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如何證明自己價值

今天(113.3.16)聯合報的<家庭副刊>有兩篇文章值得一提。一篇是編劇媽媽寫的《暫時無業的時間,我更理解我的婆婆》。內文是:她以前一直覺得婆婆有些奇怪,每天在家開伙,即令家裡只剩她和公公兩人,而她自己健康也已出現狀況,還是每天縮著身子到市場去買菜,然後提著重得要命的菜蔬魚肉蹣跚回家,再駝著身軀在廚房裡張羅。幾次回家探望,作者都覺得於心不忍,然而不管再怎麼勸說,婆婆總會找各種理由加以推託,讓她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她自己暫時無業。她也開始認真的每天開伙,慢慢的她竟然發現自己能夠理解婆婆了。因為那是婆婆生活的重心,是婆婆證明自己價值和重要性的一個寄託,是她可以藉此肯定自己的方式。就像作者自己,為了孩子的一句晚餐訂單,她不得不出門採買,然後再駝著身軀把重得要命的菜蔬魚肉提回家,再忍著淚眼切葱蒜,菜下鍋後她已經疲累不堪,但當聞到菜的香味時,她自覺除了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她覺得她為家庭貢獻了心力,今天,因此沒有虛度。

可以為親人提供微薄貢獻,是肯定自我的重要方式。那如果只是自己一個人,沒有親人可以讓你提供你的貢獻,又要如何證明自我的價值呢?

 ---------------------------------------------------------------------------------

二.早安圖

另一篇是鄧秋妍所寫的《早安,您好》。內文是她一直認為line裡的早安圖很無聊,被動接收,無奈回覆。直到某天一個朋友的遭遇讓他驚覺早安圖的重要性……這位朋友身染重症,住在同一社區大樓,原先需照顧中風父親及離婚後罹患憂鬱症的姐姐,偶或碰面總能看著爽朗的他帶著家人的鏡頭,但平常沒什麼聯絡,直到上個月需要這位鄰居出席重要的社區大會,傳line給他,才知道他父親和姐姐都已過世,他自己則身罹重病,水泥叢林中,人際往來淡薄如斯。雖然近在咫尺,誰也不曉他人狀況…,讓作者感嘆不已。當天稍晚,接到鄰居的早安圖,才放下心來。之後他對早安圖有了另樣看法。

line群組是極好的聯絡、溝通的方式,但最令人不敢恭維的做法有二,其一是亂貼與群組成立目的無關的無聊訊息;另一則是早安圖,貼的圖都是現成的,也看不出貼圖者的居心,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有時不勝其擾之餘,乾脆退群。原來換個角度,事先說明,早安圖也可以是相互關懷,彼此問候的方便做法喔。

55會員
820Content count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面對批評,謝謝指教 該書原名《Thanks for the Feedback:The Science and Art of Receiving Feedback Well》。簡單的說就是如何妥善回應批評? 前言 人和人在互動來往時,難免會聽到別人對你的看法或意見,如何回應,影響重大—不管是
聽一與紀錄片展演活動有關的音頻,對其中之一印象深刻(好玩的是想確定到底是什麼節目時,竟然不知它分在那一類別上了,當然也就找不著了。)主持人提了一個假設題:「如果有一部落因故遷移,如何訴說其過往在故土上的歷史和文化?」(當然這個部落也可以是族群,也可以是一個離鄉背井的人,一個建築,一個古城等等)大
前言 113.2.25的聯合報社論,題目是《小兄妹的魔鬼課表,國家與家長的教育功課》(見https://udn.com/news/story/7338/7790483) 113.2.21李佳蓉在ettoday上針對同一事件,把題目訂為《國小兄妹日睡6.5hrs「23點還在唸英文」 醫憂曝睡不
成長不等人   前言 死亡正笑咪咪的在前方等著你的到來,然而大家都希望它慢慢來—最好是不要來—;成長卻在大家不經意間就已經到來,甚至在我們還沒想好應該如何迎接它之時,它已經過去了。兒童的成長就是這樣,度時如年的折磨歲月,好像在不經意間就已經過去了,剎那間再見面,才驚覺怎麼孩子已經那麼大了?記得
前言 長期照顧失智、失能長者,會讓照顧者備感壓力—不管是精力上、財力上,勞務上—,近期傳出有些照顧者希望能循「斷食善終」方式,替家中無意識的失智、失能長者進行「斷食」,期能讓他們「善終」—及早脫離苦痛。   斷食善終是目前較為人道的做法 在無法「安樂死」,也沒有財力去國外進行「安樂死」—
前言 今天(113.3.10)聯合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斷食善終抓越界爭議:「斷食」替照顧壓力解套,卻引發疑似「被善終」亂象》。內文大意是:長照悲歌不斷,而在高齡化社會中此現象無法斷絕,只會惡化;又因無法「安樂死」,因此有位醫生(畢柳鶯)在母親要求下,替身罹小腦萎縮症,且已高齡83歲,且已開始出現嚴
面對批評,謝謝指教 該書原名《Thanks for the Feedback:The Science and Art of Receiving Feedback Well》。簡單的說就是如何妥善回應批評? 前言 人和人在互動來往時,難免會聽到別人對你的看法或意見,如何回應,影響重大—不管是
聽一與紀錄片展演活動有關的音頻,對其中之一印象深刻(好玩的是想確定到底是什麼節目時,竟然不知它分在那一類別上了,當然也就找不著了。)主持人提了一個假設題:「如果有一部落因故遷移,如何訴說其過往在故土上的歷史和文化?」(當然這個部落也可以是族群,也可以是一個離鄉背井的人,一個建築,一個古城等等)大
前言 113.2.25的聯合報社論,題目是《小兄妹的魔鬼課表,國家與家長的教育功課》(見https://udn.com/news/story/7338/7790483) 113.2.21李佳蓉在ettoday上針對同一事件,把題目訂為《國小兄妹日睡6.5hrs「23點還在唸英文」 醫憂曝睡不
成長不等人   前言 死亡正笑咪咪的在前方等著你的到來,然而大家都希望它慢慢來—最好是不要來—;成長卻在大家不經意間就已經到來,甚至在我們還沒想好應該如何迎接它之時,它已經過去了。兒童的成長就是這樣,度時如年的折磨歲月,好像在不經意間就已經過去了,剎那間再見面,才驚覺怎麼孩子已經那麼大了?記得
前言 長期照顧失智、失能長者,會讓照顧者備感壓力—不管是精力上、財力上,勞務上—,近期傳出有些照顧者希望能循「斷食善終」方式,替家中無意識的失智、失能長者進行「斷食」,期能讓他們「善終」—及早脫離苦痛。   斷食善終是目前較為人道的做法 在無法「安樂死」,也沒有財力去國外進行「安樂死」—
前言 今天(113.3.10)聯合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斷食善終抓越界爭議:「斷食」替照顧壓力解套,卻引發疑似「被善終」亂象》。內文大意是:長照悲歌不斷,而在高齡化社會中此現象無法斷絕,只會惡化;又因無法「安樂死」,因此有位醫生(畢柳鶯)在母親要求下,替身罹小腦萎縮症,且已高齡83歲,且已開始出現嚴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一個疏忽釀成大災的確不對 天昏地暗我們的心向深淵墜 董總下台扛責部長忍辱負重 但怎會有人表態蒐第五縱隊
Thumbnail
這一陣子宅出一個新高度,似乎已經適應了閉關的日常,也不需要特別開車出門透個氣,一切就是如此進行中也練就了淡然處之的心境了.... 這樣的日子有2個層面的感受,一方面承受著疫情的威脅,一方面又得以釋放掉一些人情的束縛,真正的回歸不需對外界交代與連結的壓力,其實內心深處還蠻自在的,又或許是反正大家都面臨
有感 晻晻迫中壽,縈縈千歲憂。弘道素吾志,榮名素吾求。 隨性屈賈篇,絕意稻粱謀。力微而負重,跋涉永無休。 路遠莫能達,日斜怯登樓。楊李葉已黃,瑟瑟立寒秋。 偷生憐走蟻,盡歡羨飛蝣。庶物皆芻狗,勢家多沐猴。 廟堂搏虎貔,江湖驅馬牛。鬻地耽飲鴆,告緡待射虯。 九域將浩蕩,隔海有方舟。一葦豈堪渡?願為萬里
Thumbnail
我們一般所謂開拓孩子的思維與創作力,都多從技術層次切入,其實孩子的世界從年幼起,多半是由成人塑造的。我見過家長帶孩子到書店,無所不用其極要引導孩子選取他們心目中的書:「這些不會好看的,那些很悶的……這些你就沒有看過。」這樣無疑是遏抑孩子的獨特個性發展。
Thumbnail
誠然,孩子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難免為了訓練技巧而把感受放到一旁,不然很多文章是寫不成的。可是,寫文章除了應付考試外,還是一片真正屬於寫作人的自由天地,讓他不受干擾與批判地表達所思所感,對孩子的成長是有著關鍵的作用。
Thumbnail
「有感覺」不是意味內心的直覺,而是深刻地感受生活的每分每秒,用心體會每人每事所帶來的意義,河正宇之所以為優秀的演員,不只是他肯努力、肯吃苦,更因為他將走路與畫畫當作生命的泉源,而靈感就在這之間發生。
史明在他的世代,他是進步青年,早稻田大學菁英,加入共產黨又脫離,際遇連連遠走日本,開餐廳搞台獨運動,也是赫赫風雲人物。他的四百年台灣史,以他的年代閱讀的書籍,成長經歷,難免書中思想視野受限,但能寫書也是旅程碑。如何看待史明的一生,如何思考書寫新的台灣史呢?台灣認同是什麼?這些挑戰才開始!
Thumbnail
“有感”是我這幾年一直想推動的部分,你會看到學生學了一堆,成績很好,但是對於活生生的東西是不屑一顧的。你也會看到有很多人汲汲營營只為了追求分數,不在乎其他的一切。 讓小孩對文字、生物、自然有感,接下來才會有有感情的人生。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一個疏忽釀成大災的確不對 天昏地暗我們的心向深淵墜 董總下台扛責部長忍辱負重 但怎會有人表態蒐第五縱隊
Thumbnail
這一陣子宅出一個新高度,似乎已經適應了閉關的日常,也不需要特別開車出門透個氣,一切就是如此進行中也練就了淡然處之的心境了.... 這樣的日子有2個層面的感受,一方面承受著疫情的威脅,一方面又得以釋放掉一些人情的束縛,真正的回歸不需對外界交代與連結的壓力,其實內心深處還蠻自在的,又或許是反正大家都面臨
有感 晻晻迫中壽,縈縈千歲憂。弘道素吾志,榮名素吾求。 隨性屈賈篇,絕意稻粱謀。力微而負重,跋涉永無休。 路遠莫能達,日斜怯登樓。楊李葉已黃,瑟瑟立寒秋。 偷生憐走蟻,盡歡羨飛蝣。庶物皆芻狗,勢家多沐猴。 廟堂搏虎貔,江湖驅馬牛。鬻地耽飲鴆,告緡待射虯。 九域將浩蕩,隔海有方舟。一葦豈堪渡?願為萬里
Thumbnail
我們一般所謂開拓孩子的思維與創作力,都多從技術層次切入,其實孩子的世界從年幼起,多半是由成人塑造的。我見過家長帶孩子到書店,無所不用其極要引導孩子選取他們心目中的書:「這些不會好看的,那些很悶的……這些你就沒有看過。」這樣無疑是遏抑孩子的獨特個性發展。
Thumbnail
誠然,孩子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難免為了訓練技巧而把感受放到一旁,不然很多文章是寫不成的。可是,寫文章除了應付考試外,還是一片真正屬於寫作人的自由天地,讓他不受干擾與批判地表達所思所感,對孩子的成長是有著關鍵的作用。
Thumbnail
「有感覺」不是意味內心的直覺,而是深刻地感受生活的每分每秒,用心體會每人每事所帶來的意義,河正宇之所以為優秀的演員,不只是他肯努力、肯吃苦,更因為他將走路與畫畫當作生命的泉源,而靈感就在這之間發生。
史明在他的世代,他是進步青年,早稻田大學菁英,加入共產黨又脫離,際遇連連遠走日本,開餐廳搞台獨運動,也是赫赫風雲人物。他的四百年台灣史,以他的年代閱讀的書籍,成長經歷,難免書中思想視野受限,但能寫書也是旅程碑。如何看待史明的一生,如何思考書寫新的台灣史呢?台灣認同是什麼?這些挑戰才開始!
Thumbnail
“有感”是我這幾年一直想推動的部分,你會看到學生學了一堆,成績很好,但是對於活生生的東西是不屑一顧的。你也會看到有很多人汲汲營營只為了追求分數,不在乎其他的一切。 讓小孩對文字、生物、自然有感,接下來才會有有感情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