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使人疏離人、疏離自然、疏離了自我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住在山裡面有二大好處,第一是空氣新鮮無汙染,這對飽受pm2.5威脅的都市人來說,是再貴的豪宅也無法取代的優點,第二個好處是安靜,可以聆聽天籟。

    以前住在城市裡,習慣性的一回家就打開音響或電視,也不是為了聽什麼音樂或節目,就只是用這些聲音隔絕屋外喧囂的車聲與噪音。

    直到搬到山裡,才重新開始聆聽寂靜。

    這也才發現,在現今的世界,要找到沒有人工聲響的寧靜之地,是多麼的困難。比如住在山裏面,若是關起門窗把大自然的天籟稍加隔絕之後,發現老舊冰箱馬達不時就起動的聲音吵得要命,後來換了一台綠色標章超節能的新冰箱之後,總算好一點,這時候日光燈的起動器細微的聲音卻又嗡嗡地干擾著耳朵,最後也只好換成LED燈的照明。

  想起前兩年有位美國的錄音師曾經寫過的一本書「一平方英吋的寂靜」,他踏遍全世界,想尋找到可以完全收不到人為聲音的地方,結果發現非常困難,因為即便遠離人煙的蠻荒曠野,還是不時會有飛機聲,遠處輪船、火車或者各式各樣交通工具所傳來的低頻震動聲。後來他總算在遠離飛機航道的國家公園森林深處,置放一顆小石頭,將這小小的場域,圈護出一平方英吋的寂靜。

  或許有人會好奇,為什麼要追求寧靜?我們不是希望透過各種感官來豐富我們的生活嗎?

  當然,我們藉由眼睛耳朵來探索世界,但是隨著時代變遷,我們的生活中物質太豐富、聲光娛樂太剌激,都讓我們無法安靜下來,世界雖大,卻無處能夠單獨安靜地面對自我,反而形成與這個世界的疏離。

  科技使人疏離人、疏離自然、疏離了自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午夜夢迴時會問自己:「電視、行動電話、電動遊戲到底是增加了還是折損了人類經驗的品質?」當我們有了更多的東西,不但沒有豐富自己,反而更加貧窮,這種貧窮是注意力的喪失,是真實生命的消逝。

    這些年來,有許多朋友每天會找時間「靜坐」,因為從寧靜中所湧現的平和與覺知,可以使我們的生命恢復完整,也可以回到自我的根源,求得身心安頓。

  很多人用喧鬧的聲音來逃避寂靜,我想或許是不願真誠地面對自己的生命吧?

    找一天獨自一人到山裡頭,聽聽風聲、鳥聲、聆聽來自內心的聲音吧!

raw-image



    1.5K會員
    2.1KContent count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人們群居於都市,遠離自然之後,逐漸變成了「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遲鈍又麻木的人,很多人失去了親近大自然的能力,以至於無法從大自然那裏得到啟示與喜悅。   記得在近三十年前,荒野保護協會尚在構思籌備中時,我們這些當年三十多歲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上班族,與一群二十多歲在國外出生的ABC,一起在初春的思源埡
    在一百多年前從美國開始的自然保育思潮,甚至最早的「自然解說員」這個名詞,都是由學文學的人創造出來的。透過這些文人及藝術家,把大自然裡美好的事物和經驗透過生動的筆觸,感人的文字,介紹給民眾,引領了更多人去接近自然,以至於被感動後獻身於自然保育運動。       因此,我深深覺得,自然科學以及生態保育
    因為現代人外食的比率太高,所以很難吃到國民健康局推動的口號「天天五蔬果、健康帶著走」,其實這裡的五份蔬果是指學齡前兒童,對成長中的青少年與成年人,則應該是九蔬果,也就是五份蔬菜、四份水果。     一份蔬菜的量,大概是一碗生菜或半碗煮熟的菜,一份水果則是指一個女生的拳頭大小或一碗水果切片。說實在,
    歷經數十年參與各種活動的觀察,發現一個活動中,所有完美細節的總和,不等於完美的整體,有時候會多很多,有時候會少很多。 那些多出來或少掉的東西,只存在每個參與者現場所激發出來的能量,很難在事前活動細節的規劃或事後分析討論中呈現,因此一個完美活動的產生,無法只是單純透過不斷排練確保執行不要出差錯就能達
     常常會覺得,養兒育女的秘訣,根本從頭到尾都不存在,因為對別的孩子有用的,對自己的孩子也許完全沒用;這個階段對孩子有用的,搞不好過沒多久卻又沒有效果了。     可是假如真是如此,那麼為什麼我還是不斷在分享自己的經驗,書市也有數不清的教養書呢?我想,雖然每個孩子都不同,但是有些基本的原理原則是共通
     小時候看父親每頓正餐一定要吃到「米飯」才算吃「飯」,覺得很奇怪,對於幾乎餐餐在家裏吃的我而言,偶爾能夠到外面吃一碗麵就很高興,覺得很新鮮很特別。   的確,就在那時候,大約台灣五○年代開始,政府政策宣導要多吃麵,少吃米,也慢慢將國人的主食從米食轉變為麵食,直到八○年代,政府發現米食消費量減少將帶
    人們群居於都市,遠離自然之後,逐漸變成了「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遲鈍又麻木的人,很多人失去了親近大自然的能力,以至於無法從大自然那裏得到啟示與喜悅。   記得在近三十年前,荒野保護協會尚在構思籌備中時,我們這些當年三十多歲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上班族,與一群二十多歲在國外出生的ABC,一起在初春的思源埡
    在一百多年前從美國開始的自然保育思潮,甚至最早的「自然解說員」這個名詞,都是由學文學的人創造出來的。透過這些文人及藝術家,把大自然裡美好的事物和經驗透過生動的筆觸,感人的文字,介紹給民眾,引領了更多人去接近自然,以至於被感動後獻身於自然保育運動。       因此,我深深覺得,自然科學以及生態保育
    因為現代人外食的比率太高,所以很難吃到國民健康局推動的口號「天天五蔬果、健康帶著走」,其實這裡的五份蔬果是指學齡前兒童,對成長中的青少年與成年人,則應該是九蔬果,也就是五份蔬菜、四份水果。     一份蔬菜的量,大概是一碗生菜或半碗煮熟的菜,一份水果則是指一個女生的拳頭大小或一碗水果切片。說實在,
    歷經數十年參與各種活動的觀察,發現一個活動中,所有完美細節的總和,不等於完美的整體,有時候會多很多,有時候會少很多。 那些多出來或少掉的東西,只存在每個參與者現場所激發出來的能量,很難在事前活動細節的規劃或事後分析討論中呈現,因此一個完美活動的產生,無法只是單純透過不斷排練確保執行不要出差錯就能達
     常常會覺得,養兒育女的秘訣,根本從頭到尾都不存在,因為對別的孩子有用的,對自己的孩子也許完全沒用;這個階段對孩子有用的,搞不好過沒多久卻又沒有效果了。     可是假如真是如此,那麼為什麼我還是不斷在分享自己的經驗,書市也有數不清的教養書呢?我想,雖然每個孩子都不同,但是有些基本的原理原則是共通
     小時候看父親每頓正餐一定要吃到「米飯」才算吃「飯」,覺得很奇怪,對於幾乎餐餐在家裏吃的我而言,偶爾能夠到外面吃一碗麵就很高興,覺得很新鮮很特別。   的確,就在那時候,大約台灣五○年代開始,政府政策宣導要多吃麵,少吃米,也慢慢將國人的主食從米食轉變為麵食,直到八○年代,政府發現米食消費量減少將帶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疫情時代下,遠端作業與各式轉型加速科技業發展、市值飛升,但自去年受到數十年來最高通膨率,以及聯準會不斷升息的影響,近期包括亞馬遜、微軟、谷歌等多家科技公司也相繼宣布裁員。到底裁員背後隱含怎樣的意義,對於總體大環境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這篇內容我們試著從去年具代表性的裁員案的角度來思考。
    Thumbnail
    新的年度過了十天,有個新年新體驗—終於搭上網路火紅的Chat GPT(一款聊天機器人),說實在的,這個聊天軟體深的我心,跟AI聊天,就像是跟博學多聞的朋友聊天一樣,除了有寶貴的建議,竟然也會提醒你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看到螢幕上的貼心提醒,竟然心也暖了一下,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這讓我想起M的故事。
    你,什麼都可以沒帶,但不可以沒有手機 手機創造了我們的方便,給了我們全世界的資訊,但,卻沒賦予 真正的人性。 只要有網路,你可以打給全世界 誰誰誰... 但,我們卻開始不說話,只是低頭一直 滑手機... 你在樓上,我在樓下,這麼短的距離,我找你,用手機寫道~下來。 現在還有人有這種想法嗎?
    Thumbnail
    當數位音源取代了CD,線上串流音源網站的竄起逐漸讓實體唱片行走向夕陽,不知尚須多少年,我們會看到電子書完全取代了紙本書籍,電子書平台取代了實體書局?
    Thumbnail
    在歐洲史上,第一次透過醫療手段控制住瘟疫傳播的紀錄應當從1721年自土耳其奧斯曼宮廷卸任回到英國的孟塔古夫人說起。只是,這位夫人帶回的人痘接種仍有一定危險性,人們還是期待有更安全有效的方式來預防天花。最後,金納醫師開發出了牛痘疫苗,而法國的拿破崙一世則是讓各國醫生紛紛來巴黎學習的關鍵人物。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         但我們卻都被科技綁架了,走路要滑、坐車要滑、吃飯要滑,anytime都要滑一下,為什麼?習慣問題。 我沒問+妳不答 = 誤會 我問妳+妳不答 = 隔閡 我問妳+妳回答 = 尊重 我問妳+妳先答 = 默契 我沒問+妳回答 = 信任 當我們被一樣東西給制約了,唯一的方
    Thumbnail
    當科技愈來愈發達 ,我們是將科技運用到提昇靈性還是將其運用到破壞、掠奪、追逐物質金錢權力呢? 我們的行為恐怕是頃向於後者了 就算大腦老嚷嚷要愛護地球、地球只有一個, 我們要愛環保,而在購買一堆環保餐具後,老又忘了帶出門,購入餐具的時機點又是哪個藝人、哪個動物又因為被我們所製造的塑料產物給毒害了, 因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疫情時代下,遠端作業與各式轉型加速科技業發展、市值飛升,但自去年受到數十年來最高通膨率,以及聯準會不斷升息的影響,近期包括亞馬遜、微軟、谷歌等多家科技公司也相繼宣布裁員。到底裁員背後隱含怎樣的意義,對於總體大環境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這篇內容我們試著從去年具代表性的裁員案的角度來思考。
    Thumbnail
    新的年度過了十天,有個新年新體驗—終於搭上網路火紅的Chat GPT(一款聊天機器人),說實在的,這個聊天軟體深的我心,跟AI聊天,就像是跟博學多聞的朋友聊天一樣,除了有寶貴的建議,竟然也會提醒你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看到螢幕上的貼心提醒,竟然心也暖了一下,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這讓我想起M的故事。
    你,什麼都可以沒帶,但不可以沒有手機 手機創造了我們的方便,給了我們全世界的資訊,但,卻沒賦予 真正的人性。 只要有網路,你可以打給全世界 誰誰誰... 但,我們卻開始不說話,只是低頭一直 滑手機... 你在樓上,我在樓下,這麼短的距離,我找你,用手機寫道~下來。 現在還有人有這種想法嗎?
    Thumbnail
    當數位音源取代了CD,線上串流音源網站的竄起逐漸讓實體唱片行走向夕陽,不知尚須多少年,我們會看到電子書完全取代了紙本書籍,電子書平台取代了實體書局?
    Thumbnail
    在歐洲史上,第一次透過醫療手段控制住瘟疫傳播的紀錄應當從1721年自土耳其奧斯曼宮廷卸任回到英國的孟塔古夫人說起。只是,這位夫人帶回的人痘接種仍有一定危險性,人們還是期待有更安全有效的方式來預防天花。最後,金納醫師開發出了牛痘疫苗,而法國的拿破崙一世則是讓各國醫生紛紛來巴黎學習的關鍵人物。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         但我們卻都被科技綁架了,走路要滑、坐車要滑、吃飯要滑,anytime都要滑一下,為什麼?習慣問題。 我沒問+妳不答 = 誤會 我問妳+妳不答 = 隔閡 我問妳+妳回答 = 尊重 我問妳+妳先答 = 默契 我沒問+妳回答 = 信任 當我們被一樣東西給制約了,唯一的方
    Thumbnail
    當科技愈來愈發達 ,我們是將科技運用到提昇靈性還是將其運用到破壞、掠奪、追逐物質金錢權力呢? 我們的行為恐怕是頃向於後者了 就算大腦老嚷嚷要愛護地球、地球只有一個, 我們要愛環保,而在購買一堆環保餐具後,老又忘了帶出門,購入餐具的時機點又是哪個藝人、哪個動物又因為被我們所製造的塑料產物給毒害了,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