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紅線之前

站在紅線之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小時候在路口等紅燈時,時常被老媽提醒:「站在紅線後面,才安全!」 聽話的我於是躲在騎樓旁柱子邊,或是路側的電線桿後邊,看著轉彎車呼嘯而過,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長大後,開始開車騎車,受到交通改革倡議影響下,才發現那些騎樓柱子、電線桿與變電箱,都是遮擋視線的元兇,看不到是否有行人正在通過路口,也難以第一時間察覺站在紅線外的等待行人。

察覺到什麼了嗎🤔

大人們總是習慣性的檢討弱者(被害者),行人要站在紅線外等紅燈,避免汽機車撞上,卻從來沒想過,紅線以外的地方應該也是行人該站的位置,透過保護設施(墊高外推的人行道、護欄等)道路工程,讓行人「明顯可見」,汽機車經過路口能輕易發現行人,當我們「看得見」,就更容易做到「停讓」,減少碰撞,也縮短行人危險暴露於車道上的距離與時間!

沒有人行道的道路,基本上就是充滿死角的用路環境,不但行人曝險增加,更讓汽機車因為死角過多難以提高行駛速率,降低車速效率。於是,無論車種,全盤皆輸。全因政府交通單位工程的怠惰與無知。

avatar-img
Return Wang的沙龍
3會員
5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Return W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22年,公車撞死母子 市警局展開行人路權大執法;2024年,公車撞死東海學生 台中無限期大執法專案...... 工程手段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再不改進工程面,只會喊喊大執法,無論多「無限期」,我們絕對不可能24小時在所有的路口要求交警看守,但完善的工程手段可以。這就是無法取代的理由。
Q. 第一眼看到這張圖,腦海中是否立即浮現「內輪差」、「視線死角」、「機車要遠離大車」等等關鍵字? 許多提倡交通改革者會點出以上宣傳關鍵字隱含著「檢討被害人」的邏輯謬誤,藉此加強證成回歸關注大型車駕駛身為加害人應負的責任。本文認為仍應回歸「法規面」,才能清楚說明機車與右轉大型車衝突的正確解決方式。
在惡劣的道路環境中,面對汽機車的威脅,身為相當弱勢的自行車騎士要如何壓低發生事故的風險?筆者整理腳踏自行車相關法規,並綜合多年的騎乘經驗,嘗試給予讀者一些騎乘上的建議。
2022年,公車撞死母子 市警局展開行人路權大執法;2024年,公車撞死東海學生 台中無限期大執法專案...... 工程手段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再不改進工程面,只會喊喊大執法,無論多「無限期」,我們絕對不可能24小時在所有的路口要求交警看守,但完善的工程手段可以。這就是無法取代的理由。
Q. 第一眼看到這張圖,腦海中是否立即浮現「內輪差」、「視線死角」、「機車要遠離大車」等等關鍵字? 許多提倡交通改革者會點出以上宣傳關鍵字隱含著「檢討被害人」的邏輯謬誤,藉此加強證成回歸關注大型車駕駛身為加害人應負的責任。本文認為仍應回歸「法規面」,才能清楚說明機車與右轉大型車衝突的正確解決方式。
在惡劣的道路環境中,面對汽機車的威脅,身為相當弱勢的自行車騎士要如何壓低發生事故的風險?筆者整理腳踏自行車相關法規,並綜合多年的騎乘經驗,嘗試給予讀者一些騎乘上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