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行機車vs右轉大型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附圖擷取自機車筆試情境題庫測驗系統 drive.samuelwork.frog.tw 

※附圖擷取自機車筆試情境題庫測驗系統 drive.samuelwork.frog.tw 

Q. 第一眼看到這張圖,腦海中是否立即浮現「內輪差」、「視線死角」、「機車要遠離大車」等等關鍵字?

確實!以上關鍵字皆為主管機關所大力宣導的事項,理由不外乎為解決直行機車與右轉大型車輛發生事故的問題,希望機車駕駛人知悉大型車視線死角與內輪差,避免遭輾入車底的風險。此風險因為機車肉包鐵的特性,無疑增加死傷的可能,因此必須加重機車駕駛的防禦意識,強力宣導下,儼然「防禦駕駛」成為「義務」,當機車駕駛因此不幸發生事故死傷,可能被檢討:「是你自己沒有注意內輪差、視線死角所以......」。

許多提倡交通改革者會點出以上宣傳關鍵字隱含著「檢討被害人」的邏輯謬誤,藉此加強證成回歸關注大型車駕駛身為加害人應負的責任。此種論述大方向支持,不過本文認為還是要回歸「法規面」,才能清楚說明機車與右轉大型車的衝突正確的解決方式。

  1. 圖中機車行駛的地方叫做「慢車道」上(快慢車道分隔線與路面邊線之間),在標線上屬於獨立的一個車道,大型車要右轉,必須要距離路口30公尺前就應該駛入慢車道(道安§102第一項第四款)!否則就屬於多車道轉彎、不依規定右轉彎(道交§48),也因此,圖中大型車屬違規駕駛行為,應該優先苛責。
  2. 或有認為按道交條例,普通重型機車明明歸類為汽車,為何得以一直行駛於慢車道?現行道安規則§95規範主體為「四輪以上汽車及大型重型機車」,又道安規則§99第一項亦允許機車行駛於慢車道。可見交通部所頒定的行政命令,政策上是將普通重型機車「定義為慢車」,而非「汽車」,顯然與母法扞格。
  3. 或有認為機車不應該從右側超車,也應負擔相當肇責。固然法規上有禁止右側超車之規定(道交§47第一項第三款),然而要件是「超越同一車道之車輛」,圖中機車與大型車行駛「不同的車道」,並不會適用禁止右側超車的規定。此點歸根究柢,核心解決依舊是「落實正確的右轉彎」,大型車在右轉前如果有確實變換車道進入慢車道,就會與機車產生前後車的關係,即可解決問題。
  4. 機車駕駛人降低風險之騎乘建議:如圖為多車道,普通重型機車並非慢車,可以合法行駛快車道。落實左轉靠左、直行置中、右轉靠右的基本本能邏輯,直行機車請行駛中間車道,盡量不要騎在最右側車道。如果前面的車要右轉,請變換左側車道或是乖乖在後面等待。


傍論:駕駛人負有「防免視線死角義務」?

關於大型車總以「視線死角」作為抗辯無過失的理由,相信吾人並不陌生,然而視線死角究竟真實存在?範圍多大?實際上不同車種、車輛型號、有無輔助視野設備等等因素,會導出截然不同的答案。不過,吾人應該將討論拉至更高層次,也就是,駕駛人應課與「防免視線死角義務」。其理由在於,駕駛行為相當仰賴視力,而無論是汽車、機車、慢車或行人,因生理或物理上等阻礙,人類視力無法360度無死角看清所有的道路狀況,因此,一般理性的駕駛,會盡可能避免視線死角的產生,或盡可能縮小死角範圍,藉以維護自己與他人的用路安全。從過往主管機關宣導「行人走路應逆著車流」,「騎乘機車轉彎或變換車道時,除了查看後照鏡也要轉頭查看(為環場路考嚴格之扣分項目)」,「汽車駕駛下車應實施兩段式開門」等等政策措施,都為了減少視線死角,也就是課與「防免視線死角義務」。同理,無論是汽車、大型車、聯結車等車種,基於這些車種侵害其他較弱勢的用路人(機車、慢車或行人)程度往往更嚴重,不但應該課與相同要求,反而更應該課與更加嚴格的防免義務,才能進一步降低事故傷亡。

具體來說,裝設多種不同角度的後照鏡、各種視野輔助攝影機畫面、環繞偵測雷達,其實早就有各種防免設備可以使用。再來,汽車駕駛人起步、轉彎等容易造成內輪差等死角的駕駛行為,更應落實察看所有鏡面、所有視野輔助畫面,並且透過轉頭、擺頭察看、閃避A柱B柱等技巧,確認所有車前、車側狀況,讓視野死角幾乎不存在,才是根本解決侵權人的侵權可能。反面來說,沒有調整好後照鏡角度、輔助視野畫面模糊,甚至根本沒有確實察看鏡子或螢幕等等,即屬不作為,不得藉口視線死角而脫免過失責任。再反過來說,假如駕駛人已經盡到防免視線死角義務,卻仍然有死角而發生事故,才能脫免過失責任。

筆者駕駛過自行車、普通重型機車、自小客車,曾經坐過消防車(大型車、聯結車),平心而論,無論哪種車都有死角。例如一般自行車沒有後照鏡,仰賴擺頭察看左右、後方車況;機車雖然有後照鏡,但左右側仍仰賴擺頭察看;自小客車也需要轉頭、擺頭來避免A柱B柱的遮擋與後照鏡的極限;大型車聯結車因為座高較高、車身較長,通常裝設有各種角度的鏡子(車前正下方、左右側、左右側正下方;鏡面多為凸面鏡),鏡子比自小客車更多,實際上死角會比想像上更少。例如車前正下方,其實在右側A柱上有裝設一面朝下的凸面鏡,是可以看到正下方的狀況的,只有駕駛人要不要看而已。能駕駛大型車的人畢竟少數,透過輿論的渲染,試圖讓一般不了解的民眾誤解死角範圍,藉此規避防免視線死角義務的作法,相當不負責任。主管機關同樣的論述加深宣傳,所營造出的交通環境就是自然法則、弱肉強食,弱勢用路人只能好自為之,自求多福,我想,身為交通主管機關更是難辭其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eturn Wang的沙龍
3會員
5內容數
Return W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30
2022年,公車撞死母子 市警局展開行人路權大執法;2024年,公車撞死東海學生 台中無限期大執法專案...... 工程手段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再不改進工程面,只會喊喊大執法,無論多「無限期」,我們絕對不可能24小時在所有的路口要求交警看守,但完善的工程手段可以。這就是無法取代的理由。
Thumbnail
2024/09/30
2022年,公車撞死母子 市警局展開行人路權大執法;2024年,公車撞死東海學生 台中無限期大執法專案...... 工程手段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再不改進工程面,只會喊喊大執法,無論多「無限期」,我們絕對不可能24小時在所有的路口要求交警看守,但完善的工程手段可以。這就是無法取代的理由。
Thumbnail
2024/09/20
小時候在路口等紅燈時,時常被老媽提醒:「站在紅線後面,才安全!」 聽話的我於是躲在騎樓旁柱子邊,或是路側的電線桿後邊,看著轉彎車呼嘯而過,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長大後,開始開車騎車,受到交通改革倡議影響下,才發現那些騎樓柱子、電線桿與變電箱,都是遮擋視線的元兇,看不到是否有行人正在通過路口,也難以
Thumbnail
2024/09/20
小時候在路口等紅燈時,時常被老媽提醒:「站在紅線後面,才安全!」 聽話的我於是躲在騎樓旁柱子邊,或是路側的電線桿後邊,看著轉彎車呼嘯而過,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長大後,開始開車騎車,受到交通改革倡議影響下,才發現那些騎樓柱子、電線桿與變電箱,都是遮擋視線的元兇,看不到是否有行人正在通過路口,也難以
Thumbnail
2023/01/13
在惡劣的道路環境中,面對汽機車的威脅,身為相當弱勢的自行車騎士要如何壓低發生事故的風險?筆者整理腳踏自行車相關法規,並綜合多年的騎乘經驗,嘗試給予讀者一些騎乘上的建議。
Thumbnail
2023/01/13
在惡劣的道路環境中,面對汽機車的威脅,身為相當弱勢的自行車騎士要如何壓低發生事故的風險?筆者整理腳踏自行車相關法規,並綜合多年的騎乘經驗,嘗試給予讀者一些騎乘上的建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Q. 第一眼看到這張圖,腦海中是否立即浮現「內輪差」、「視線死角」、「機車要遠離大車」等等關鍵字? 許多提倡交通改革者會點出以上宣傳關鍵字隱含著「檢討被害人」的邏輯謬誤,藉此加強證成回歸關注大型車駕駛身為加害人應負的責任。本文認為仍應回歸「法規面」,才能清楚說明機車與右轉大型車衝突的正確解決方式。
Thumbnail
Q. 第一眼看到這張圖,腦海中是否立即浮現「內輪差」、「視線死角」、「機車要遠離大車」等等關鍵字? 許多提倡交通改革者會點出以上宣傳關鍵字隱含著「檢討被害人」的邏輯謬誤,藉此加強證成回歸關注大型車駕駛身為加害人應負的責任。本文認為仍應回歸「法規面」,才能清楚說明機車與右轉大型車衝突的正確解決方式。
Thumbnail
有時候會接到民眾反應說為什麼接到檢舉,警方不勸導就好,其實警方在審核過程中,已經把很多亂檢舉或舉證不足的資料剔除掉了,但如果該開的沒開,檢舉人小則來踢館,大則各種投訴警方不作為;另外,這個業務壓力大又只有行政嘉獎獎勵,而且非常苛刻,做到後期,一個月做的件數,都比不上我一天在外偵辦刑案的獎勵,如果不是
Thumbnail
有時候會接到民眾反應說為什麼接到檢舉,警方不勸導就好,其實警方在審核過程中,已經把很多亂檢舉或舉證不足的資料剔除掉了,但如果該開的沒開,檢舉人小則來踢館,大則各種投訴警方不作為;另外,這個業務壓力大又只有行政嘉獎獎勵,而且非常苛刻,做到後期,一個月做的件數,都比不上我一天在外偵辦刑案的獎勵,如果不是
Thumbnail
今天回家路上想到的打油詩 走路被看見,路口慢看停 轉直莫衝突,黃燈視情形
Thumbnail
今天回家路上想到的打油詩 走路被看見,路口慢看停 轉直莫衝突,黃燈視情形
Thumbnail
顧名思義,「左方車讓右方車先行」就是當動線有衝突時,來自右方的車應該優先通過。這篇文章來談談一些細節和特殊的情況。
Thumbnail
顧名思義,「左方車讓右方車先行」就是當動線有衝突時,來自右方的車應該優先通過。這篇文章來談談一些細節和特殊的情況。
Thumbnail
麗寶賽車場車禍:一名朱姓騎士在公司活動中騎著600CC重機時失控,撞上牆壁送醫後不治。警方初步調查無明顯外傷,死因待釐清。據《記者爆料網》報導,朱男全身穿著裝備,意外發生後立刻送醫,但未能挽回。
Thumbnail
麗寶賽車場車禍:一名朱姓騎士在公司活動中騎著600CC重機時失控,撞上牆壁送醫後不治。警方初步調查無明顯外傷,死因待釐清。據《記者爆料網》報導,朱男全身穿著裝備,意外發生後立刻送醫,但未能挽回。
Thumbnail
正式考試前強制在監理站聽兩小時課,兩小時下來只聽到兩個重點: 騎機車會死。 不要騎機車。 教官特別訓誡,機車事故佔比最多年齡群是高中生和大學生,即牌齡兩年內的族群。男朋友害自己出意外、害死了女朋友、害了女朋友的家人。有一個案例我聽到火大,甚麼人家單親家庭辛苦把女兒養大讀醫學院非常漂亮優秀結果把女兒撞
Thumbnail
正式考試前強制在監理站聽兩小時課,兩小時下來只聽到兩個重點: 騎機車會死。 不要騎機車。 教官特別訓誡,機車事故佔比最多年齡群是高中生和大學生,即牌齡兩年內的族群。男朋友害自己出意外、害死了女朋友、害了女朋友的家人。有一個案例我聽到火大,甚麼人家單親家庭辛苦把女兒養大讀醫學院非常漂亮優秀結果把女兒撞
Thumbnail
做筆錄前信心滿滿,已經想好大致交通事故發生情形,有一套完美說詞。但實際看到影像居然有相當出入?該如何做?要怎麼應變才能做好筆錄。 有任何理賠的問題歡迎來問班長,班長給你方向你才不會搞錯焦點,左上角有顯示QR code你可以掃描好好利用。
Thumbnail
做筆錄前信心滿滿,已經想好大致交通事故發生情形,有一套完美說詞。但實際看到影像居然有相當出入?該如何做?要怎麼應變才能做好筆錄。 有任何理賠的問題歡迎來問班長,班長給你方向你才不會搞錯焦點,左上角有顯示QR code你可以掃描好好利用。
Thumbnail
上一篇寫了篇「行人地獄之我見」時,對於台灣的交通亂象仍有話未說盡,今天另外為文,來探討為什麼機車是開車族的大敵。 就在今天早上,我依慣例載小女兒上學,校門口是雙線道,我暫停讓小女下車之後,打了方向燈,準備走林森南路車行地下道回家,忽然一輛機車直接穿埝中央分隔線,行駛軌跡是個四分之一弧形,車頭直接對著
Thumbnail
上一篇寫了篇「行人地獄之我見」時,對於台灣的交通亂象仍有話未說盡,今天另外為文,來探討為什麼機車是開車族的大敵。 就在今天早上,我依慣例載小女兒上學,校門口是雙線道,我暫停讓小女下車之後,打了方向燈,準備走林森南路車行地下道回家,忽然一輛機車直接穿埝中央分隔線,行駛軌跡是個四分之一弧形,車頭直接對著
Thumbnail
來源網址:https://fb.watch/9oc5WfsM9r/ 圖片來源:臉書粉絲專頁 先推推實務判決,雖然車禍總常常是各打幾十大板,但有時候真的太失衡了,也不該以罪責相繩其中一方。   聽網路上網友說,車速應該超過170km/hr,真的光聽就要烙賽。   關於重機或名車在道路上行駛,代表的意
Thumbnail
來源網址:https://fb.watch/9oc5WfsM9r/ 圖片來源:臉書粉絲專頁 先推推實務判決,雖然車禍總常常是各打幾十大板,但有時候真的太失衡了,也不該以罪責相繩其中一方。   聽網路上網友說,車速應該超過170km/hr,真的光聽就要烙賽。   關於重機或名車在道路上行駛,代表的意
Thumbnail
千錯萬錯都是你的錯! 不要再停留大車撞小車是大車的錯,小車撞行人是行人的錯,早期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或許這是通情理,但就會有一些明明沒受傷的行人,卻獅子大開口,讓可以和解的事故變成複雜許多。 近來資訊越來越發達,用路人的意識也慢慢抬頭,都知道路權才是肇責的判斷基礎,行人被撞並非完全無責。 沒有走的行
Thumbnail
千錯萬錯都是你的錯! 不要再停留大車撞小車是大車的錯,小車撞行人是行人的錯,早期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或許這是通情理,但就會有一些明明沒受傷的行人,卻獅子大開口,讓可以和解的事故變成複雜許多。 近來資訊越來越發達,用路人的意識也慢慢抬頭,都知道路權才是肇責的判斷基礎,行人被撞並非完全無責。 沒有走的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