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加劇,海平面上升對臺灣海岸線帶來了嚴峻挑戰。傳統消波塊雖然在防止海浪侵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它們也對海洋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甚至加劇了環境問題。然而,隨著循環經濟理念的崛起,一種由再生材料與仿生設計相結合的新型消波塊正改變著這一現象。這項創新不僅提供了有效的海岸保護,還為海洋生物創造了棲息地,展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可能性。
作者|楊可邦
編輯|陳翌庭
—
當我們漫步在海邊,映入眼簾的不再是廣闊美麗的海洋與細膩的沙灘,而是一排排密密麻麻的消波塊。這種景象隨著氣候變遷日益普遍,尤其是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帶來了更嚴峻的挑戰。數據顯示,臺灣沿海已有超過700公里的長度被消波塊覆蓋,這相當於臺灣52%的海岸線都被這些冰冷的水泥結構佔據。
傳統的消波塊雖然能抵擋強烈的海浪侵蝕,卻在生態上帶來了不少問題——這些消波塊的材質通常不適合任何植物或動物附著,沒有提供生物棲息的環境。更嚴重的是,水泥成分的消波塊容易吸收太陽熱量,進一步加劇海水溫度上升,加快海平面升高的速度,形成惡性循環。
今年的「金點新秀循環設計特別獎」表彰給了來自臺科大的林劭宇與蔣佳穎的創新消波塊設計。他們採用C-Slurry循環漿體及廢棄牡蠣殼作為基底材料,設計出一種能大幅減少,甚至有效替代水泥使用的新型消波塊。他們的設計不僅注重材料的環保與循環,更在結構上運用了仿生設計,以生物多孔螺旋曲面作為主要結構。
這個仿生設計的精妙之處在於,它能以最少的材料實現最大的結構強度,從而達到節約資源的效果。消波塊表面重新設計的孔洞不僅具有減少浪湧衝擊的功能,還能成為藻類的附著地,進而為魚蝦貝類提供棲息場所。這樣的創新設計讓消波塊不再僅是冰冷的防護屏障,它變成了一個小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促進了海洋生物的多樣性。
這樣的設計也打破了人類與海洋的距離感。走在潮間帶,透過這些新型消波塊,我們能夠親眼目睹藻類攀附、海洋生物穿梭其間,觀察到原本在深海中難以接觸的生態奧秘,讓海洋生態與我們更加親近。如此,不僅保護了海岸線,也拉近了人類與海洋的關係,不再二度傷害環境。
牡蠣殼的華麗轉身,不僅體現了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理念,還為我們的海岸提供了一層全新的「護甲」,有效對抗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同時也象徵著人類與自然共生的新可能。我們正在用更智慧、更可持續的方式,守護我們賴以生存的海洋環境。
—
參考資料
https://taconet.pixnet.net/blog/post/3316032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KnGtC9dvkI&list=PLyf3Zq4Ek_8i_VyxRNn3eE_nwbQTzyhN5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723/8036461
https://www.thecan.com.tw/tw/log/detail/793
—
歡迎大家於留言區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每週一19:30準時更新✨
別忘了到我們的主頁查看更多文章😍
臉書、IG、方格子🔍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高中生課外活動 #學習歷程 #循環經濟 #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