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2024/08/05last_publish_at社區大學學員

2024年3月10日,我在竹松社大選修的阿卡貝拉課程,透過票選出大家想唱的歌,最後由《風吹的願望》拔得頭籌,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這首歌。

幾天後,3月15日,我在北投社大「社區大學之大學社會責任」課程的同學--溫淑玲老師,邀請我在4/19日由她負責主題分享的那天,與她合唱《風吹的願望》,我心想也太巧,怎麼一星期內就聽到這首歌名兩次,但同時心中竊喜,練唱一首歌就適用於兩門課,實在太划算了。從那時候起,我才開始透過聆聽網路上的youtube,學習這首歌。

自學了一段時間,趁著3月27日我在基隆社大選修的天籟歌唱班演唱自選曲的機緣,首度公開唱這首歌,期待藉此獲得授課的連老師指導,唱完歌回到座位,身旁的同學回應,覺得這首歌滿好聽。同時我也是為了歌唱時錄音下來,以便讓溫老師先聽聽我的聲音,溫老師也回傳一些音檔給我,之後,我們趁著連續2次週五上課的機緣,合唱了幾回,4/19就正式上場。

時間來到5/19,我們竹松社大阿卡貝拉班練習《風吹的願望》約6週左右,班上共8位同學在新竹的巨城百貨演出(總共表演2首,另一首是《寶貝》)。

5/29,我從班級群組看到基隆社大天籟班下學期預計教學的歌單裡,出現了《風吹的願望》,覺得這首歌也太神奇了吧!居然就這樣不約而同地串連起,我113年春季在新竹、台北、基隆三所社大所選修的課程,還延伸到秋季。

而在5/31北投社大課程外掛的《創齡學》讀書會,溫淑玲老師再次邀我合唱《風吹的願望》,做為她所導讀篇章的範例,在我們唱完後,又邀請在場的每一位,回饋他們聆聽後以及觀看歌詞後的任何感想,最後再由溫老師做出總結。她也藉此回答我的問題,何以她會從一個獨唱者成為合唱老師--她要從一個孤獨站在舞臺上接受各種評價的人,成為走入人群之中、和大家同在、透過音樂串連起和諧與創造出美好體驗的人。

而這個過程,也正好是我在離開傳統合唱圈近30年後,2023年首次在社大選卡拉OK類型課程,察覺到自己似乎還是喜歡「和人一起唱歌、而非獨唱」,進而找出折衷之道、接觸阿卡貝拉的心路歷程。
※※※※※
113年春季,我總共在基北北竹的9所社大選修了12門課程,其中直接和歌唱相關的有2門,北投社大的這門課雖非歌唱類課程,但由於班上成員有音樂科班出身、且在北投社大及教會和社區長期教授合唱的老師,進而主動邀請我一起合唱,也神奇地讓我串接起三門課程。

假如北投社大的溫老師沒有邀請我合唱、或者所合唱的歌不是《風吹的願望》,那麼我不會在基隆社大的歌唱課程選唱這首歌、間接促成連老師在下學期教唱這首歌,而這首歌就只會是我在竹松社大學習、演出的其中一首曲目,不會讓我感覺到有任何神奇之處。
※※※※※
我從1998年10月開始成文山社大創校學員以來,一學期在社大選課約在1~3、4門課左右,直到112年秋季,因為參與台大陳懷萱老師(她是自2018年起,我在永和社大創齡系列課程的老師)的國科會研究計畫,才史無前例地在8所社大選修8門課程,113年春季更爆棚為9所社大、12門課程。

我不時「張揚地」讓大部份我所選修課程的師生,知道我看起來有點瘋狂的選課行徑,也會視情況藉由文字分享,我在各社大、各課程的所學所思所感。由於我的「刻意分享」與「張揚」,讓溫淑玲老師注意到我,並在適當的機緣下,先在4/19的課堂邀請我共創,又在5/31也讓其他參與讀書會的夥伴們成為共創的一員。

我們在「細說社大之大學社會責任」這門課堂中,經常不時地彼此自嘲說,班上成員若不是歷來被教師謝國清推坑參與公共事務的「苦主」們,便是自投羅網、自己找坑跳進去的人(我本人就是其一)。

透過回顧《風吹的願望》在一個學期的神奇旅程,除了做為解釋「到底‘’推坑‘’、“自己推坑”是如何促成的」的案例,同時更讓我讚嘆冥冥之中存在的神奇力量。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