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隨筆|Netflix 《波特萊爾的冒險》

影視隨筆|Netflix 《波特萊爾的冒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波特萊爾大遇險》小説系列描述三位手足在父母雙亡後,接二連三遭遇各種不幸,靠著自己及旁人(通常都不太可靠)的幫助,經歷一場艱辛的旅程。後設小說的寫作方式讓整本小說猶如波特萊爾手足的相關調查報告,而讀者在觀看敘事者雷蒙尼·史尼奇(Lemony Snicket)費盡心力、排除萬難得到的第一手資訊,由其會不斷題醒你這個故事很悲慘不要看。這樣的敘事手法,對當時還只是國中生的我來說,感到非常新穎有趣。

現在回想,《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爆紅後,兩千年初期有一波兒童文學翻拍電影潮《納尼亞》系列、《奇幻精靈事件簿》等(二十年後又是一波翻拍成影集潮),《波特萊爾大遇險》此系列前三集在當時曾被濃縮拍成一部電影,有金凱瑞、梅莉史翠普等大咖演員演出,印象中整體內容不差但因時長劇情整個趕火車、很多細節沒有演出,故事情節順序也與原作不同,長大之後可以理解,媒材不同,表現形式有所更動很正常,但當時年紀尚小的我,十分在意與原作的相似度,感到不滿,現在回想不禁莞爾,此部電影因製作延宕,主角童星們長大,後續沒有續集。

多年後,Netflix 一口氣翻拍整套十三本小説系列,解決童星成長速度的問題,仔細將每本書用兩集時間描寫(除了結局只有一集),總共改編成三季加總25集。我覺得最用心的是每集的片頭曲歌詞,會隨著故事發展而有所更動,而且一直叫你「不要看」,非常符合原作的巧思。Netflix 《波特萊爾的冒險》找來知名演員尼爾·派翠克·哈里斯(Neil Patrick Harris)(演過長紅喜劇影集《追愛總動員 How I Met Your Mother》以及時常擔任各大典禮主持人,能歌善舞的他,每次都在舞台上又唱又跳。)來飾演反叛伯爵,將角色的奸詐狡猾搭上喜劇演出手法,讓這齣劇情沈重(?)的影集,觀賞體驗不會沉重,畢竟鎖定觀眾群是兒童(還有以長大的書迷)。

這次影集改編有不少多元化族群呈現的更動,波先生一家就是個明顯的例子。對於影集有更多元化呈現,我起先是保持樂觀態度。不過,隨著許多作品在劇情上硬要多元化後,我開始猜想不是片商不希望多元化選角,所以故意把片拍爛的陰謀論是真的,就是編劇還是習慣以往的編寫模式(又或者是為了省預算,只請菜鳥編劇),沒有認真針對劇情做調整,讓劇情不突兀。我覺得多元化選角不是錯的,而是故事要改編的合理,而不是為了達到每個族群都有演出硬塞角色,如此操作,我覺得只是敷衍了事,沒有真的想促進多元選角,反而讓少數族群的描寫更標籤化。還有一點讓我很在意是觀眾發出批評聲,近來很多部電影公關操作手法都是作品超棒,觀眾不懂和偏激,決不承認自己是否有待改善之處的風氣,我很不喜歡,但再説下去扯遠了。

我很喜歡《波特萊爾的冒險》的改編手法是很自然的讓角色融入故事,不會刻意強調種族、性別、性向等,這不就是想要推動選角多元化的目的之一嗎?生活周遭就有這些人,大家能互相理解,就不需要刻意強調「身份」。

總之,我覺得這部影集是很成功的改編作品,保留原著精神又能順應時代潮流作出適當的改編。反例的話,我認為是Netflix的另一部影集《勇敢的安妮》的改編,有創傷陰影的安妮,好令人感到煩躁,我記得原著的安妮話多活潑,有時令人不耐,但不會覺得煩躁,我不喜歡這樣的詮釋方式。我看兩集就撐不下去,但只是我個人的看法,也是不少人給出好評。


avatar-img
栗子筆記的沙龍
1會員
34內容數
歷史。寫作。日常碎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栗子筆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名知名的廚藝節目主持人,教導電視機前的觀眾如和簡單烹調、營養均衡的方式為自己的家人準備餐點,她會以講解化學反應的方式教學,因為她同時也是名化學家。 邦妮·嘉姆斯的《化學課》(Lessons in Chemistry by Bonnie Garmus)故事舞台設在1950、60年代的美國,當時民風
起了一大早,大家前往民宿附近的咖啡店享用早餐。再悠閑的逛對面的麵包店,買了幾個麵包,以防飛機上肚子餓。大家再回到民宿退房,提著大包小包的行李,準備踏上歸途。 我們再次回到東京車站逛街,把握最後買伴手禮的機會。等時間差不多了,我們坐上開往成田機場的巴士,正式為這趟旅程劃下句點。 到了機場,辦理
一大早,我們便搭乘電車到新宿御苑入口,開園前就排隊等著買票入場,也順利借到輪椅,畢竟,新宿御苑幅員遼闊。正值櫻花盛開,不同品種的櫻花在各自的角落綻放,爭奇鬥豔。在樹下野餐賞櫻,真的美不勝收。不過,因為當天風很大,真的很冷。事後回想,回台之後重感冒,也許和在此狂吹風有關?但櫻花被風吹落又非常漂亮,只能
一名知名的廚藝節目主持人,教導電視機前的觀眾如和簡單烹調、營養均衡的方式為自己的家人準備餐點,她會以講解化學反應的方式教學,因為她同時也是名化學家。 邦妮·嘉姆斯的《化學課》(Lessons in Chemistry by Bonnie Garmus)故事舞台設在1950、60年代的美國,當時民風
起了一大早,大家前往民宿附近的咖啡店享用早餐。再悠閑的逛對面的麵包店,買了幾個麵包,以防飛機上肚子餓。大家再回到民宿退房,提著大包小包的行李,準備踏上歸途。 我們再次回到東京車站逛街,把握最後買伴手禮的機會。等時間差不多了,我們坐上開往成田機場的巴士,正式為這趟旅程劃下句點。 到了機場,辦理
一大早,我們便搭乘電車到新宿御苑入口,開園前就排隊等著買票入場,也順利借到輪椅,畢竟,新宿御苑幅員遼闊。正值櫻花盛開,不同品種的櫻花在各自的角落綻放,爭奇鬥豔。在樹下野餐賞櫻,真的美不勝收。不過,因為當天風很大,真的很冷。事後回想,回台之後重感冒,也許和在此狂吹風有關?但櫻花被風吹落又非常漂亮,只能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