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2024/08/24last_publish_at社區大學整體

都會型的社區大學,若辦學區域的人口數量充足、公共交通便捷者,較少會發展出複數校區、教學點,約莫就是一個校本部、一個分校區,即使曾經為了學員方便,開拓過教學點,但基於管理上、財務上的考量,終究還是會盡量避免教學點太多、太發散,一方面工作團隊難以顧及,而零星的教學點師生只感受到「班級」,但未能感受到「社大」。在這類社大,聽到有80~100歲學員,並不稀奇。


但如果辦學範圍同時涵蓋了城與鄉,或者辦學區域幅員廣大但總人口數不夠多,大眾運輸也相對不夠便捷,需由學員自行處理交通問題者,勢必就得發展出複數校區、教學點,少則十來處,多則二、三十處,要不然,承辦組織就無法兌現與委辦公部門的合約,形成違約,除了會影響評鑑成績,也可能會失去承辦權。而這類社大,大概在校本部會看到的學員,都是要能夠解決交通問題的人(自駕,或是有家人載送),因此較少有高齡、超高齡學員。年長學員,大致會現身在離家近、走路或代步車容易到的教學點。


至於在外島、離島辦學,恐怕得要跳脫台灣模式的思維,否則,即使辦學再久,辦學成效始終都不能顯現,而來自台灣的專家學者所給出的建議,常常無法因應當地民情,最終也不能發揮效用。過去,這些離島們的社大常由國立空大承辦,容易被認為是辦學不力的主因之一,隨著由縣府自辦或改變承辦單位或直接倒校,或許有機會去找到可能的離島辦學模式。


2024年六月在東引看到了馬祖青年劉亦的著作,在他的書中看到,他曾經邀集友人,以快閃的方式辦過所謂的「離島大學」,也在網路上設過學習閩東語(也就是馬祖話)的社團。或許,這類點點滴滴、小島般的力量,更貼近實況,不宜再用集中式辦學、海量學員的規模,來看待離島辦學。或者,把眼光放到已經移民到台灣、人口數更為龐大的「金門人」、「馬祖人」、「澎湖人」,在他們聚居的中永和、桃園、嘉義、台南、高雄等地的社大,開設某些專班搭配返鄉走讀小旅行,或許也能另闢出路。

avatar-img
加入討論