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外追尋是為了放過自己——談《雪水消融的季節》失敗的靠近與創作轉向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雪水消融的季節》(After the Snowmelt,2024)不是一部能用三言兩語概括的紀錄片。


2017年,兩位台灣登山青年受困尼泊爾山區47天,其中,梁聖岳奇蹟似地活著回家,同行的劉宸君卻不幸於搜救隊抵達前三天離世,這充滿戲劇張力的事件當時新聞紛紛搶著追蹤,我卻沒有接受相關資訊的記憶,兩年後,親友幫劉宸君出版的文集《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受到好評,並於2020年獲金典獎,我也沒被觸及。

直到今年,才以紀錄片做為契機瞭解到此事件,所以雖然是舊聞,於我而言卻是新的刺激,粗略查閱相關報導後,我先看了電影試片,回頭找書來看,沈澱一段時間後再觀賞一次電影。

整個過程其實不太舒服,尤其是書,我看得很慢,或許因為與劉宸君同屆,擁有類似的藝文愛好,剛好也曾在升大學前的暑假造訪尼泊爾參加志工團,我對他莫名出現一份遲來的共感,愈透過閱讀文字接近他的內心世界,便愈惋惜於如此熱切感受著生命、愛著世界的靈魂,卻被迫停在19歲未滿年紀的事實。


然而儘管年紀輕,劉宸君已累積繁多的書寫,我一邊想著他若擁有更多時間,該能創造出什麼樣精彩的作品?一邊望向渾渾噩噩漂浮於都市生活的自己,覺得相形見絀。而落差產生動力,我彷彿明白了身為劉宸君摯友的導演羅苡珊,這些年持續創作產出是靠什麼支撐著。

raw-image


個人認為,《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加上《雪水消融的季節》,才算完整構成了這個創作行動,兩者缺一不可,但各自的目的及主角不同,書是為了彌補劉宸君太早離世的遺憾,令世人知悉他敏銳細膩的好文采;紀錄片則是屬於羅苡珊的——她曾和聖岳、宸君兩名摯友約定好在尼泊爾會合,因先前於印度獨旅時患上瘧疾,回國治療後,評估身體狀況決定放棄,反而意外逃過死劫 ,卻也永遠與宸君告別。


從事件發生、誕生拍攝計劃、完成階段性成果、籌資、後製、跑國內外影展到上院線,這趟旅程走了7年,就內容及敘事口吻來檢視,紀錄片可分為前後兩半,且兩段長度大略相當--前半從受困事件至疫情爆發前約3年左右,中間經歷2018年推出以聖岳為主角的階段性短片,並獲得新北市紀錄片獎(註1.) ,與此同時羅苡珊也與親友一起編篡、出版宸君的文集;後半則是得到補助及國際投資後的尼泊爾拍攝計畫,羅苡珊本欲和梁聖岳一同返回事發山谷,成行前聖岳卻改變心意,羅苡珊只好帶著擴增的工作團隊前往,造成影片風格大轉彎。


前半多零碎畫面,器材使用處處可見生澀樸素感,且鏡頭大部分時間對準聖岳,卻訪談不出個所以然,我會歸咎於數種原因--拍攝者與被攝者太過熟悉,導致被攝者對訪談無法認真,或對紀錄片拍攝本身缺乏共識;拍攝者訪問技巧拿捏得不夠熟練;被攝者不是擅於利用言語表達感受及想法的類型......

然而,若去讀《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便會發現宸君字裏行間描述的聖岳是十分細膩、詩意、敏銳且特別的,和羅苡珊鏡頭捕捉到的大而化之、緊閉心房的形象很不同。或許,可理解為經歷山難後,聖岳整個人的根本產生了質變,儘管仍健康地活著,卻有一部分已永遠留在山上,而那份經驗切開了梁聖岳和羅苡珊,確切來說,是切開了曾一起受困的宸君聖岳,與外面的世界。

無奈兩人共有的經驗,如今只剩聖岳一人能發聲,於是難以傾訴的孤寂和「獨活」帶來的罪咎感,讓他只能以表面的坦然來掩飾,用「既然(傷痛)永遠面對不完,乾脆讓它過去」等言詞帶過。

電影前半段,羅苡珊自己時常入鏡

電影前半段,羅苡珊自己時常入鏡

向聖岳「失敗的靠近」,某種程度上讓羅苡珊更加確信她的追尋,她必須親臨山洞,以肉身體驗受困,彷彿這樣才能跨進宸君及聖岳構築出的界線;另外,事發前她的一個小念頭也是觸發點,這念頭埋藏片中,僅輕輕帶過,我二刷時才發現它的重要性--羅苡珊訪談和宸君的共同朋友,對方表示不意外宸君有天會死在山上,但實在比預期中早太多了,並隨口提及羅苡珊曾說羨慕宸君想死在山上的想法,羅苡珊本人卻忘了,於是她翻出自己2016年的社群貼文,蒼白靜默地在畫面上確認「ㄌ說她想死在山上,我好羨慕。」(ㄌ代稱劉)

她曾欽羨宸君和聖岳不屈服於主流社會眼光的自由不羈,每次睽違許久的接觸,都令她拓展視野,並意識到自己的平凡及怯懦。青春之時出於不甘,脫口而出對死亡的憧憬,不免帶著天真浪漫色彩,然而當悲劇真的發生,死亡壓在肩上,才發現它重得讓人喘不過氣,這種狀態下,我們還可輕易地說「羨慕」嗎?


所以,羅苡珊獨自的尼泊爾行,既是為了履行當初因病未成的約定,也是回到現場以靠近聖岳的嘗試,更是對自己年少狂妄之言的贖罪。


若電影前半蘊含「活下來的人要負責把故事說出去」的使命感,加上這層「贖罪」的解讀,便更可將後半的大轉彎詮釋為「羅苡珊為了自己而說」。

即使她或許心底明白,儘管再怎麼努力,也無法真正感同身受受困的體感,但她必須那麼做、必須前往事發地點,才能走出摯友離開後就一直困住自己的內心的山洞。

本片蘊含大量主觀鏡頭,帶領觀者一同細細凝視山

本片蘊含大量主觀鏡頭,帶領觀者一同細細凝視山

電影的前半,鏡頭時不時會對向羅苡珊自己,紀錄她與聖岳的相處,還有登山扎營、蒐集搜救畫面、整理宸君遺留舊物等日常片段,也包含在家做功課,進行標註時間軸及地圖等規劃紀錄片的工作,並穿插她與宸君過往的照片。 

到電影後半, 羅苡珊的臉不見了,隨著獨旅展開,鏡頭化為主觀視角,觀眾好像透過她的眼睛一同經歷這段旅程,一起搭機離開家鄉,進入外國陌生的環境,搖晃的手持攝影搭配負重爬山的呼吸聲,氛圍更加沈默且凝重。


大段旅行畫面後,羅苡珊再次出現在鏡頭前,即是抵達事發洞穴時,她架設好攝影機,用長鏡頭紀錄自己脫下鞋子、小心翼翼爬入不斷有潺潺流水流出的濕滑洞穴的所有過程,並儀式性地將宸君留下的手稿、已出版的書,以及附近村民保留下她遺留的鞋子的、水壺和指北針,陳列在洞外石地上。

這顆定鏡持續到羅苡珊沒入洞穴陰影處時才被剪開,接著,主觀視角又出現,我們跟隨她細細地掃過洞穴內的細節,並隱約發現疑似當初宸君留下的手套碎片,羅苡珊透過旁白自陳她「放棄」的決定--儘管意圖體驗受困而準備了過夜裝備,處在現場一陣子後,她卻無法繼續待在洞裡了。


然後,畫外音傳來,搭配戲劇重演(註2.)手法出現的,是宸君當年真正最後日子寫下的內容(沒有收錄在《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中),虛弱身體留下的凌亂字跡,並不如他其他作品那麼詩意動人,或像受困初期所寫那封<致苡珊>訣別書那麼鏗鏘有力,講述的盡是生活中的瑣事,例如就讀曉明女中時的點滴、對熱食部早餐的記憶......當散逸的思緒拉回,剪接再次回到先前被割裂的長鏡頭,羅苡珊從洞穴陰影中走出,下山,神奇般地遇到村民葬禮祭儀,藉此好好送走亡友,並放下重擔,結束這段因不如預期而「失敗」,卻也因肯認自己能力之極限而「成功」的追尋。 


電影開場是搖晃的主觀登山畫面,羅苡珊僅用不到5分鐘時間安插搜救通話畫外音,快速爬梳事件脈絡,定調電影的主軸是事件「之後」的人們如何因應,而非事件本身;而開放式的結尾,則遙遙呼應開場主觀鏡頭,展現出山的包容性--不管是紀錄片所能達成的限制、創作者追求圓滿結局的徒勞無功、或意圖求生的失敗,山都通通接納,山永遠都在那裡,無論如何都還有山。

羅苡珊循著劉宸君拍攝的旅行照,走過他走過的路

羅苡珊循著劉宸君拍攝的旅行照,走過他走過的路

我確實從《雪水消融的季節》中感受到羅苡珊做為電影創作者的靈光,就算有重大事件及情緒濃度加成,讓她以近乎必須藉由影像才能獲得救贖的虔誠姿態沈浸其中,展現「我必須拍」、「這個故事只有我能說」之決心,而整體觀賞下來,卻不會覺得影片太過自膩,我反倒從上文分析的敘事轉向、鏡位和剪輯安排,以及「自己該位於作品中的何種位置」之選擇,看見了清晰的「創作者意識」。


雖然並非科班出生,影片仍具備創作者賞析過夠多作品才能累積出的美感底蘊,並可從中看到創作者經長期發展,參加工作坊碰撞、討論,深思熟慮後得出的敘事切入點及結構方法,所以我確實會期待她繼續進行創作,但同時也擔心,下一部片要從何而來?如果第一部片就有如此戲劇化的背景及強烈的創作驅動力,那該有怎樣的情境與故事,才能觸動她再次拾起攝影機?還是長年以紀錄片追尋亡友,終於拍完對她而言是種解脫?任務達成了,還有必要繼續拍嗎?


翻閱羅苡珊在《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寫的後記<無盡回家>,便明白光是整理、出版,將宸君那些可能不成熟、未臻完整,或創作之時根本無意寫給他人閱讀的文字公諸於世,都經過萬分的糾結及自我懷疑。

宸君受困時致信苡珊,提醒她記得要去愛人,並於遺書中引用梭羅之話「野性蘊藏著世界的救贖」,因此羅苡珊將「愛」與「野性」拉出,為宸君的人生信仰下標,然而編輯此書卻冒著毀掉愛與野性的風險,原因在於若鉅細靡遺地探究、窮盡各種方式留下宸君曾活著的證明,是為了回應「公眾的記憶責任」,那過程勢必得戰勝她身邊親友私密的痛楚,並造成許多眼淚及傷害,這違反了「愛與野性」之真諦。

所以,出版本書需要比愛更重要的理由,羅苡珊找到牽連兩人的意志,那便是「對文學的相信」,出版此書從此不再奠基於友誼的私己之愛,而是將宸君視為一位創作者的疏離之愛,最後,團隊將劉宸君定位為「新人作家」,而非用「遺作」的慣習及邏輯編纂書籍。


從上述的思量,可看出羅苡珊非常小心翼翼,害怕自己太自作主張地為摯友做決定。所以儘管《雪水消融的季節》就處女作而言十分成功,於國內外影展獲得注目,還獲得金馬獎提名,但羅苡珊壓根沒有想將宸君離世的悲劇化為個人創作養分,我甚至會臆測,她或許不願自己從這部片獲得太多矚目及名聲,這造成了我希望本片被更多人看見,卻又擔心它後續效應的矛盾情結。

raw-image


註1:創作歷程資訊主要參照專訪<抵達現場,把故事說給世界 ——專訪《雪水消融的季節》導演羅苡珊、製片陳詠雙>,作者劉佳旻

註2:關於宸君的性別認同,以及與聖岳的關係,也是本片欲探討的主題之一,導演選擇以演員重現高中宸君形象,並令他穿梭森林中,搭配高中時期素材呈現;更多這方面討論詳見專訪<說故事的日子,與積雪消融的那一天──專訪《雪水消融的季節》導演羅苡珊>,作者翁煌德

99會員
28Content count
不會有院線片速報,出文速度慢,但字字真心誠意。 戲劇系背景,評論會著重在劇本結構和表演分析上。(以及電影的橫向縱向連結、幕後趣聞小八卦等) 討厭掉書袋,只是個電影宅,不是文青。 什麼電影都看,若要挑個熟悉題材的話是酷兒相關,國家的話是韓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拉娜似乎就是不能明白,當人們提出「想聽真話」時,並不真的期望聽到「真話」,而是希冀你能說出他們「想聽的話」,以鞏固內心中搖搖欲墜的「真實」。
「犧牲生命、保衛土地的人,無法成為馬來西亞人;和平爭取民主鬥爭的人,無法成為馬來西亞人;甚至在你過世的那一刻,你都還不是一個馬來西亞人。你和這一場戰爭,和許多涉及的人一樣,都被迫地在這塊土地上消失,那要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馬來西亞人?」
《不完美的正義》恰巧表現了兩種不同層次的價值觀:Justice是將體制凌駕在個體間歧異性之上的表面正義;而Mercy則是肯定每一個體本身存在之珍貴性的人道關懷。
既然我沒辦法使你們發笑,那不如就讓你們來娛樂我吧。 被銬上手銬坐在警車內的Joker,看向車窗外燒成一片的高譚市,「多麼美麗的景象啊」,在眾多試圖製造快樂的徒勞之後,終於,Arthur發自內心地笑了。
 拉娜似乎就是不能明白,當人們提出「想聽真話」時,並不真的期望聽到「真話」,而是希冀你能說出他們「想聽的話」,以鞏固內心中搖搖欲墜的「真實」。
「犧牲生命、保衛土地的人,無法成為馬來西亞人;和平爭取民主鬥爭的人,無法成為馬來西亞人;甚至在你過世的那一刻,你都還不是一個馬來西亞人。你和這一場戰爭,和許多涉及的人一樣,都被迫地在這塊土地上消失,那要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馬來西亞人?」
《不完美的正義》恰巧表現了兩種不同層次的價值觀:Justice是將體制凌駕在個體間歧異性之上的表面正義;而Mercy則是肯定每一個體本身存在之珍貴性的人道關懷。
既然我沒辦法使你們發笑,那不如就讓你們來娛樂我吧。 被銬上手銬坐在警車內的Joker,看向車窗外燒成一片的高譚市,「多麼美麗的景象啊」,在眾多試圖製造快樂的徒勞之後,終於,Arthur發自內心地笑了。
本篇參與的主題策展
2020年的金馬影展上,入圍最佳紀錄片的《佔領立法會》與入圍劇情短片的《夜更》一齊放映,兩部作品都是香港電影,更重要的是,兩部電影都與香港近年來的社會運動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夜更》用一個晚上的故事,講出許多香港人與我城,正共同面臨著命運的巨大轉變。
頭愈垂愈低是 minus,叫不出五角的同學是 minus,女神請下神壇後是 minus,泡沫紅茶店四缺一的桌子也成了 minus,即使無所不用其極也無法升格為那群被售屋廣告符號化的成功人士,明天真的會更好嗎?命運浮浮沉沉,頭過身就過,真正答案始終是一片混沌。
作為近年為數不多參加金馬競賽的港產電影,《幻愛》以如夢似幻的畫面及配樂描述精神病患者的情愛妄想,是部充滿新意的佳作。本片將屯門拍得像美不勝收的日系電影,甚至男女主角在現實生活發展成情侶關係,都在香港當地蔚為話題。如同台灣近期適逢歐美大片取消的狀況,本片靠著口碑獲得不少香港觀眾進戲院支持。港幣600
感恩金馬讓我參加,短短兩天看完今年金馬57,五部精彩的最佳影片。觀眾票選最佳影片跟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又不一樣: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為,集結北中南的「觀眾代表」,在兩天內看完入圍作品,並投票選出最佳;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是金馬「評審團」選出來的最佳。
手捲煙不似成煙、電子煙,需要用雙手花時間製造,關超對文尼講出:「不談一,不談三,談「義」;不談風,不談雨,談啥?」 雖然就粵語發音與字面的吻合,是談「雷」,但我更願意解讀為「情」,兄弟情。 年僅29歲的導演陳健朗指《手捲煙》隱喻香港現況,那麼這樣的結局又怎能說不是導演對於香港的未來一種樂觀的盼望呢?
台灣電影《孤味》描寫著一個靠賣蝦捲養大女兒的單親媽媽的家庭故事,林秀英獨自撫養三個女兒,各個事業有成。但就在自己七十歲生日當天林秀英接到了一個噩耗,自己那離家多年的丈夫去世了,並且身邊陪著的是另一個女人,這時從丈夫離開的原因、宗教信仰、還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都隨著這天揭開傷疤。
2020年的金馬影展上,入圍最佳紀錄片的《佔領立法會》與入圍劇情短片的《夜更》一齊放映,兩部作品都是香港電影,更重要的是,兩部電影都與香港近年來的社會運動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夜更》用一個晚上的故事,講出許多香港人與我城,正共同面臨著命運的巨大轉變。
頭愈垂愈低是 minus,叫不出五角的同學是 minus,女神請下神壇後是 minus,泡沫紅茶店四缺一的桌子也成了 minus,即使無所不用其極也無法升格為那群被售屋廣告符號化的成功人士,明天真的會更好嗎?命運浮浮沉沉,頭過身就過,真正答案始終是一片混沌。
作為近年為數不多參加金馬競賽的港產電影,《幻愛》以如夢似幻的畫面及配樂描述精神病患者的情愛妄想,是部充滿新意的佳作。本片將屯門拍得像美不勝收的日系電影,甚至男女主角在現實生活發展成情侶關係,都在香港當地蔚為話題。如同台灣近期適逢歐美大片取消的狀況,本片靠著口碑獲得不少香港觀眾進戲院支持。港幣600
感恩金馬讓我參加,短短兩天看完今年金馬57,五部精彩的最佳影片。觀眾票選最佳影片跟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又不一樣: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為,集結北中南的「觀眾代表」,在兩天內看完入圍作品,並投票選出最佳;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是金馬「評審團」選出來的最佳。
手捲煙不似成煙、電子煙,需要用雙手花時間製造,關超對文尼講出:「不談一,不談三,談「義」;不談風,不談雨,談啥?」 雖然就粵語發音與字面的吻合,是談「雷」,但我更願意解讀為「情」,兄弟情。 年僅29歲的導演陳健朗指《手捲煙》隱喻香港現況,那麼這樣的結局又怎能說不是導演對於香港的未來一種樂觀的盼望呢?
台灣電影《孤味》描寫著一個靠賣蝦捲養大女兒的單親媽媽的家庭故事,林秀英獨自撫養三個女兒,各個事業有成。但就在自己七十歲生日當天林秀英接到了一個噩耗,自己那離家多年的丈夫去世了,並且身邊陪著的是另一個女人,這時從丈夫離開的原因、宗教信仰、還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都隨著這天揭開傷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優質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2024,8,3洪災后往探羅木斯溪,步道入處已半毀,再入更艱難,幾番仆幾番起,抱憾止,折回;談復原十年也難! 洪災茂林心繫念 壁傾土流溪腸斷 徑埋竹亂枯木橫 路悼戀折千萬般
Thumbnail
2017 年 ,梁聖岳與劉宸君於尼泊爾登山受困 47 天,梁聖岳獲救,劉宸君卻不幸罹難過世。2024 年,兩人至交羅苡珊執導紀錄片《雪水消融的季節》,以影像處理對兩人的情感,也細觀這起不幸事故與生命共鳴之深遠影響;
Thumbnail
雪山西稜,自武陵農場大水池登山口出發,經雪山東峰、主峰、翠池、火石山、頭鷹山、大雪山及中雪山,最後銜接西勢山(230)林道,出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亦有山友反向攀爬,選擇逆行挑戰。本文介紹逆走方式,並提供了整段行程分配及道路環境等資訊外,還介紹中雪山及林文安的相關資訊。
愧疚是自己編織、建造的 前言 看了一些攀登聖母峰的台灣人的資料,為了愛山,因此寧願一次次的忍受極地的酷寒、低溫、強風、空氣稀薄等嚴峻的環境因素,寧願一遍遍的忍受因之而造成的噁心,頭痛…等身體的不適,然後克服種種困難險阻,攀上世上頂峰,他們就像金庸筆下的那些頂級俠客,昨天描述的拾方方在我看來就有點
沒有雪巴人,何來登峰樂 前言 陳維滄的第一個極境之旅是到尼泊爾,因為他想「親睹聖母峰之美」。他參加的是跋山攝影的健行隊伍,先搭直昇機到魯克拉機場,然後健行前往聖母峰基地營(並沒有要登頂,只是想要"目睹")來回一百公里,需時十二到十五天。海拔高度從二千五百公尺攀升到五千五百公尺。最大特色是有數不清
Thumbnail
恭喜山岳才子崔祖錫的山岳探險出版中級山重量級鉅作! 6/27開始79折預購唷! 這本書不只記錄了崔祖錫30年來縱橫台灣中級山的見聞,也為長年以來不受主流文化知曉、始終蒙著一層神秘面紗,且蘊含著最豐沛內涵的廣袤中級山,刻劃出清晰的脈絡與輪廓,讓更多人能更方便地認識這座島嶼上最特別的山岳寶藏。
Thumbnail
走過數量多到只想大喊碎石坡不要再來了!總算摸到火石山。爬呀爬的看著參天玉山圓柏純林,經過下翠池蕩漾漣漪,爬呀爬的數著隨便都年歲過百的圓柏,趕到翠池山屋,卻因天候因素無緣賞到金色北稜角。最後一天的風雨交加中,不知不覺走完據說很陡的翠池陡坡,在殘雪寒冷的霧雨及白牆中上到"雪"山,呼~雪西之行要完結啦!
Thumbnail
短短幾天裏,不能說我們與嚮導和腳夫們建立了深厚友誼,但在閒聊之中,我們感受到他們的純樸,每一個嚮導的過去,都經過無數次以腳夫身分上落山,他們與林賈尼火山的關係密不可分,他們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對大地大山的熟悉,依賴和愛護。每一次看到他們對大自然畏懼又真摯的眼神,都提醒我要時刻保持謙卑。
Thumbnail
2024年台灣的第一個山難,是元旦當天發生在中央尖山鞍部的遺憾。一位受傷山友在3400公尺處待援一夜後,雖然相關新聞都寫下午吊掛成功,但落地後人在運送途中走了,死因是失溫。 他是一位名叫查理的越野跑者,這是關於救難者與他,在體感0度的3400公尺高山,無援露宿的求生故事。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優質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2024,8,3洪災后往探羅木斯溪,步道入處已半毀,再入更艱難,幾番仆幾番起,抱憾止,折回;談復原十年也難! 洪災茂林心繫念 壁傾土流溪腸斷 徑埋竹亂枯木橫 路悼戀折千萬般
Thumbnail
2017 年 ,梁聖岳與劉宸君於尼泊爾登山受困 47 天,梁聖岳獲救,劉宸君卻不幸罹難過世。2024 年,兩人至交羅苡珊執導紀錄片《雪水消融的季節》,以影像處理對兩人的情感,也細觀這起不幸事故與生命共鳴之深遠影響;
Thumbnail
雪山西稜,自武陵農場大水池登山口出發,經雪山東峰、主峰、翠池、火石山、頭鷹山、大雪山及中雪山,最後銜接西勢山(230)林道,出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亦有山友反向攀爬,選擇逆行挑戰。本文介紹逆走方式,並提供了整段行程分配及道路環境等資訊外,還介紹中雪山及林文安的相關資訊。
愧疚是自己編織、建造的 前言 看了一些攀登聖母峰的台灣人的資料,為了愛山,因此寧願一次次的忍受極地的酷寒、低溫、強風、空氣稀薄等嚴峻的環境因素,寧願一遍遍的忍受因之而造成的噁心,頭痛…等身體的不適,然後克服種種困難險阻,攀上世上頂峰,他們就像金庸筆下的那些頂級俠客,昨天描述的拾方方在我看來就有點
沒有雪巴人,何來登峰樂 前言 陳維滄的第一個極境之旅是到尼泊爾,因為他想「親睹聖母峰之美」。他參加的是跋山攝影的健行隊伍,先搭直昇機到魯克拉機場,然後健行前往聖母峰基地營(並沒有要登頂,只是想要"目睹")來回一百公里,需時十二到十五天。海拔高度從二千五百公尺攀升到五千五百公尺。最大特色是有數不清
Thumbnail
恭喜山岳才子崔祖錫的山岳探險出版中級山重量級鉅作! 6/27開始79折預購唷! 這本書不只記錄了崔祖錫30年來縱橫台灣中級山的見聞,也為長年以來不受主流文化知曉、始終蒙著一層神秘面紗,且蘊含著最豐沛內涵的廣袤中級山,刻劃出清晰的脈絡與輪廓,讓更多人能更方便地認識這座島嶼上最特別的山岳寶藏。
Thumbnail
走過數量多到只想大喊碎石坡不要再來了!總算摸到火石山。爬呀爬的看著參天玉山圓柏純林,經過下翠池蕩漾漣漪,爬呀爬的數著隨便都年歲過百的圓柏,趕到翠池山屋,卻因天候因素無緣賞到金色北稜角。最後一天的風雨交加中,不知不覺走完據說很陡的翠池陡坡,在殘雪寒冷的霧雨及白牆中上到"雪"山,呼~雪西之行要完結啦!
Thumbnail
短短幾天裏,不能說我們與嚮導和腳夫們建立了深厚友誼,但在閒聊之中,我們感受到他們的純樸,每一個嚮導的過去,都經過無數次以腳夫身分上落山,他們與林賈尼火山的關係密不可分,他們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對大地大山的熟悉,依賴和愛護。每一次看到他們對大自然畏懼又真摯的眼神,都提醒我要時刻保持謙卑。
Thumbnail
2024年台灣的第一個山難,是元旦當天發生在中央尖山鞍部的遺憾。一位受傷山友在3400公尺處待援一夜後,雖然相關新聞都寫下午吊掛成功,但落地後人在運送途中走了,死因是失溫。 他是一位名叫查理的越野跑者,這是關於救難者與他,在體感0度的3400公尺高山,無援露宿的求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