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一場愛護自然的對話-與長輩聊環保葬

展開一場愛護自然的對話-與長輩聊環保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台灣人是真的太畏懼談死亡的議題了。從事殯葬業數年下來,看多了為遺產、為喪葬儀式、為各種林林總總大小事爭吵的家庭。原因無他,長輩生前沒有交代好後事爾爾。記得小時候嗎,每當你問爸媽,我會死嗎?你們以後會死嗎?總是會被長輩教訓,不要說這種晦氣話!既然連提問生命科學這種最基本的問題都被嫌晦氣了,誰又有斗膽去跟長輩談後事的議題呢?

別忘了今年可是2025年,時代在變,在這個思想開放的時代,我們的認知早已非過去牽牽手就會懷孕的老古板。面對男女情感能開放,那面對死亡更該有個開放式的對話場域。今天就來跟各位分享如何與長輩談環保葬與死亡。

圖片取自Unsplash

圖片取自Unsplash

如何跟長輩談環保葬?

跟長輩聊死亡話題一直都是種高難度的挑戰,畢竟還是有不少長輩有那根深蒂固的觀念,所以在談話上更要注意語氣的柔和,掌握好說話技巧。

1.  提問法>建議:可以用詢問的方式取代直接給予建議,直接提出建議會有種強硬感,而且破題非常重要,最好能從關心的角度出發,再將話題延伸到葬儀。當話題帶到喪葬時就可以這樣問:「爸,假如哪天你要離開了,你希望我們怎麼幫你送最後一程?你會想簡單一點?還是像阿公那種大排場?」當長輩回覆後請不要立刻回應他,先了解對方會做這決定的緣由後再做回應,讓長輩感受到你是有在同理他的。

2.  深度剖析長輩內心需求,並以此為根基建立話題:你可能會疑惑,要怎麼知道長輩的內心需求呢?其實很簡單,活到這個歲數,看多了生死,身邊同齡的親友也漸漸凋零。長輩們在乎和關心的不外乎就是陪伴,哪怕是離世後也希望被記得。有些長輩可能會在這時提問:「環保葬沒有墓碑,以後你們還會記得我?」這時可以委婉地告訴他,墓碑只是一種形象,您的身影會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每個重要的日子我們也可以去園區看您,讓子孫們知道爺爺或奶奶長眠在這地方。

3. 實際走訪,減少想像焦慮:要知道絕大多數的樹葬或花葬園區不像納骨塔那樣陰森可怖。可用踏青為由(雖然去這種地方踏青怪怪的)帶長輩出門走走,順便親近大自然。當長輩們意識到選擇環保自然葬的人口變多時,他們的排斥感也會減少。又或是分享一些環保葬的新聞,讓長輩知道原來這種葬儀有不少名人在推崇,也有助於提升長輩的認同感。

4. 直球對決不一定是壞事:當然如果您家中的長輩喜歡直球對決,你也可以直接分析環保葬的利弊得失。例如環保葬的開銷低,不會對家中帶來太大的經濟負擔。又或是環保葬不像土葬,每年清明節還要披荊斬棘在烈日之下掃墓,後代子孫也能免去舟車勞頓之苦。當然這樣的勸諫看起來有點自私,不過長輩們聽了反覆咀嚼思考後,或許也能贊同您的想法也說不定。

avatar-img
晶品人文的沙龍
29會員
56內容數
人生只有一次的道別,你會體會到什麼? 走進殯葬業,才看透了豔陽下的黑與白。 用親身經歷,書寫親眼所見的人性色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晶品人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環保葬的祭祀方式多元,兼顧環保與追思,例如使用可降解祭品、電子祭祀、自宅祭祀等,讓慎終追遠也能兼顧環保理念。
俗話說,談錢傷感情,更何況是過世親人的終身大事-喪禮。傳統觀念認為事死如事生,縱使人走了,也該妥善的安排喪葬相關事宜。為此許多與喪葬有關的儀式和習俗也應運而生,以傳統土葬為例,選墓地、看風水、置辦棺木、出殯時抬棺的人力、準備儀式的法師、跑赦馬、過金橋、五子哭墓、孝女白琴、化靈厝。一長串的習俗儀式看下
本文探討預立環保葬的重要性,尤其在臺灣僅四個縣市提供此服務的背景下,更顯得彌足珍貴。文章說明預立環保葬的概念、申請方式(以臺北市和桃園市為例),並強調尊重往生者意願的重要性。
環保葬的祭祀方式多元,兼顧環保與追思,例如使用可降解祭品、電子祭祀、自宅祭祀等,讓慎終追遠也能兼顧環保理念。
俗話說,談錢傷感情,更何況是過世親人的終身大事-喪禮。傳統觀念認為事死如事生,縱使人走了,也該妥善的安排喪葬相關事宜。為此許多與喪葬有關的儀式和習俗也應運而生,以傳統土葬為例,選墓地、看風水、置辦棺木、出殯時抬棺的人力、準備儀式的法師、跑赦馬、過金橋、五子哭墓、孝女白琴、化靈厝。一長串的習俗儀式看下
本文探討預立環保葬的重要性,尤其在臺灣僅四個縣市提供此服務的背景下,更顯得彌足珍貴。文章說明預立環保葬的概念、申請方式(以臺北市和桃園市為例),並強調尊重往生者意願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