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翻找一些文章時,看到了洪蘭教授在2012年天下雜誌513期提到的: 只有創業,才能就業。讀後深有所感,筆者目前是兩國中女寶的爹,相對於小女兒的各科均衡發展,大女兒自幼已經在語言及文學上嶄露不俗的能力,讓筆者自認若在同年紀時與她相比,鐵定是望塵莫及。
但是若考慮實際升學及就業目前都是科技為主流,又開始擔心她未來面對天賦和麵包選擇上的兩難。洪蘭教授的這篇文章恰好打開了另一扇窗,配合現在自媒體的發展,鼓勵她進行微創業或許可以開闢出一條不同以往概念中的康莊大道。
但是鼓勵一位中學生去微創業,在升學主義掛帥的主要社會氛圍下,似乎會遭遇不少的困難,諸如:
學生進行創業適合嗎?
創業主題怎麼發想?
想不出主題怎麼辦?
主題有了,要不要先規劃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應該怎麼架構?
架構好了之後怎麼起步?
過程中如果遭遇法律問題,包含侵權或被侵權時,又該如何?
如果可以順利展開,之後怎麼經營?
規模如果愈來愈大,該不該雇用員工?
如果其他店家來談商業合作,有什麼該注意的?
怎麼在創業的同時兼顧課業?
如果有了收益,報稅該怎麼辦?
一連串的問題瞬間閃現…
說真的,筆者如果不是因為工作的關係,對整個創業流程有部分認知,可能在腦袋中出現”創業”兩個字的時候,就只剩一片空白,也不可能提出上述諸多問題。因此,在校園內談創業,這樣一個為升學打造的環境裡,誰能作為諮詢對象? 即便把諮詢對象擴大到親朋好友間尋找,真心試問自己,能找到合適的人選嗎? 或許會想說,巷口開早餐店的阿姨這麼熟,也許可以去問問她的意見,但是真的深究起來,早餐店的阿姨是自營工作者,和真實的創業 "創造一個自動化運行的事業" 還有一段差距。
如果將諮詢的對象繞回到筆者身上呢? 套句俗話: 沒吃過豬,也看過豬跑。總該有些實際有效的建議吧? 但是,必須老實說,同樣以豬為例,筆者還真沒有抓過、殺過、分切過、料理過。拉回到實際創業上,筆者也沒有第一手實際操作過的經驗啊! 那怎麼辦? 常說換個思路,就能找到出路。如果筆者自己先微創業一次,也就是"親子共創業",在過程中,帶領著兩位女兒第一線觀察,創業的過程有哪些步驟? 每個步驟所遭遇的困難是什麼? 怎麼去尋找對應的資源解決困難? 那麼,是不是就可以為她們去除這條創業路上的不少地雷? 而且,環顧四週,又有多少父母能在忙於事業的同時,帶著孩子去進行這樣一場實驗?
那麼,怎麼選定合適的微創業主題呢? 日前恰好看過一篇報導,內容是席安:一位麥當勞清潔工,在 2 年時間裡堅持寫作,從匿名發表不曾露臉的普羅大眾,一直寫到破百萬追蹤,連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也是他的忠實讀者。這不就是最適合學生的選題嗎? 從自己有興趣的領域裡,找尋資料,發表心得看法,再加上長期的積累,那麼成功必然是水到渠成。
因此,筆者開始了寫作發表,也因此,有幸藉本篇文章和各位交流,期待在之後,繼續和大家分享筆者的日常點滴。
https://vocus.cc/user/@LKN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