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atles《紅碟》、《藍碟》2023 新版問世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感謝環球音樂火速引進 The Beatles 「紅碟」、「藍碟」精選專輯全新混音加量版,和 The Beatles 「最後一首歌」Now and Then 單曲唱片。應邀為這兩輯唱片寫側標(這是否算幾乎絕傳的工作?),是我的榮幸。


「藍碟」(1967-1970)是我拿零用錢買的第一張 The Beatles 專輯,在師大附中對面的唱片行,那年我十六歲。雙片裝的翻版並不便宜,我看了好久,把它塞到唱片架最後面,怕在我拿到下期零用錢之前就被別人買走了。終於把它抱回家那天,我也到牙醫診所拔了牙齒。咬著棉花在家裡客廳用母親的老唱機放唱片,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 讓我忘記了疼痛和滿嘴的血腥味。


多年後買到日本東芝 / EMI 版「紅碟」和「藍碟」,打開才知道原版內面有好漂亮的照片,翻版只印了所有曲目的歌詞,幸好我終於多買一種。 1993 出了 CD 版,2010 有了 remaster 版,2023 又出了 remix 加量版,作為披頭迷,當然要悉數珍藏。


這幾天在家工作、開車出門,都在放 remix 版的「紅碟」和「藍碟」,聽那些熟到不能再熟的歌,仍然感動到不能自已。


以下就是我的側標文案,專輯已經全面上架,歡迎到各大唱片行洽購。


---


The Beatles【1962-1966】/ 【1967-1970】(2023 新版)


The Beatles 的《史記》是流行音樂史最暢銷的精選輯。樂迷慣以封面顏色暱稱《史記》1962-1966 上輯「紅碟(The Red Album)」,1967-1970 下輯「藍碟(The Blue Album)」。1973 年問世以來,這兩套唱片已經創下五千萬張的銷售記錄。這次的 50 週年紀念版一舉將收錄曲目擴充為 75 首,並全部以最先進的錄音科技重新混音,為這些經典歌曲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全新的聆聽體驗。


1973 年原始版《史記》,一口氣出版兩輯四張唱片的精選輯,是流行樂壇史無前例的大手筆。從首張單曲 Love Me Do 到錄完 Abbey Road 專輯後解散,不過短短八年,The Beatles 不但是地球表面最紅的「文化現象」,更是一再重新定義流行音樂與流行文化的革命家。《史記》精選輯嘗試在 The Beatles 甫解散三年的時刻以「全景視野」總結他們的成就,原版收錄的 54 首歌,便是全球好幾代樂迷進入 The Beatles 世界的敲門磚。


「紅碟」收錄的是 The Beatles 1962-1966 年間的前期作品,此次新版並增錄 12 首歌,成為 38 曲篇幅的煌煌鉅作。除了引爆 Beatlemania 披頭狂潮的連串名曲,更能見識他們跨入民謠搖滾、迷幻搖滾、巴洛克搖滾的疆域,狂飆引領一代人的驚人才華。


這輯歌曲問世的年代,絕大部分聽眾只有 mono 單聲道設備,stereo 立體聲只屬於少數「音響發燒友」。The Beatles 早期作品的立體聲混音,為了強調左右聲道的分離感,常把人聲、樂器分頭放在兩邊,和後來我們習慣的音場邏輯大不相同。然而早期多軌母帶只有兩軌到四軌,即使後人想重新調整混音,能做的也很有限。死忠樂迷聆聽 The Beatles 早期作品的「正道」,始終是樂團自己也認可的單聲道混音版本。


然而多年後的現在,拜尖端科技之賜,原始母帶的樂器和人聲終於能夠逐一分離,由 The Beatles 製作人 George Martin 公子 Giles Martin 和獲獎無數的錄音師 Sam Okell 在倫敦 Abbey Road 錄音室全面重新混音,構建身歷其境、細膩生動的立體音場。活在這個時代的 The Beatles 樂迷實在太幸福。


「藍碟」收錄的是 The Beatles 1967-1970 年間的後期作品,並增錄 9 首歌曲,全數都是 2015-2023 年間全新混音。壓卷終曲,是 2023 年完成的「The Beatles 最後一首歌」Now and Then。


1980 年 John Lennon 遇刺身亡,The Beatles 重聚之夢成為泡影。1994 年,小野洋子提供了三首 1970 年代後期 John Lennon 在家中彈唱的 demo 卡帶給在世三位團員,作為 The Beatles 「新歌」的基礎。其中兩首加上三人新錄的歌聲和演奏,搭配 Anthology 系列專輯發行,大獲成功。另一首 Now and Then 原始錄音品質不佳,三人難以克服技術問題,不得不放棄。2001 年 George Harrison 逝世,之後又過了 20 年,《魔戒》導演 Peter Jackson 團隊製作 The Beatles《Get Back》紀錄片,借用 AI 科技,得以「分離、提取」原始單聲道膠卷模糊不清的人聲對話,成果斐然。Paul McCartney 決定以同樣技術處理 Now and Then 原始錄音,提取出 John Lennon 乾淨無雜訊的人聲音軌,當年半途而廢的工程,終於得以續完。


2023 年,以分離出來的 Lennon 人聲為基礎,81 歲的 McCartney 補完副歌,和 83 歲的Ringo Starr 各自錄製了和聲、貝斯、鼓,以及 McCartney 向 Harrison 致敬的滑弦獨奏,加上 1995 年 52 歲的 George Harrison 錄的吉他,還有 The Beatles 製作人 George Martin 公子 Giles Martin 編曲的弦樂,並織入 Because (1969) 和 Eleanor Rigby (1966) 的和聲音軌,成為一首融匯近 60 年歲月,四位 The Beatles 成員都參與的「新歌」,也是「藍碟」皇冠頂端最後鑲上的亮鑽。


曲目擴充之後,新版「藍碟」成為 37 曲篇幅的鉅構,導引我們回到 The Beatles 技藝與膽識俱臻巔峰的後期歲月,他們站在大時代的風口浪尖,成為全世界青年文化的先知兼導航者。假如你是老樂迷,這裡全新混音的版本必能令你驚喜感動。假如你是新樂迷,歡迎加入 The Beatles 粉絲的行列——這些歌,是每一個地球人都該熟悉的不朽文化財。




2.2K會員
1.7KContent count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馬世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陳明章和他的音樂無需歌頌禮讚,只需真心體會,這部電影也是。
只有台灣獨特的歷史場景,才有可能淬鍊出沈文程這樣獨特的歌手,恐怕也只有他能編出如此「多元混血」的演唱會曲目。
在中國年輕人愈來愈自暴自棄,「內卷」、「躺平」,甚至宣稱「我們是最後一代」的時代,老崔還是繃著一臉的憤怒和不甘心,拒絕向虛無投降。
我在台科大「文藝發展與流行音樂文化」課堂循例請同學以「最能代表我們世代的一首歌」寫期中作業,限十年內發行作品,不限國籍語種。這是一份從2012年開始統計的作業,這個學期共收到 107 份,結果如下。這班同學幾乎都是2000年之後出生。
首先我們以前沒有人講什麼「黑膠唱片」,唱片就是唱片。其次我不覺得你非要弄一台唱機不可,除非你很閒,或者下定決心要「跳坑」。
三個小伙子組了樂團,從故鄉挪威來到英國倫敦打天下。他們把所有積蓄都投資在demo錄音,花光了存款,卻屢屢被各家唱片公司和經紀人拒於門外。他們窮得有一頓沒一頓,甚至挖過街邊垃圾桶裡的東西吃。
陳明章和他的音樂無需歌頌禮讚,只需真心體會,這部電影也是。
只有台灣獨特的歷史場景,才有可能淬鍊出沈文程這樣獨特的歌手,恐怕也只有他能編出如此「多元混血」的演唱會曲目。
在中國年輕人愈來愈自暴自棄,「內卷」、「躺平」,甚至宣稱「我們是最後一代」的時代,老崔還是繃著一臉的憤怒和不甘心,拒絕向虛無投降。
我在台科大「文藝發展與流行音樂文化」課堂循例請同學以「最能代表我們世代的一首歌」寫期中作業,限十年內發行作品,不限國籍語種。這是一份從2012年開始統計的作業,這個學期共收到 107 份,結果如下。這班同學幾乎都是2000年之後出生。
首先我們以前沒有人講什麼「黑膠唱片」,唱片就是唱片。其次我不覺得你非要弄一台唱機不可,除非你很閒,或者下定決心要「跳坑」。
三個小伙子組了樂團,從故鄉挪威來到英國倫敦打天下。他們把所有積蓄都投資在demo錄音,花光了存款,卻屢屢被各家唱片公司和經紀人拒於門外。他們窮得有一頓沒一頓,甚至挖過街邊垃圾桶裡的東西吃。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Hi there,應該不少人已經知道,被稱為"最偉大的樂團"之一的傳奇樂團 The Beatles (披頭四),在11月初發行了最後一首歌〈Now and Then〉(2023),並且收錄在同樣於今年發行的精選輯《The Beatles 1967–1970 (2023 Edition)》
Thumbnail
閱畢這樣的故事,和友伴笑稱著,以後大概真可以復活人類了吧?細胞增生繁殖的技術完成肉身再造,聲音可以複製,思想可以根據那人在世時的經驗,以機器學習的方式持續運作。但忍不住又想...所以這樣復活的人,是真的嗎?
Thumbnail
六十是個什麼樣的數量級?六十年是個什麼樣的概念?
Thumbnail
我是塔羅初學者,這裡寫的是自己對牌卡的第一直覺。 最近我對塔羅大牌第17張《星星》很有感覺,吸引我的是牌卡呈現的純淨、安靜、中間最大的那顆星我把它當成是內心的北極星,好像是一個人在追尋的目標,當我們迷失時,只要停下來,抬頭仰望,一定就能找到內心的指引。 而這位天使雙手中的水壼,水源源不絶的流出、灌溉
Thumbnail
魔界導演 Peter Jackson 執導之"The Beatles"紀錄片11月將於 Disney Plus 首播
Thumbnail
在我上一篇說過,本來不怎麼接觸流行音樂的我,因為藤原櫻的關係,開始會留意不同的流行音樂。在這個大數據年代,按劇本發展,我應該會開始聽其他日本歌手的專輯,然後順理成章的成為一個Jpop fans。 其實也不是,家入レオ的歌我很喜歡,特別是她的唱法,很有能量。 當然還有萬惡之人星野源(笑) 若是這樣
Thumbnail
學生時代約莫是國中吧,開始學英文之後我的大哥介紹了這首詩給我參加英文朗誦比賽。只覺得很不錯但又不是真的懂它的意境。反正也沒關係,比賽有得名就好了。 就這樣這首詩默默的在大叔年歲漸長之後越來越能體會裡面想要闡述的東西。
Thumbnail
我們去旅行,其實沒有征服世界、也從來沒有改變世界,但是旅行的過程中,世界卻改變了我們,同時教我們如何成為別人眼中更好的人,更重要的,是變成一個自己喜歡的人。
Thumbnai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nghai and all the Chinese regimes listed above is contended to be the colonised and the colonisers.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Hi there,應該不少人已經知道,被稱為"最偉大的樂團"之一的傳奇樂團 The Beatles (披頭四),在11月初發行了最後一首歌〈Now and Then〉(2023),並且收錄在同樣於今年發行的精選輯《The Beatles 1967–1970 (2023 Edition)》
Thumbnail
閱畢這樣的故事,和友伴笑稱著,以後大概真可以復活人類了吧?細胞增生繁殖的技術完成肉身再造,聲音可以複製,思想可以根據那人在世時的經驗,以機器學習的方式持續運作。但忍不住又想...所以這樣復活的人,是真的嗎?
Thumbnail
六十是個什麼樣的數量級?六十年是個什麼樣的概念?
Thumbnail
我是塔羅初學者,這裡寫的是自己對牌卡的第一直覺。 最近我對塔羅大牌第17張《星星》很有感覺,吸引我的是牌卡呈現的純淨、安靜、中間最大的那顆星我把它當成是內心的北極星,好像是一個人在追尋的目標,當我們迷失時,只要停下來,抬頭仰望,一定就能找到內心的指引。 而這位天使雙手中的水壼,水源源不絶的流出、灌溉
Thumbnail
魔界導演 Peter Jackson 執導之"The Beatles"紀錄片11月將於 Disney Plus 首播
Thumbnail
在我上一篇說過,本來不怎麼接觸流行音樂的我,因為藤原櫻的關係,開始會留意不同的流行音樂。在這個大數據年代,按劇本發展,我應該會開始聽其他日本歌手的專輯,然後順理成章的成為一個Jpop fans。 其實也不是,家入レオ的歌我很喜歡,特別是她的唱法,很有能量。 當然還有萬惡之人星野源(笑) 若是這樣
Thumbnail
學生時代約莫是國中吧,開始學英文之後我的大哥介紹了這首詩給我參加英文朗誦比賽。只覺得很不錯但又不是真的懂它的意境。反正也沒關係,比賽有得名就好了。 就這樣這首詩默默的在大叔年歲漸長之後越來越能體會裡面想要闡述的東西。
Thumbnail
我們去旅行,其實沒有征服世界、也從來沒有改變世界,但是旅行的過程中,世界卻改變了我們,同時教我們如何成為別人眼中更好的人,更重要的,是變成一個自己喜歡的人。
Thumbnai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nghai and all the Chinese regimes listed above is contended to be the colonised and the colonis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