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看愛爾蘭電影《夏日悄悄話》時,曾開玩笑說臺灣很難有低調壓抑型的電影,結果隔年就立刻被打臉了(不過我很高興)。而且這部電影抑制的力道甚至強過《夏日悄悄話》,片中幾乎沒有一幕場景是足夠讓人宣洩情感的。跟很多臺灣電影一樣,《春行》的主題設定在家庭,但並未採取溫情渲染的手法感動觀眾,而是藉由主角的互動,時空場景的調度,傳達幽微深切的情意。
不得不佩服男女主角喜翔與楊貴媚,他們讓我感覺到好像我父母出現在螢幕上一樣。媽媽秀緞矮胖的身軀,樸實的裝扮,雙手拉著一袋一袋,裡裡外外忙進忙出,有時碎念幾句,活脫脫就是我母親這類型的歐巴桑。實難相信楊貴媚本人其實未婚未育,不曾當過媽媽。秀緞雖然口中不說,但藉由她幫兒子與其伴侶做祭改這件事,暗示她接納了兒子的性向,始終關愛著兒子,不同於拒絕與兒子接觸的爸爸欽福。不幸秀緞在睡夢中猝逝,就像日本一句傳統諺語說的: 「家に女房なきは火のない炉のごとし。(家中無妻,如同爐灶無火。)」沒了鎮住家庭的妻子與母親,一切都亂了套。命運讓秀緞撇下這一對割裂的父子,逼迫他們去修行未完的功課。
喜翔演活了我爸那輩嘴硬好面子、實則脆弱又幼稚的大男人。他深愛老妻,心裡對老妻既感激又虧欠,可是嘴上不饒人,行動也毫不體貼。明明都跑下山等老婆了,偏偏不幫老婆減輕一點負擔,嘴上還直罵老婆嘮叨,等到老婆摔跤了,才萬分疼惜的扶起她。影片有一幕很有意思,欽福想打開一罐梅酒,卻怎麼也打不開,秀緞一邊忙著收拾餐桌,一邊用湯匙敲打瓶蓋,欽福用盡力氣還是沒用,暗示老婆來。秀緞拿來抹布施力,好不容易才捘開。欽福在旁入迷的笑著,好像小男孩期待媽媽給她點心一樣。開罐之後,欽福並未開喝,反而提起這罐酒是親家贈送的,秀緞回說已經九年了,欽福臉色頓時黯淡起來,喃喃自語:「九年了啊......。」這片段將老夫老妻的默契表現得極好,並且暗喻了他們一家的關係與走向。
另一幕我很有印象的場景是,秀緞猝逝之後,欽福邀約前媳婦來談賣房子的事。面對曾經疼愛的無緣媳婦,想起已經去世的老妻,又不能直說,欽福臉上掛著的慘澹笑容竟比哭泣還令人難受。前媳婦隨後透漏自己即將再婚,欽福口裡說著恭喜,實際上卻浸泡在再也沒有(與兒子復合)機會了的失落。我以前不太知曉這位時常演出配角的老演員,幸好這部片讓我見識到這位老戲精的精湛演技了。
《春行》的特殊之處是迴避掉眾多情緒張力很強的場景,例如欽福發現秀緞猝逝,編導不是讓他撕心裂肺的痛哭,反而是讓主角逃避老婆的死亡,把她冰藏起來,直到被兒子發現為止。剩下例如兒子婚姻破裂的始末,以及兒子發現母親去世那一刻,在一般影劇裡都是可以大作文章(親子激烈衝突)的場面,可是編導卻把這些部分全部略過了。甚至欽福喪妻後的悲痛,也只透過他踽踽獨行的背影表現出來。本片對於LGBTQ的處理相當現實,我卻很喜歡。藍葦華和張書偉飾演的魚販CP,出場雖少卻有畫龍點睛之效。他們踏實的生活著,不向老父多做辯駁,但仍試圖對老父釋出善意。我覺得這才是很貼近生活的一面,很多事情是言語無法講清楚的,我們只能接受它們的存在,與它們共存而繼續往前行。
片中充滿各種跟水有關的畫面,例如不斷下雨的東北角海岸,還有欽福想像中(或回憶中?)秀緞懷念的大瀑布。片頭和片尾,各自呈現一次欽福帶著老妻的骨灰,回到她喜愛的瀑布。欽福獨自吹起口琴,口琴聲卻被水聲淹沒,但不妨礙我們體會這個老男人對妻子的深情。這部很少對白的電影如同水一樣,不誇大張揚,卻無處不流洩,使人深入思索什麼才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