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兩個月出版社的好友跟我說,她最近看了一份稿子,裡面有句話非常打動她。
那天我們聊了很多,但具體來說聊了什麼,老實說我都想不起來了(聊天不就是這樣嗎?)。唯有稿子裡面那句話縈繞在我腦子,時不時想起來。
後來那本書出版後,我去讀墨買了電子書。坦白說,中年男子/單車/日本騎X天,這幾個關鍵字,不管是拆開還是組合起來,都完全⋯⋯跟-我-無-關!
但就是因為這句話,所以我切切實實地,像是和尚敲鐘般地一個字一個字讀完這本書。
這句話是呂律師寫的:
「就像是在遊樂場打工的工讀生,賺了些籌碼,卻始終沒有玩過遊樂場裡的設施,而轉眼間,卻已經是傍晚六點,只剩下四小時了,而最後一小時,還可能已經沒體力了。那麼,我該做些什麼?」
書裡面有句話說:「滅火器說:『人生是高速公路,我是趕路的車。』要趁年輕趕路我知道,但是要趕去哪?」
剛開始上班五年、八年的人或許不會有這個感覺。每天醒來就有好多東西想去追上,今年就是要跟去年不一樣。
是!確實有趁年輕趕路了。回頭望去真的有在努力、有在進步,當年設定的目標或多或少有達到,每一步都不算隨波逐流,都有認真想過。
但是再多幾年,或許有了穩定的關係,或許又多生一兩個小孩。也或許,小孩都長大不在家了(畢竟保存期限只有十年)。
有一天醒來,突然不知道這裡是哪裡?我是誰?
不是只有中年X男子才會迷惘,中年/單身/已婚/空巢/32/40/58⋯⋯每個年紀都有可能,深陷突如其來的迷惘。
追求的目標不再具體,或是不再那麼迷人了。規規矩矩的日子、行禮如儀的責任,總之有天突然覺得不認識自己。
好像應該翻身再睡一覺⋯⋯只是這三個中年男子,因為呂律師不想睡(沒有他沒這樣說),所以就去騎了一趟日本中山道(瘋子)。
他們說:
「其實,我沒想證明什麼,至多就是,透過這些練習與自我對話,我逐漸的理解了某些道理。身為律師,習慣一切都在安排中,不喜歡有意外發生。但是公路車運動,讓我知道其實人生就是會有許多的意外,而且無法控制。我們可以做的事,就是盡其所能,而順其自然。」
因為我整本書都看完了,所以我敢說⋯⋯我還是不想要那麼多意外,不管是騎到墳墓去,下著大雨狂踩踏板,或是跟大卡車搶道等⋯⋯
這種意外對我來說,有點多了。先不用。
但是出去騎兩圈,這我可以做得到。所以最近這一兩週,每當我覺得有點頭痛、每當我覺得我是不是又突然有一些疑惑,或是其實我只是人在外面,我就騎車(或騎回家)。
感謝捷安特、感謝UBIKE、感謝所有UBIKE工作人員,不管在哪裡,我都可以踩上踏板,重新思考或是放空自己。
恰好另外一位朋友還推薦我飛騎app,所以我還持續在累積「台北環騎」的挑戰(當然是輕鬆騎那組)。
沒有公路車、沒有裝備、沒有什麼特別的目標,在基隆河畔或是自行車道上,發現了很多城市的另外一個面貌。
原來跑步的人這麼多,令人尊敬的姐姐們非常得不少啊!原來公路車可以騎到那麼快啊(他們都從我身邊飛過)!
原來有時候我們需要的真的不多啊!騎車要騎30 元,已經累得不行。這時候真的只需要水而已,別無他物。
不禁會想到,書裡說的:
「在這個年紀裡,大約就是過了平均壽命的三分之二,繼續爭奪那些不一定用得到的物質,到底又多少意義?事實上,我們或許只要輕裝,就可以完成百分之九十的所有生活,而不是掛了一堆物質、頭銜在自己身上。」
在UBIKE上,你甚至不需要買車,當然也不會想掛任何東西在身上。
頭銜什麼的⋯⋯河岸邊的人很不在意。有時候我還會大聲唱歌,吼一聲哈利路亞。也沒有人會在乎或批評(吧)。
當然,那並不代表「好吧我們都不要再管生活了,都來騎車吧各位」。
畢竟連律師們在日本行程結束後,即使想再約其他的計畫,其中也有人說:
「因為工作計畫的關係,今年實在沒辦法有這麼長的假期到外國騎車,雖然老呂一直抱怨我在找藉口,但如他自己所說的,他是滿手票券在遊樂園裡學習找樂子,而我還在想辦法怎麼搞到門票入場。」
UBIKE比去日本騎中山道還要更快回到現實。社畜早早就要停靠單車上樓打卡,有人天還沒黑就要回家煮飯。
我還有責任,也還有義務,還有很多放不下、丟不掉的。
我是不可能去幾天幾夜的中山道,所以只要可以,我就改上UBIKE!那也很好!
[單車路線、團騎定位、約騎社群](https://www.velodash.co/?lang=zh)
[環騎臺北 河濱自行車挑戰認證](https://heo.gov.taipei/cp.aspx?n=3D01D45FB86C3A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