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家 John Welwood 在 1980 年代提出「靈性逃避」這個詞,指的是人們使用靈性信仰、實踐或語言,來逃避面對心理傷痛、未解決的情緒與成長挑戰。簡單說,這就像是用一個「神聖的藉口」,來合理化我們不願意碰觸的內在陰影與痛苦現實。
它的常見形式包括: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來逃避承認某件事其實讓我很痛苦
「我們是靈魂,肉體只是幻象」→ 來否定身體、情緒、創傷經驗
「這是你的業力課題,你要自我負責」→ 來逃避共情與真實對話
「沒有人在受苦,都是幻象」→ 來切斷人性的深度與連結
「這都是故事」的論述,常是對痛苦經驗的否認性切割
當一個人說「這一切都是幻覺」、「情緒只是故事」、「個體經歷不重要」時,我們要問的不是他說了什麼,而是:他為什麼需要這樣說?
這往往代表他承受不了某種內在痛苦的重量——這種痛苦可能來自原生家庭中被壓抑的情感、不被理解的需求、或長期的情緒忽視。
這類人在進入靈性修行時,很容易把「空性」當成防衛機制來使用。他們不是實踐空性,而是用空性的語言逃避「經驗本身的真實性」。
這種情況很常見於童年經歷過情感剝奪、關係中失控經驗、或家庭中無條件否定個人感受的人。他們學會了「我感覺錯了」,久而久之也就懷疑所有感覺,甚至進而否定整個「有情世界」。
把「空性」當成終極真理,其實是對「自我失序」的補償
你可能會發現,一些人修行之後語言開始變成:
「這是小我在反應」
「這只是業力戲碼」
「沒有誰在受苦,是幻象在轉動」
這種論述聽起來像禪宗,實際上往往是一種控制感的追求:當內在失控、混亂、焦慮、情感未整合時,空性變成唯一能讓人「站在上位看一切」的武器。這裡的關鍵不是他說的是對是錯,而是他為什麼非得這樣說不可。真正體悟空性的人不會急著否定一切,因為他們能同時容納虛與實、生與死、愛與空。
一、原生家庭怎麼影響這種「靈性逃避式否定」?
這種極端的空性論,往往根源於家庭中以下幾種情境:高控制、高否定的父母:孩子學會了「表達感受會被否定」,久而久之只能內化一種「不要信任內在經驗」的傾向。
情感忽視或邊緣性育兒環境:個體對自我的邊界感、存在感變得模糊,因此在成年後渴望一種終極秩序與虛無來穩定自我。
家庭中沒有「情緒」這個語言:長大後他們不懂得怎麼與情感共處,進入靈性領域後,最容易被「超越情緒」的說法吸引——不是因為他真的超越,而是他根本從未學會怎麼接觸。
二、極端空性論 vs 靈性逃避 —— 怎麼交叉出現?
現在我們來聚焦在你關注的這種特定亂象:修行到一半,突然說「這都是故事」、「沒有情緒,只有幻象」的那種人。
這正是一種「靈性逃避的高階形式」,看似非常有道理,實際上是用哲學論述與空性話語來蓋掉未整合的內在創傷。
【例子一】
某個人過去在家庭中經歷父母冷漠、缺乏情緒回應,他學會一種防衛策略:不要依賴情感、不要暴露脆弱。
當他後來進入靈性圈,讀到《心經》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他覺得找到解脫的「通道」。
於是他開始說:
「痛苦只是一個念頭,沒有真實性。你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你還活在故事裡。」
看似在講空性,實際上他從未真的面對過自己「被忽略、想被看見」的情感需求。
他不是解脫了情緒,而是從未學會處理它。
【例子二】
一位靈性老師發現伴侶外遇後,沒有去處理背叛、憤怒、悲傷,而是立刻說:
「這是宇宙在引導我提升頻率。這一切早就安排好,我只要臣服。」
她的學生也學著說「不要糾結人世情感」,開始否定自己的感受。
看似放下執著,實則是情緒凍結 + 語言包裝。
久而久之,他們變成一群「看起來很覺知、其實很不誠實」的人。
三、背後心理結構:為什麼這麼做?
這樣的空性說法與靈性逃避之所以共謀成功,有幾個心理原因:
過早的自我否定(原生家庭造成)讓人習慣說:「我的感受應該關掉才對」
缺乏處理情緒的能力,於是用「空」這個哲學概念來蓋掉混亂
靈性圈中的社群回報:你講得越抽象、越脫俗,越容易被崇拜
壓抑性集體文化:我們的社會鼓勵「快點放下、正向思考」,不鼓勵「慢慢痛、好好哭」
四、怎麼辨別真假空性 vs 靈性逃避?
一個關鍵指標是:「這個人講完空性後,他有沒有變得更慈悲、更溫柔、更誠實、更能承擔情感責任?」
如果沒有,只是變得更「冷感、更自以為高頻、更會批評他人未開悟」,那十有八九是逃避的產物,不是智慧的結果。
真正體悟空性的人,不會用它來拒絕人事物,而會用它來擁抱世界的脆弱,與之共存。
五、轉化的方向:從逃避走向整合性靈性
空性,不會否定情感,而是穿透後重返慈悲
這種話術背後的矛盾與不完整:他們跳過了內在整合的過程,直接從痛苦躍向空性,像是一種「強制轉場」。這不是智慧,是割裂。
真正的修行應該是:走過故事,穿透情緒,然後帶著悲憫重新回到人間。
不是跳出人世間,而是參與其中。
我們可以發展一套新的靈性路徑,它不否定空性,但也不否定故事,而是說:
「故事是經驗的載體,空性是它的背景。只有穿越故事,我們才能體驗空性的寬廣。只有理解空性,我們才能不被故事吞沒。」
這是榮格所說的「個體化過程」(individuation):
不是變成沒有情緒的人,而是成為能擁抱自己完整陰影與光明的人。
開始閱讀一些如何整合的專業療癒書籍,務實的轉變,那樣獲得的心安,會讓生命擁有很不一樣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