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一部講述男性成長的故事,裡面幾乎沒有女性主要角色。弔詭的是,到了今日,很少男性會去閱讀與思考內在,如同這堂課,主要的聽眾還是女性。我想多數男性會接觸的,大概不外投資理財或把妹的資訊吧(現在可能還加上健身?)。
老師提到一個乍聽之下有點政治不正確的概念,就是人類的文化社會一直缺乏成熟的「父性」。所謂的父性,不完全是坊間指稱的「男子氣概」,而是「意志」的展現,也就是決心、毅力與承擔責任(即現代進步社會裡有點被汙名化的「紀律」)。而男生往往誤用(或誤會)了這樣的陽剛特質,某些異男會以收集與玩弄女性為樂,部分男同志則耽溺於雕琢剛健的肉體形象與情慾享樂中。更甚者,父權社會裡層出不窮的冷酷獨裁者,也是這種不成熟父性特質的展現。
父親有兩大功能:帶領孩子面向世界、肯認孩子的所作所為。缺乏圓熟父性的引導,導致男生裡較少出現成熟父親的角色,人們也就很難有穩定的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換句話說,就是知道你是誰,你要做什麼,你要往哪裡去。而現代社會,不論任何性別、種族、階層,似乎都難以找到明確的定位與方向。
有意思的是,因為現代教育的出現,取代了傳統上父親的教育功能,造成父親的角色很曖昧模糊,不知所措的父親,往往就被母親冠以「豬隊友」的稱號。當今很多學校的女老師,反而很像精神上的父親,其父性意志的展現,更勝於很多學生的生父。
男性的成熟(課堂上稱為個體化),某些層面來說比女性來得困難。女性的圓熟是承認與接納來自母親的一切,而男性不是。男性要去除「母親的孩子」這個角色,再成為「父親的兒子」,如此才有機會當「自己的父親」,長成一個成熟的男性。然而現實上是,有的男生始終沒有脫離母親,一輩子當個乖乖「媽寶」;有的則是得不到(意義上)父親的肯定,為非作歹墮落去了,或者變成憤青憤中憤老;有的則是渾渾噩噩,迷茫終生。
傳統上是把老師叫作「師父」的,仔細想想也滿有道理的,老師的角色還滿像古時的父親。我自己也感覺,投入教學工作之後,似乎比較有成熟男性的自覺,也更肯認自己的男性身分(雖然我還是自覺內在有個很陰柔的女人)。在諮商的學習,讓我內在開始有滋養性的母親出現,教學工作讓我逐漸長出一些父性。走筆自此,好像依稀明白自己的路可能會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