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通膨時代,演算法將如何重新定義「優質內容」?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當眼球不再增加,演算法會殺死誰?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人口不會大幅度增加,每個人滑手機的時間也是固定的。我們盯著螢幕的「總時數」,基本上已經是一個封頂的市場。過去,內容是稀缺的。現在,AI 讓內容的「生產成本」趨近於零。一個小團隊現在一天就能產出過去一整年的內容。這引發了「內容通膨」,一場前所未有的內容海嘯。

演算法的「鐵腕」

這場海嘯,對誰的衝擊最大?不是讀者,而是「平台」——例如 Meta、Google、TikTok。

他們的商業模式是「兜售高品質的注意力」。

如果他們的平台充斥著大量 AI 生成的、千篇一律、您我稱之為「無病呻吟」的罐頭內容,用戶會立刻逃離。因此,演算法的進化是「被迫」且「必然」的。演算法「必須」舉起鐵腕,它們的 KPI 不再只是「分發內容」,而是「捍衛用戶體驗」。它們會不惜一切代價,主動獵殺那些「缺乏靈魂、沒有觀點、無法引發真實互動」的內容。

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單純「用 AI 生產內容」的時代,還沒真正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舊的SaaS之路,已死

我觀察到,許多工具和 SaaS停留在「效率思維」——它們的核心價值是「幫你更快、更多地生產」。「一鍵生成 100 篇貼文。」 「AI 幫你自動寫部落格。」在注意力封頂、演算法嚴打的未來,這類「內容工廠」模式的工具,不僅無效,反而是「毒藥」。它們只是在幫企業「更有效率地」生產出即將被演算法懲罰的「噪音」。

真正「理想 Content」的誕生

那麼,商機在哪裡?未來的機會,不在於「生產效率」,而在於「穿透績效」。演算法想要獎勵的「理想內容」是那些「能被演算法選中,能引發真實互動,並且帶有『品牌靈魂』的內容。」這催生了下一代 SaaS 的真正樣貌,它不再是「工廠」,而必須是「領航員」(Co-pilot)。我認為,一個真正能在這場變局中勝出的系統,必須具備三個核心特徵:

1. 它必須有「靈魂」:從「通用模仿」到「品牌建模」

通用 AI 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人設」。它寫的東西,就像網路上的平均值,沒有觀點、沒有溫度。理想的 AI 系統,必須能深度「學習」一個品牌的靈魂。它需要被「餵養」——吸收創辦人的演講稿、過去最成功的貼文、公司的核心價值觀。它學的不是「寫作技巧」,而是「思考方式」和「獨特語氣」。它產出的,不該是「AI 寫的」,而應該是「品牌精神的規模化」。

2.它必須是「閉環」:從「發射後不管」到「績效反饋」

一個真正的智慧系統,不會只停在「發布」這個動作。如果 AI 寫了 10 篇貼文,哪一篇真正帶來了轉換?哪一句話讓停留時間增加了 3 秒?系統必須能自動「感知」市場的真實反饋。這是一個「發布 → 衡量 → 分析 → 優化」的即時閉環。AI 必須在每一次的數據反饋中「進化」,它要比人類小編更快地學會:「啊,原來我的受眾吃這一套。」它賣的不是「內容」,而是「一個能自我優化的行銷大腦」。

3. 它必須是「策略家」:從「被動執行」到「主動建議」

舊的工具,是等你下指令:「幫我寫一篇關於 X 的貼文。」

頂尖的系統,應該反過來告訴你:「老闆,根據趨勢監測和演算法偏好,本週『專利訴情』的討論度上升了 40%,而且平台正獎勵短影音。我們『應該』立刻製作一支 60 秒短片,腳本草稿我已經擬好了,預計互動率會高於平均 25%。」這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系統從「執行者」變成了「策略家」。

結語:訊號為王

內容通膨的洪水中,99% 都將是噪音。演算法會成為最嚴格的守門人。

未來的贏家,不是那些「喊得最大聲」或「發得最多」的人,而是那些「能持續提供最清晰、最真實、最有價值『訊號』」的人。我們的團隊,就是打造那個能幫助品牌在噪音中發出最強「訊號」的智慧引擎。這場遊戲,才剛開始。


#AI #內容通膨 #演算法 #SaaS #注意力經濟 #商業思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你今天marleo了嗎?
0會員
7內容數
marleo: AI-powered marketing from insight to impact 從洞察到驅動的 AI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