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與商機-不斷膨脹的肥胖市場與投資機會

更新 發佈閱讀 19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摘要:

  肥胖,困擾世界將近兩成人口的文明病,是一種受社會因素與事件交互影響並不斷惡化的健康負擔,且正威脅全球人口與國家的健康程度。

  本文概略探討構成肥胖的原因、肥胖可能帶來的商機、投資機會與操作建議。報告內深度探討可能加劇肥胖的主因,包括憂鬱、負面情緒、性別差異、社會期望等方面,一方面提供投資人更廣泛的市場需求與解決方案投資機會,例如運動相關事業、保健食品、娛樂事業等;另一方面也為未來高機率會增加的總人口與肥胖人口猜想作證,提供未來減肥藥與相關肥胖解決方案產業將會有的廣大市場潛力的證據。

  本報告總結看好未來肥胖趨勢,然而其中不乏構成股價與投資組合波動的潛在風險,包含減肥藥(GLP-1)產業競爭、投資人估值、藥物副作用等因素,種種風險造成投資減肥藥產業短、中期波動風險高、投資穩健度低。建議投資人謹慎評估自身風險管控能力與現金流動需求。

 

評級:

  肥胖解決方案產業宜分散買進並長期投資,以賺取未來市場擴張利潤。因應激烈市場競爭,投資人難以推斷公司與公司之間的優劣;未來的發展很有可能因研發進度、市場擴張、消費者忠誠度等方面而改變產業結構,集中投資風險較大。若投資人傾向於風險趨避,則可選擇購買相關題材ETF或基金型商品,亦可降低資產組合持股比例,視本益比與市場態度做投資水位調整。

 

肥胖的成因:

肥胖的成因與定義有很多種,會依國情、飲食習慣、人種、基因、性別相關;台灣衛生署肥胖定義為BMI-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大於等於27、世界衛生組織(WHO)肥胖標準則為BMI大於等於30。

  而肥胖主要成因有:

  • 家族遺傳:家族遺傳的基因可能影響身體脂肪儲存量與吸收量。
  • 不健康飲食:營養不均衡、過油過鹹、不穩定的飲食習慣與飲食時間等,都有可造成肥胖並加劇症狀。
  • 缺乏運動:久坐不動、活動缺乏,容易造成脂肪堆積。
  • 內分泌與新陳代謝:內分泌系統出現疾病可能會影響新陳代謝能力,加劇肥胖症狀。
  • 心理因素:壓力、心理疾病等,可能會導致不正常飲食、暴飲暴食等肥胖因素。
  • 社會環境:工作壓力大、失眠、不正常作息時間等,都可能加劇肥胖程度與心理影響。
  • 其他

(資料來源:泰昌堂 <5大肥胖成因!> 陳思穎醫師 2023/05/02;台灣基康<多動少吃卻瘦不下來嗎?肥胖原因不只一種,環境荷爾蒙可能是主因之一> 2024/06/27;書心健康管理診所<肥胖的類型有哪些?肥胖的原因?>)

  而隨著現代社會與科技高速發展,其中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沒有足夠時間)、心理因素、社會環境、甚至科技加工食品都將逐步推升世界肥胖人口成長。

 

未來肥胖趨勢:

raw-image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2025/10/15

  據統計所示,世界人口總數可能在2061年突破100億,其中肥胖人口、憂鬱、負面心理因素影響人口也應會隨總體趨勢增長。雖過量人口會為自然環境與資源分配增加阻力,但也增加各產業市場需求與創造更多投資機會。

raw-image

資料來源:World Obesity Federation Global Obesity Observatory 2025

  透過資料可以觀察到,預估未來全球肥胖(過重)人口將持續上升,且上升幅度與極端肥胖人口成長幅度傾向隨時間成長而拉大,此現象將是全球健康組織與政府將可能面對的醫療與保健難題。同時,全球醫美市場也在持續成長:

raw-image

資料來源:Markets and Markets 2024/12

  圖表預估醫美市場CAGR(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年均複合成長率)為12.8%,顯示人們重視自身形象趨勢也隨時間成長(依賴醫療與科技趨勢上升),且消費者也更願意嘗試新形態的體態型塑方法,形成人口總數、肥胖人口數、醫美消費者人口數皆成長的龐大市場潛力。

raw-image

資料來源:GENE ONLINE Chiang Mark 2025/01/09

  也因此,市場對減肥與醫美市場抱樂觀態度,預測人們有可能依賴未來科技成長與醫療進步,去修繕自身外型與身形不滿意之處,加上全球消費者開始重視自身健康狀況,有助於為減肥藥與醫美市場奠定龐大的商業基礎。

 

壓力、憂鬱與肥胖:

raw-image

資料來源:The Obesity Society Volume 22,issue 1 2014

  參考資料調查澳洲成年人心理壓力與肥胖的關係(大致為正相關)。研究發現社會心理壓力,不論來自被動接收或日常事件,皆與體重增加而非與體重下降有關。統計資料透過調受訪者不同面向的因素(如年紀、抽菸習慣、體重狀態等),以及調查各種對受訪者而言有壓力的事件與社會行為,推斷出壓力與體重兩者之間的關係,並建議肥胖患者不只能尋求傳統的生物學療法、也能尋求心理因素相關療程,提供更多元化的解決方案與觀察角度。

raw-image

資料來源:PubMed Central <Obesity and Depression: Its Prevalence and Influence as a Prognostic Factor: A Systematic Review>

  文章調查與總結憂鬱與肥胖之間的關係,描述雖然兩者沒有直接關聯,且關聯性存在有待釐清的因素,但是憂鬱確實是造成肥胖的因素之一(特別是非典型憂鬱症患者與非裔美國青少年男性),同時,肥胖也是構成憂鬱的原因之一(特別是對女性與復發性憂鬱症患者)。兩者環環相扣,各症狀的出現皆可能會加劇肥胖與憂鬱症患者原有的症狀。

raw-image

資料來源: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 <Change in the global burden of depression from 1990-2019 and its prediction for 2030>

  具資料分析,透過調查受訪者年齡、性別、社會統計指數等方面,總結全球1990~2019憂鬱人口有稍降的趨勢,但下降幅度仍十分不顯著。同時預測未來2020~2030全球憂鬱人口會持平或出現小幅度波動,同時女性憂鬱人口數高男性人口約1.5倍,且呼籲機構與社會需留意老年人口的憂鬱與心理情況,並闡述訂定標準、可量化的憂鬱檢測指數,是未來醫療機構與市調公司診斷並評估憂鬱症不可或缺的工具。

  投資人也可以得出,壓力、憂鬱與心理狀態等風險因素難以在短時間或未來被有效醫治的結論;隨世界人口總數上升,不只肥胖,心理健康受威脅人口總數也將持續上升,投資人能在其中窺探到許多商機,例如:減肥藥、抗憂鬱藥物、壓力緩解產業(娛樂、色情、食品、電子遊戲等相關產業)、心理治療相關等產業。

  而其中,有許多造成性別間憂鬱人口均數差異的因素。

 

性別間的差異與更深入的挖掘商機:

raw-image

資料來源:GENE ONLINE <研究揭示血腦屏障性別差異或為女性憂鬱症高風險提供新解釋> 2025/10/17

  統計資料概括許多可能造成女性憂鬱人口均數與男性間出現差異的因素,不只是本文主要探討的女性血腦屏障滲透率大於男性(生理因素)而可能造成的憂鬱風險,還探討女性在社會與文化地位(性別歧視、家庭責任、經濟壓力)、心理因素(更容易受創傷事件影響)等方面的潛在憂鬱構成條件。

raw-image

資料來源:airiti library <護理雜誌> 44卷3期 1997/06

  投資人可以得知,因兩性在生理與心理上構造的不同(還有社會期許的差異與種種因素,是全球面臨的另一難題),會造成不同性別在情緒接收、情緒消耗、情感關係、自我關係中的正負面評價落差,進而導致性別間憂鬱人口均數差異被拉大。

raw-image

資料來源:方格子 醫療心空間<【憂鬱腦學】憂鬱症的年齡與性別差異(一)> 2022/09/02

  然而,雖然統計上來看,女性整體憂鬱人口高於男性,但投資人不能排除潛在憂鬱人口(特別是男性)不願意透露自身身心健康與憂鬱傾向的因素。因為社會期待(男性較不擅長也不樂意透漏自身所面臨的心理狀況)、社交與家庭因素、情緒發洩管道(就以上資料而言,女性發洩負面情緒管道較外放、男性則偏壓抑)的不同,可能造就總體性別憂鬱人口統計上的差異(不論男女,憂鬱總人口應比統計人口來得多)。

raw-image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 <Suicide rates are higher in men than women> Hannah Ritchie 2025/05/23

  透過數據可得知,全球所有被統計國家男性自殺人口皆大於女性,雖然自殺並非單純因憂鬱與壓力因素造成,也可能因社會因素、孤獨、環境等複雜的條件,但單純就男女自殺人口之間的差異,便能顯示出潛在受負面心理影響人口比單純統計數據高出許多的結論。

raw-image

資料來源: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關於憂鬱症>

  透過資料顯示,雖然憂鬱、壓力與負面心理情緒或許不是造就自殺的主因,但男女比在憂鬱人口均數與自殺人口數的比較,可以顯示全球受憂鬱與壓力影響相關人口應大於統計數據顯示的結果;也就是說,全球曝險於肥胖、壓力過剩、憂鬱、心理疾病等隱性人口總數應高於市場預期,且隨者世界人口增加,顯性與隱性受影響人口應也會隨時間顯著增加,提供更多產品與服務銷售機會。

  投資人可以透過關注減肥藥、抗憂鬱藥物、娛樂與紓壓產業等相關方向來挑選投資機會。一來是能分享到市場潛在商機、二來是能透過注資,加速相關產業科研進度與產品品質,間接提供幫助給需要的消費者與潛在市場需求,造福全人類福祉。

 

市場對肥胖、健康與消費的態度:

  近幾年,全球消費者對自身健康與體態的重視,帶動全球健康、減肥、保健食品相關產業成長。同時,因全球人口逐步老化,為維持身體健康,大量的市場需求將利於上述與其他相關藥物與健康產業。

raw-image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疫後健康需求增 全球健身產業大擴張> 2024/10/29

  由資料可作證消費者族群對於自身健康與體態的重視程度提升,同時消費者不單純追求「瘦、纖細」的體態,而是更多元、更健康、符合自身價值觀的自身審美投影。

raw-image

資料來源:Global Market Insight <蛋白粉市场 - 按来源、应用和分销渠道 - 全球预测,2025 - 2034> 2025/02

  同時,高蛋白(蛋白粉)市場的蓬勃發展,也近一步驗證消費者對體態與健康愈發重視的猜想。可見有越來越多人投入時間與金錢在體態形塑、健康補給等相關產業。同樣為體態與健康消耗品的高蛋白市場成長預估,或許能帶給減肥藥總體市場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前景。

raw-image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身體活動> 2024/06/26

  透過圖表數據顯示,全球有許多缺乏身體活動人口,也就是不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之健康活動量標準。而其中女性、老年人口、青少年在身體活動量方面較缺乏,然而投資人能從其中得到一些洞見:

  1. 全球健身、健康、體態型塑等相關產業潛在商機仍大,表示市場尚未飽和。企業與公司若能瞄準相關族群,產業內營收表現與規模應當還有成長空間與動能。
  2. 以上缺乏身體活動人口雖並非全部受肥胖所影響,但他們就不在乎體態與健康了嗎? 我想並非如此,推測因家庭、工作、疾病等因素無法抽出時間運動但仍關注自身體態與健康者,將更傾向尋求藥物、醫美、健康補給品等產品補足自身活動量不足之缺口,提供相關市場成長潛力。
  3. 若中老年人口活動量下降,企業瞄準該人口族群之藥物、服務、補品市場應還有極大成長空間(實體運動產業也是,有如隨健身房興起而變熱門的銀髮教練族群)

  雖然身體活動量不足不等於肥胖,但是兩者存在一定因果關係。種種資料佐證市場仍有十足成長潛力與尚未被發掘的銷售空間。

raw-image

資料來源:Roots Analyzes

  透過觀察減肥藥物(GLP-1 Drugs)與相關產品市場在過去的成長與未來成長幅度,投資人可以觀察到消費者對於相關藥物成效與公司信任度的上升,以及市場對於新型肥胖解決方針的態度。

  縱使市場提供多樣化的肥胖與體態型塑管道,礙於個人消費者可能的時間機會成本(可能因工作、教育、家庭等方面無法抽出足夠時間運動與體態型塑)與運動習慣,消費者更願意花費金錢購買節省時間成本的多樣化解決方案(重視體態但抽不出時間、或不喜歡運動的消費者,更樂意花費金錢購買減肥與體態型塑相關產品)。

  同時,若減肥藥物公司能在未來研發週期中逐步排除藥物可能造成的副作用與降低成本,使療程價格更加親民,則能保證並提升消費市場與消費者對產品忠誠度。

raw-image

資料來源:第一金投信 第一金全球Fitness健康瘦身基金 投資組合分布 日期如圖

  第一金全球Fitness健康瘦身基金為專注於投資全球「健康瘦身相關產業」的主動基金。透過觀察基金持股比例分布,投資人能了解目前(透過基金經理人)所挑選全球最有成長潛力的產業分布情形。其中持股比例超過半數的醫療保健產業包括運動服裝、運動器械、運動管理、健康食品、補品、飲品、肥胖醫療、醫療設備等領域。

  雖然主動型基金較單純比對總體市場成長幅度而言較為不可控與主觀,且這檔基金歷史表現與風險評級皆不佳:

raw-image
raw-image

資料來源:anue 鉅亨 2025/10/28

  但投資人依然可以透過主動基金擇股邏輯與擇股趨勢窺探當前金融機構對健康與運動產業趨勢與專業投資人對未來成長的期許。同時,透過觀察類似題材主動基金表現,投資人能評估類似產業風險與波動程度,若單純就此檔標的歷史表現而言,投資健康與減肥產業的波動與風險是劇烈的,建議投資人謹慎評估自身投資組合與現金流動性需求再做判斷。

 

潛在風險:

raw-image

資料來源:GENE ONLINE <GLP-1 類藥物在糖尿病與減重治療中的潛力與挑戰> 2025/09/10

  投資人無法忽視的風險便是其高昂的單價與藥物副作用,及其如何影響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程度。

  GLP-1相關藥物的高單價是目前相關市場成長的最大阻力之一(不考慮企業之間的競爭),原因是居高不下的研發成本與自費所增加的負擔(健保沒有給付),當然,有很大機率在未來,各公司能在競爭與科技發展之下逐漸分攤研發成本並量產藥物,且因持續上漲的肥胖總人口可能引起政府與保健組織注意,保健與政府補助有可能會進一步下修單個療程費用,進而拉抬消費者使用意願與忠誠度。

  然而,很大機率高昂費用可隨時間與科技發展被稀釋,但是完全剔除GLP-1相關藥物副作用機率不高。隨未來科技發展與研發進度推進,投資人能預測副作用更溫和、藥效更穩定、停藥後能穩定維持體重的GLP-1藥物,但是因為副作用難以被剔除,導致一部份消費者可能不適用與不信任相關肥胖解決辦法。

raw-image

資料來源:GENE ONLINE <GLP-1減重神藥引爆全球投資熱潮與未來挑戰> 2025/09/07

  關於GLP-1等相關藥物產業最明顯的投資風險便是短時間的估值過高與企業競爭、政策走向等,加上本報告闡述的內容皆與未來可能趨勢相關,與現今市場環境、企業競爭較無掛勾,也就是大部分投資人投資相關產業皆是押注於產業未來發展(長期投資),短期激烈公司競爭、研發進度、產業消息對股價影響極大,不穩定的政策也為股價增添波動性。

  投資人無法得知未來哪家公司能成為產業競爭的贏家,僅為推斷產業未來走向與商機。因為現今市場激烈競爭,投資於單一GLP-1公司與相關產業個股風險係數極高,短期波動與政策走向可能會衝擊投資人投資組合穩定性。雖然高波動性提供短期與波段交易者獲利機會,但對長期與價值投資人而言,則須等待對未來趨勢的驗證與時間給出的答案。

  雖然目前沒有GLP-1公司因競爭而倒閉,但是相關市場份額變動幅度與產業穩定度波動極大:

raw-image

資料來源:GENE ONLINE <減肥藥的千億美元商機:市場現況、挑戰與未來展望> 2025/01/09

  雖然激烈的市場競爭的確能造福消費者,提供最適配、最實惠的產品與服務,然而對投資人,特別是主動選股投資人而言,激烈的市場競爭代表的便是資產持有的不穩定性與公司市場份額的增加與流失;換句話說,就是投資人手頭部位的風險與不確定性將提升。

  總結肥胖帶來的商機可能存在的風險(GLP-1藥物市場):近期而言,居高不下的單次療程價格與副作用是勸退許多消費者的因素之一,然而以上應能隨時間與競爭有所改善;但激烈的市場競爭與投資人給予的估值波動往往使股價短期波動幅度提升,加上公司市場份額的不穩定性,投資人無法判斷產業的潛在贏家與穩健的押注對象,且對於槓桿投資人而言,過大的股價波動帶來的不只是驚喜的收益,更是意想不到的保證金催繳通知。

  建議投資人以長期投資為主,並分散投入產業金字塔頂端公司;若無法接受短、中期劇烈波動,則可考慮相關題材ETF與基金類商品等風險分散管道。

 

研究總結:

  肥胖是未來人口膨脹後的文明病威脅之一。緊湊的時間管理、高壓的社會、快速變遷的環境、無法根除的憂鬱與負面傾向等,種種因素限制未來市場消滅肥胖的效率,反而因社會環境與人口基數的增加,肥胖人口不減反增。

  然而隨著健康意識抬頭與體態管理重視,消費者更能接受傳統運動與飲食控制的替代方案,在不耗費大量時間與自制力的前提下,達到體重控制與體態型塑、糖尿病預防等多種正面效果。然而,當今市場下昂貴的療程費用與用藥副作用,被動對市場釋出不確定訊號;同時高強度的產業競爭與政策變換,一方面提供消費者多樣化選擇與進出場點,另一方面則加深投資人持有資產不確定性與波動性。

  本報告對未來肥胖人口與肥胖解決辦法需求增加抱正面態度,但相關產業短、中期個股間競爭與股價波動劇烈也是不爭的事實。投資人無法預測誰才是最終的贏家、誰才是未來能提供最佳解決辦法、最受市場推崇的企業,但是仍能對未來市場需求與科研進程抱樂觀態度。

  本報告在此建議,推薦相關產業以長期投資為主。若投資人較不受波動幅度影響,則可考慮限縮於投資產業內幾大公司,不推薦押注單一個股,雖然這麼做能最大化收益,卻也能最大化持有風險;反之若投資人傾向於風險趨避,則可查詢是否有囊括相關產業的ETF與基金類商品,或降低投資組合內持股比例。而對於槓桿投資者而言,相關產業大型權值股建議槓桿幅度限縮至自身現金流動性能應付的範圍,而對於中小型公司,則建議壓低持股比例或壓低槓桿乘數,單一政策轉向或市場信息都有可能衝擊槓桿投資人相關資產組合的安全性。

(2025/10/31 Kai.)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editations-一個投資初學者的沉思錄
1會員
20內容數
這是一個17歲的新手投資人累積金融實力的沙龍,我將在這裡發表我對宏觀經濟、投資工具、ETF、個股、投資心法、自我省思等相關的文章;誠摯邀請你與我一起成長。
2025/10/10
禮來(Eli Lilly and Company;LLY)之個股摘要
Thumbnail
2025/10/10
禮來(Eli Lilly and Company;LLY)之個股摘要
Thumbnail
2025/10/07
分析諾和諾德公司護城河的構成,與近期的下跌是否為適當買點。
Thumbnail
2025/10/07
分析諾和諾德公司護城河的構成,與近期的下跌是否為適當買點。
Thumbnail
2025/10/03
2025/10/03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