運用

或許才是報酬最高的東西


4。很能走路

基本上在外留學,只要是沒車的學生,最後應該會練成金剛腿,走個20-30分習以為常

不過我是本來就滿能走的,經過在英國和自助旅行訓練後

行走的長度增加到30分 - 1小時

沒辦法,沒有車,想出外就是靠大眾運輸和雙腳

搭車要錢,而且歐洲車費都不便宜,加上車也未必好等

所以有些較短的路程,能走則走

像我在上學的路程就是,公車沒有很好等,也不是搭到校門口下車

等車的時間都可以拿來走去學校

雖然中間有上坡路段,就當作健身,走去學校來回要40分吧

如果是從市中心去,大概單程走30分

多走路對身體也是不錯的,而且平常也沒什麼在做運動

很能走就當作是個運動技能~

 

有了變化後,「後遺症」跟著就跑出來或是變嚴重了(笑)

後遺症是少了同理心多了強迫症

現在生活/工作中幾乎會自己先查過資訊,如果找不到答案再問人

這習慣目前有點走向強迫症XD

相對會很討厭別人都不先做點功課就直接問範圍很大/不著邊際的問題

尤其是在學校作業或論文時 (這時候要佩服老師這職業,真的要很有耐性)

沒先讀過一些資料,別人再花時間解釋個老半天,其實也會似懂非懂 

還有旅遊也是一樣 (跟團不算),自助旅行時,對要去的國家還有景點的相關地圖

最好自已先查詢看過一遍有概念後,再來請人推薦

因為比台灣土地大很多的國家太多了~ 例如日本就是台灣的10倍大

日本迪士尼和環球影城不是鄰居,兩個地方距離很遠吶

如果完全沒有地理的輪廓,聽著別人說怎麼搭車怎麼走哪裡好玩之類

其實是白聽白問,因為腦袋裡根本畫不出藍圖

恩,再加上不去找正窗確口詢問,把別人當萬事通的,內心就充滿無限的白眼

 

再來是看到20分鐘內路程的地方要騎機車或是走路久一點點就唉唉叫的人

在此指身體健康青壯年,我會無限白眼

我無法理解為什麼20分鐘內路也懶的走,走久一點就受不了 …

這些後遺症,目前正在努力調適中,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和狀況嘛

就像很多人喜歡麻辣鍋、咖哩飯,但總有人不愛(我就不愛)

不可能全世界的人都能接受同一種東西吧

 

最後,要說這段時間有不少小小的遺憾

例如 萬聖節時 沒放膽去好好化妝扮鬼 (偶像包袱很重)

沒有機會和房屋仲介交手(跟房東也不太有什麼防衛戰)

沒有多去參加活動,拓展社交圈、沒能去打工 (因為作業/論文就快寫不完)、

沒能去更多英國當地景點等等

不過還是感謝那一年多遇到的人事物,對我這樣一個只有在台灣生活

然後出國沒幾次的人來說,真的給了很不一樣的生活體驗

感謝收看字一大堆的留學迷思和自身改變文章

但願有出國留學的人都能達成自己的目標

(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看到上圖的Brighton Ey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