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腰鸚鵡(學名:Psephotus haematonotus,英語:Red-rumped parrot),是鸚形目舊世界鸚鵡科紅腰鸚鵡屬下的唯一一種鳥類。這個物種僅分佈於澳洲的開闊地帶,因其擁有廣大的分佈範圍及數量可能正在增加,目前物種狀態被劃為無危。
該物種由英國鳥類學家約翰·古爾德於1838年以Platycercus haematonotus的名稱描述,歸於玫瑰鸚鵡屬下。1845年,古爾德將其歸類至一個新屬下,並將其作為該屬的模式種。其屬名Psephotus原意在形容這個物種在肩、臀上的斑點與鑲嵌藝術的石頭或寶石類似。而種小名haematonotus則由古希臘語的αἷμᾰ(羅馬化:haima,意指「血」)及-νότος(羅馬化:-nōtos ,意指「背後的」)組成。
紅腰鸚鵡屬下原有其他包含金肩鸚鵡等其他物種,但2011年起有研究指出該屬為多系群,因此本屬在被拆分後僅餘下紅腰鸚鵡,成為了單型屬。目前紅腰鸚鵡有兩個亞種,兩者差異在於羽毛的顏色有所不同,其中指名亞種分佈於東南澳洲內陸;而P. h. caeruleus則分佈於西南澳洲一側,其顏色較前者為黯淡。
紅腰鸚鵡體長約27公分,體重約54—70公克。成年雄鳥的上半身為亮綠色、腹黃、臀部紅色,尾下覆羽為白色;雌鳥上半身則以橄欖色系為主,臀部綠色,尾下覆羽為淡藍色;幼鳥與成鳥相似,但色彩較黯淡。其鳥喙寬平均約8.2公釐、深平均約14.0公釐、嘴峰長平均約15.5公釐;翼長平均約128.6公釐;跗蹠約15.8公釐;尾長約151.0公釐。 這個物種生存於開闊林地、熱帶草原等環境中,是一種留鳥。牠們為植食性,以植物、種子、果實和花朵為食。其繁殖期在8月—隔年1月,會在樹木的空洞或洞穴中築巢,也可以在人工環境中築巢,並可能有集體繁殖的現象。每次產4—8枚卵、19天後孵化,雛鳥約4週可離巢。 目前該物種雖然數量並未被量化,但據信數量豐富,2021年的模型預測中粗估約有約613萬隻個體。且紅腰鸚鵡正可能因其合適棲地為較為退化的環境,可從棲息地退化的情況下從中得益。《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因其龐大的分佈範圍及疑似正在增加的趨勢,將紅腰鸚鵡列為無危物種。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