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突然想要寫魨形目呢?明明鳥類週報還欠一堆,這個時候還另外開了魚類分類的戰場?是嫌欠的稿子還不夠多嗎?主要是因為前一陣子一位學生拿了一個魚的頭骨給我看,請我幫他看看是什魚的。他在小學教書,對自然很有熱忱,常常會出野外,撿些死人死動物骨頭回去分享給小朋友。結果我一看到照片,要死了,真的只剩下頭骨了,皮都已經完全消失了。看起來像是牛尾魚的樣子,幸好鰓蓋上的有一長一短的硬棘,應該是印度牛尾魚,起碼牛尾魚是不會錯的。終於可以讓小朋友知道這個骨頭的主人,想想也不錯的。後來學生又傳來一張照片,這個就簡單多了,是密斑二齒魨的照片,也就是俗稱的刺規。想說為了要讓小朋友更感到興趣,於是我就簡單說明了癒合齒板在魨形目分類上的重要。順口說了一下二齒魨科、三齒魨科、四齒魨科的分類。他聽了覺得很有意思,於是和我敲碗,希望我可以寫一篇這個,讓他好跟小朋友說明。於是就有了今天這篇。還是先從魨形目開始說說好了。
魨形目(Tetraodontiformes),iformes 是分類上目(order)這個階層常用的字尾,是從拉丁文轉化來的,就是『具有這樣的形式』的意思。那他前面那個字是誰?Tetraodon 一看就是四顆牙齒的,Tetra 拉丁文就是『四』的意思,odon (odoús)就是牙齒的意思。這是四齒魨科的模式屬,也就是這個科是由這個屬命名。不僅是這個科,連魨形目都是,所以魨形目的名字也是長這樣。魨形目底下分成很多科(Family),剛剛前面提到的二齒魨、三齒魨、四齒魨科都是。
二齒魨(Diodontidae),Di 就是二的意思。二齒魨科顧名思義就是兩顆牙齒的。並不是真的只有兩顆,是上下頜各有一片齒板,因為中間沒有骨縫,所以就是兩顆牙齒。這一科除了這個特徵外,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特徵,就是有氣囊,腹部可以膨脹。還有鱗片特化成強棘,就是刺的意思啦!這樣各位應該想到是誰了吧?就是刺規、刺河豚之類的,也是各位去海產店吃刺規皮、三杯刺規、刺規米粉的苦主了。台灣可以見到七種左右,我只有拍過這一個最常見的種。
附註:關於有毒沒毒這件事,還是說清楚一點。因為河魨毒的毒性還是會依種類、臟器、季節、漁獲海域而不同,甚至同時同地點捕獲之同一種魚也會有個體之差異。所以六斑二齒魨說是無毒,但是也有文獻說內臟和生殖腺有毒。只是台灣好像沒有人吃到中毒過。一般來說,普遍上還是認為他是無毒的。不過不論吃刺規米粉還是刺規皮,這些部位都確定沒有毒。
*六斑二齒魨*身上的強棘(刺)是由鱗片特化而成*澎湖、烏崁*
*六斑二齒魨*常可看見他在桶狀海綿裡面休息*澎湖、烏崁*
三齒魨科(Triodontidae),Tri 就是三囉!這個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了。台灣只有一種三齒魨,棲息環境比較偏向深海,也算是罕見的魚種,這我完全沒有見過。三齒魨是上頜的齒板中間有骨縫,下頷的則沒有。所以算是有三顆牙齒。
四齒魨科(Tetraodontidae),Tetra 就是四了。這個科種類繁多,台灣在大約有記錄 42 種。他就是上下頷的齒板中間都有骨縫,所以是四齒。四齒魨除了會鼓氣讓掠食者難以吞嚥之外,還有一個大絕招,就是體內含有劇毒(河魨毒)!!通常毒素是在內臟、生殖腺和皮膚,魚肉則是無毒。所以各位去吃刺規米粉等,不要再說自己為了美食而冒險,刺規可是沒有毒的。而日本人吃的河魨中,認為最好吃的就是四齒魨科的 Takifugu rubripes(紅鰭多紀魨,日本稱為虎河豚),這個才是有劇毒的。不過只有好好處理,也是可以拿到無毒的魚肉啦!
*三帶尖鼻魨*他和瓦氏尖鼻魨一樣,都有很漂亮的眼線*台東、綠島*
註:謝謝李承錄老師的指正與討論,這隻三帶尖鼻魨(Canthigaster axiologus)可能是角尖鼻魨的同種異名。
1、台灣生命大百科認為角尖鼻魨(Canthigaster coronata)為本種之相似種,僅產於夏威夷。
2、台灣魚類資料庫裡面是認為 C. coronata 並非有效學名,僅有 C. axiologus 為有效學名,所以認為是沒有 C. coronata 這個種。這個種照字面翻譯應該花冠尖鼻魨。
3、FishBase 認為兩者是相似種。也就是 C. axiologus 和 C. coronata 是不同種。
目前仍在繼續努力找資料中。有任何後續會繼續更新本段落。
*瓦氏尖鼻魨*和三帶一樣小小的很可愛,但是不要被外表騙了,他可是身懷劇毒*屏東、小琉球*
*鋸尾副革單棘魨*說到瓦氏就不得不說一下這隻了,所以他不是四齒魨科的,還是放在這邊一起講。他長的和瓦氏真的還滿像的。這是擬態的一種,稱為貝氏擬態,就是無毒的生物長得和有毒的生物很像,讓掠食者不敢吃他。*屏東、墾丁後壁湖*很古老的數位相機拍的,畫質真的很恐怖...............
*無斑叉鼻魨*這尾無斑叉鼻魨正在吃扁仙壺海膽,墾丁後壁湖海域有時會有扁仙壺海膽大爆發,大量的扁仙壺海膽集體出現,遍佈整個海底*屏東、墾丁、後壁湖*
可以看一下當時拍的影片:
*無斑叉鼻魨*無斑叉鼻魨尾鰭張開十分的漂亮*屏東、墾丁、出水口*
*菲律賓叉鼻魨*和無斑類似,但是身上多了一些縱條紋。記住喔!描述魚類時要將魚站起來看,所以照片中是橫條紋,但是描述時要說縱條紋*屏東、墾丁*
*紋腹叉鼻魨*紋腹的體色依成長狀態而有不同,極小的時候只有斑點,稍微長大後,腹部的紋路就都會出現了*屏東、墾丁*
可以看影片:
*星斑叉鼻魨*澎湖、西嶼*
*黑斑叉鼻魨*體色也是會隨著年齡不同而改變,眼睛前方多會有白色的色塊,很有喜感的樣子*台東、綠島*
*黑斑叉鼻魨*體色與上一隻完全不同,只有黑斑是一樣的*屏東、墾丁*
前面看的都是叫叉鼻魨、尖鼻魨的,在四齒魨科中還有一種叫做凹鼻魨的。
*凹鼻魨*澎湖、西嶼*
除了用齒板的數量來分類外,魨形目底下還有翻車魨亞目,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翻車魚;還有比較熟悉的鱗魨和箱魨兩個亞目。翻車魚一直沒有機會去拍,所以也沒有照片。我們就來看看鱗魨和箱魨。
鱗魨亞目底下有鱗魨科(Balistidae)和單棘魨科(Monacanthidae)。鱗魨科是很有意思的一科,他第一背鰭的第一支硬棘相當長且硬,直立起來時若腹鰭也一起張開,這樣就可以將自己卡在岩洞裡面了。卡在岩洞要幹嘛?讓掠食者無法把他拖出來吃掉!!也算是很奇特的一種避免被吃掉的方式。晚上睡覺時也是會這樣撐住,避免被夜行性的掠食者拖出來。也是因為第一支硬棘直立,第二硬棘可以卡住第一硬棘的這個特徵,讓他有板機魨的外號。領域性強,常常會衝出來衝撞潛水員。
*錦帶鼓氣鱗魨*第一背鰭張開的樣子,可以看見硬棘,第二背鰭就是軟鰭條了*屏東、墾丁*
*褐擬鱗魨*不要問我他明明就是鱗魨,為什麼要叫他擬鱗魨*台東、綠島*
*花斑擬鱗魨*也是擬喔!這外號叫做小丑砲彈,是水族館常見的魚類*屏東、小琉球*
這邊有影片:
*毒吻鱗魨*查了半天查不到毒吻的由來,不知道為什麼要叫他毒吻*屏東、墾丁*
單棘魨科和鱗魨差異在第一硬棘大家都有,但是鱗魨有第二、第三硬棘,單棘魨顧名思義,第二棘短小甚至缺如。這樣說大家可能不知道他是誰,如果說剝皮魚,我想大家就應該比較有印象了。台灣大約有 26 種,我只有在野外拍到兩種。鋸尾副革單棘魨已經在上面的四齒魨科展示過了。
*長尾革單棘魨*屏東、墾丁*
再來就是箱魨科(Ostraciidae)了。這個科的名字來自模式屬 Ostracion,也就是小盒子的意思。這個科的成員身體外層是由多角形的骨質盾板所組成,就像個小盒子一樣,也是箱魨這個名字的由來。台灣大概可以看到 10 種左右。因為長得很討喜,水族館中常常可以見到。
*粒突箱魨*因為他小的時候非常的黃,是鮮豔的黃色,因此外號叫做木瓜*新北市、東北角龍洞*
*米點箱魨*不知道為什麼他也叫做木瓜,也有些地方稱為花木瓜。和粒突一樣,小時候和長大後體色差異很大*屏東、墾丁*
*無斑箱魨*明明身上都是斑點..........*澎湖、西嶼*
註:專業和非專業的差異啊!剛剛李承錄老師指正如下:
主要是臉上的黑斑,這隻長得跟 Ostracion cubicus (粒突箱魨)很像。但差在成魚時
O. cubicus 臉上有黑斑,O. immaculatum 臉上沒黑斑。
麻煩各位回頭看一下粒突,真的臉上都是黑斑耶!
好了,總算把魨形目很簡單的說明一下。第一次寫魚類分類就寫這麼高的分類階層,寫是還好,查一下資料就有了,主要是魚的照片不好找。魚的照片不像鳥的,鳥的照片通常只有一種在裡面,最多兩三種。所以上關鍵字比較好上。但是魚的照片通常一張下去裡面很多種,有時就懶得上關鍵字了,因此這次為了這個主題,照片找到快要抓狂了。看來以後海洋生物的關鍵字還是得上的勤勞一點,免得日後還有需要大量照片時會找不到。本篇並沒有將魨形目所有的科都寫到喔!只是寫比較常見的科而已,還請大家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