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先生,58年次,初診:109年2月15日,鼻咽癌已於108年4月做完放療,之後加上3次化療,於8月時完成西醫全部療程。時隔半年仍有耳鳴、口乾,須不時喝水、嚼口香糖以緩解口腔不適。
初診開立的方劑為地骨皮飲加天花粉、浦黃、白芥子、萊菔子、紫蘇子、茯苓。因其工作忙碌,服藥並無規律,但至10月底,也治癒了口乾的困擾,終於可以跟口香糖斷捨離。期間共服用49帖水藥,均以地骨皮飲為主方,並依實際情況將方劑作調整。
臨床上,頭頸部腫瘤患者大致可分成三類:一、只有原發病兆,二、原發病兆伴有鄰近組織侵犯(或有淋巴結轉移),三、復發或有遠端轉移。近1/3患者屬於第一類,西醫治療採用手術或放射線治療,針對較小的癌兆,傾向手術切除,避免放射線治療帶來長期的口腔乾燥、牙齒脫落等併發症[1]。
放射線治療併發症,可能不只侷限於口乾與牙齒脫落,總歸來說可分為七大項:1.皮膚損傷。2.口腔、咽喉黏膜損傷。3.鼻咽黏膜損傷。4.耳損傷。5.軟組織纖維化與顳顎關節功能障礙。6.放射性腦、脊髓病。7.全身反應等[2]。
就癌症治療而論,中、西醫療程是否可以同時進行? 答案是肯定的。 普遍而言,在切片、確診癌症後,國人多半優先循西醫治療心中較為踏實。化學治療,顧名思義是利用對細胞分裂、增長有強烈毒性的藥物,來破壞癌細胞。癌細胞本身雖具分裂、增長快速的特點,但它損傷後的修復能力卻不如正常細胞。癌細胞因為要快速生長,所以會吸收大部分的藥物。但身體中同樣特性的正常細胞也會受到波及,像平常長得快、修護得快的,如口腔黏膜、指甲、頭髮等等,會最早受到影響。
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則是使用具穿透力的電磁波或粒子(電子、質子、中子),對腫瘤細胞造成破壞,但並非是靠熱能,而是放射線與細胞中的水作用,產生強氧性物質去破壞內部DNA,進而造成修復能力不及正常細胞的癌細胞較易死亡。
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各有其針對性與缺點[3],但是對於腫瘤的先天與後天抗藥性,中醫藥的早期介入,可抑制、甚至逆轉腫瘤抗藥性[4]。也就是說,可以增強化學治療的效果,或是減少化療藥物的使用劑量,這是中、西醫合療的優勢之一。
另外,當化療藥物注射後、放射線照射完,當下二者的任務幾乎就已完成,此時中藥扮演的角色,是幫助正常細胞能夠加緊修復,尤其是損傷的血管內皮細胞與皮膚表皮細胞。中藥方劑會使用赤芍、牡丹皮、地骨皮、生地等涼血藥,或是天冬、麥冬、天花粉等滋陰藥。
這些藥物,提供受傷細胞一個友善的環境,就像有些人會塗上蘆薈來緩和曬傷造成的皮膚疼痛、幫助皮膚新生。蘆薈屬大苦大寒性質,功用在於清熱瀉火,但不會促進皮膚生長,包括受傷的癌細胞。所以,沒有曬傷時塗蘆薈並不會加速皮膚的新陳代謝。
長期而言,多次的化學治療會影響到骨髓的造血功能,造成血液中血球的低下;反覆的放射線治療,也會損及鄰近區域正常組織功能。此時,除了飲食要加強營養之外,中藥會暫用一些補腎陽藥物來促進骨髓的造血功能、或幫助唾液腺恢復功能。但要切記的是,癌細胞分化快,分類屬大熱病症,「熱性藥物」只能在病人的體質已變成虛寒(久病體虛),或因醫源性的傷害造成功能低下,在「留人治病」的考量下,才能使用。
中醫治療強調:「有是症,用是藥」,疾病的每一個階段都必須考慮到疾病是不是來勢凶猛(邪盛)? 病人體力是否足夠(正衰)? 絕非是同一個處方可以一路用到底,也沒有古傳哪個處方是專治哪個病的。疾病千百種,病況隨時都在變化,處方一定要因時制宜隨時跟著病況調整才好!
參考資料
1.哈里森內科學—腫瘤疾病分冊(第19版),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7:111。
2.中西醫結合腫瘤經驗傳承,中華民國中醫癌症醫學會出版,2023:128。
3.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的原則,三軍總醫院放射腫瘤部衛教資訊。
4.林洪生,中藥在化療和抗多藥耐藥中的作用研究進展,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1;1:63-64
C 先生,58年次,初診:109年2月15日,鼻咽癌已於108年4月做完放療,之後加上3次化療,於8月時完成西醫全部療程。時隔半年仍有耳鳴、口乾,須不時喝水、嚼口香糖以緩解口腔不適。
初診開立的方劑為地骨皮飲加天花粉、浦黃、白芥子、萊菔子、紫蘇子、茯苓。因其工作忙碌,服藥並無規律,但至10月底,也治癒了口乾的困擾,終於可以跟口香糖斷捨離。期間共服用49帖水藥,均以地骨皮飲為主方,並依實際情況將方劑作調整。
臨床上,頭頸部腫瘤患者大致可分成三類:一、只有原發病兆,二、原發病兆伴有鄰近組織侵犯(或有淋巴結轉移),三、復發或有遠端轉移。近1/3患者屬於第一類,西醫治療採用手術或放射線治療,針對較小的癌兆,傾向手術切除,避免放射線治療帶來長期的口腔乾燥、牙齒脫落等併發症[1]。
放射線治療併發症,可能不只侷限於口乾與牙齒脫落,總歸來說可分為七大項:1.皮膚損傷。2.口腔、咽喉黏膜損傷。3.鼻咽黏膜損傷。4.耳損傷。5.軟組織纖維化與顳顎關節功能障礙。6.放射性腦、脊髓病。7.全身反應等[2]。
就癌症治療而論,中、西醫療程是否可以同時進行? 答案是肯定的。 普遍而言,在切片、確診癌症後,國人多半優先循西醫治療心中較為踏實。化學治療,顧名思義是利用對細胞分裂、增長有強烈毒性的藥物,來破壞癌細胞。癌細胞本身雖具分裂、增長快速的特點,但它損傷後的修復能力卻不如正常細胞。癌細胞因為要快速生長,所以會吸收大部分的藥物。但身體中同樣特性的正常細胞也會受到波及,像平常長得快、修護得快的,如口腔黏膜、指甲、頭髮等等,會最早受到影響。
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則是使用具穿透力的電磁波或粒子(電子、質子、中子),對腫瘤細胞造成破壞,但並非是靠熱能,而是放射線與細胞中的水作用,產生強氧性物質去破壞內部DNA,進而造成修復能力不及正常細胞的癌細胞較易死亡。
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各有其針對性與缺點[3],但是對於腫瘤的先天與後天抗藥性,中醫藥的早期介入,可抑制、甚至逆轉腫瘤抗藥性[4]。也就是說,可以增強化學治療的效果,或是減少化療藥物的使用劑量,這是中、西醫合療的優勢之一。
另外,當化療藥物注射後、放射線照射完,當下二者的任務幾乎就已完成,此時中藥扮演的角色,是幫助正常細胞能夠加緊修復,尤其是損傷的血管內皮細胞與皮膚表皮細胞。中藥方劑會使用赤芍、牡丹皮、地骨皮、生地等涼血藥,或是天冬、麥冬、天花粉等滋陰藥。
這些藥物,提供受傷細胞一個友善的環境,就像有些人會塗上蘆薈來緩和曬傷造成的皮膚疼痛、幫助皮膚新生。蘆薈屬大苦大寒性質,功用在於清熱瀉火,但不會促進皮膚生長,包括受傷的癌細胞。所以,沒有曬傷時塗蘆薈並不會加速皮膚的新陳代謝。
長期而言,多次的化學治療會影響到骨髓的造血功能,造成血液中血球的低下;反覆的放射線治療,也會損及鄰近區域正常組織功能。此時,除了飲食要加強營養之外,中藥會暫用一些補腎陽藥物來促進骨髓的造血功能、或幫助唾液腺恢復功能。但要切記的是,癌細胞分化快,分類屬大熱病症,「熱性藥物」只能在病人的體質已變成虛寒(久病體虛),或因醫源性的傷害造成功能低下,在「留人治病」的考量下,才能使用。
中醫治療強調:「有是症,用是藥」,疾病的每一個階段都必須考慮到疾病是不是來勢凶猛(邪盛)? 病人體力是否足夠(正衰)? 絕非是同一個處方可以一路用到底,也沒有古傳哪個處方是專治哪個病的。疾病千百種,病況隨時都在變化,處方一定要因時制宜隨時跟著病況調整才好!
參考資料
1.哈里森內科學—腫瘤疾病分冊(第19版),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7:111。
2.中西醫結合腫瘤經驗傳承,中華民國中醫癌症醫學會出版,2023:128。
3.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的原則,三軍總醫院放射腫瘤部衛教資訊。
4.林洪生,中藥在化療和抗多藥耐藥中的作用研究進展,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1;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